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0133章:一锅端,全撸掉!小万历,外号小重八

第0133章:一锅端,全撸掉!小万历,外号小重八

    三月初三,皇极门下。

    常朝朝会。

    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李太后垂帘居于后。

    沈念以起居注官站于御座东南侧。

    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马自强率先出列,汇禀了本届春闱会试的整体情况。

    本届会试共产生480名进士。

    远高于隆庆五年辛未科的400名进士与万历二年丁丑科的300名进士,也是大明建国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

    会试榜单将于明日贴出。

    沈懋学、汤显祖、张嗣修、吕兴周等京师名人,皆在榜上。

    此外。

    还会抽选二十名新晋进士的考卷,公示于贡院前。

    在张居正的示意下,他的二儿子张嗣修与吕调阳儿子吕兴周的考卷皆在公示之列。

    此乃阻止流言的最好方式。

    与此同时。

    礼部也开始筹备三月中的殿试内容。

    这480人将会填补很多州县官的空缺,也会让地方上很多抱怨做官难、执行新政难的官员们知晓:大明不缺人才,任何官员都没有资格挑肥拣瘦,与朝廷讲条件。

    干不了,请辞即可。

    ……

    紧接着。

    通政使司当值官员念诵了巡按御史张简的奏疏。

    百官听闻此事后,都甚是惊诧。

    他们能想到河南有官员为完成丈量田亩会剑走偏锋,使出一些拿不上台面的歪招,但没想到竟有百姓搬出太祖之《大诰》,绑缚恶吏进京告状,且巡察御史张简还助他为之。

    “此奏疏,内阁的票拟是:遣返周夫子,派遣厂卫赴河南与巡按御史张简联查假步弓之事。”

    听到“遣返”二字,很多官员都长呼一口气。

    若不遣返,朝廷便有复洪武之刑的倾向,这是官员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通政使司当值官接着道:“陛下的批复是:不予遣返,拟派遣锦衣卫接周夫子入京,陛下(朕)将亲见周夫子,亲审此案,另派钦差前往河南调查此事。”

    实际上,昨晚一队锦衣卫便出京去接周夫子了,以防他发生意外。

    听到此话。

    许多官员都不由得都瞪大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此乃少有的皇帝御批与内阁票拟不合的情况。

    另外,小万历令周夫子绑缚恶吏进京,意味着是对《大诰》之法的认可。

    此举令绝大多数官员都难以接受。

    《大诰》那是杀官的法,不是治世的法,若因此事复兴,那大明官场必将大乱。

    这一刻。

    官员们并没有出列反对,他们在等张居正驳斥小万历。

    内阁票拟被驳是很严重的事情。

    若给不出具体缘由,俨然就是在打张居正的脸,依照张居正的脾气,定然是要请辞的,且是很难劝回来的那种请辞。

    就在这时,小万历率先开了口。

    “众卿,朕亲见周夫子,亲审此案,并不等同于朕同意光复太祖《大诰》之法,此乃朕给予周夫子的特例,其冒死告状,全为百姓,朕不能凉了此类百姓的心!”

    听到小万历的解释,众臣都觉得有些苍白。

    这种特例不能开。

    并且此事当下还只是一县之事,还不值得皇帝亲查。

    官员们都觉得小万历此举有些任性,都等待着张居正训斥小万历一番。

    这时。

    最前列的张居正站了出来。

    “陛下,《大诰》之法多数已融于《大明律》中,自然没有必要复兴重启,不过陛下认为此乃给予周夫子的特例,臣无异议。”

    “臣细想之后,觉得是臣考虑不周,此事涉及新政,即使是一县之失,也是天大的事情,陛下亲见周夫子、亲查此事,臣认为并无不妥!”

    听到这番话,诸多官员都觉得不可思议。

    没想到一向严谨的张居正竟允许小万历如此任性做事。

    就在有官员即将站出来之时。

    吕调阳率先站了出来,其高声道:“臣附议!”

    “臣亦附议!”张四维也站了出来。

    顿时,官员们都没有站出反对的想法了。

    三大阁老与小万历想法一致,且在朝堂率先表态,显然是商量好的。

    此时反驳,已无意义。

    小万历环顾四周,见下方官员皆无异议,当即挺起胸膛,高声道:“众卿,丈量田亩之策与一条鞭法,皆为大明国策,无论是谁敢歪曲国策,投机取巧,打百姓的主意,朕都绝不轻饶!”

    “朕不会重启《大诰》之法,但不一定不会对待一些无国无民的恶官,施行《大诰》上的惩罚措施,望众卿皆莫越雷池一步,否则,朕定当重惩,无论他是高官贵戚,还是皇家宗藩,朕都不会留情!”

    小万历声音清脆,带着一股气吞山河的帝王之势。

    这番话,非常强势,非常刚硬。

    如同阳春三月突兀而至的一道响雷,让许多官员紧张得寒毛都竖了起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

    当下的小万历特别像刚登基时的嘉靖皇帝,雷厉风行,欲以新政造盛世。

    但听完这段话后。

    他们觉得小万历更像开国时的太祖,嫉恶如仇,杀伐果断,重典治国。

    若小万历变成第二个“朱元璋”,他们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一些一直反对新政的官员,本想着趁着自己年轻,只要将张居正熬走,没准儿新政就废止了。

    而今听小万历这样说,心中的小算盘瞬间就破碎了。

    将五十三岁的张居正熬走容易,将十五岁的小万历熬走,那可就难了。

    若再反对新政,那就是与自己的仕途过不去。

    此刻的小万历,甚是得意。

    他喜欢这种被所有官员围在一起的感觉,喜欢如此指点江山的感觉。

    他忍不住用余光扫了一眼沈念。

    正是沈念这个军师,让他越来越自信,让他近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而此刻。

    沈念望向下面的官员,心情甚是愉悦。

    他从这些官员脸上看到了对皇权的畏惧,看到了生怕做错事的紧张。

    这一刻。

    他感觉“张居正变法”已快要变成了“万历变法”,如此,变法方能长久,张居正也能轻松一些。

    沈念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甚大。

    这一刻。

    沈念突然想到了一句诗。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他)在丛中笑。”

    沈念觉得,自己当下在朝堂的定位,就是这枝梅花。

    随即,常朝朝会便结束了。

    一些反对新政的官员,脸上的表情,如丧考妣。

    他们可以攻击张居正的私德、做事方式、家人门生,以延缓新政对他们利益的损害。

    但而今,小万历突然走到了最前面。

    他们顿时无计可施。

    虽然小万历年幼而并未亲政,但谁敢反对皇权,谁敢与皇帝对着干。

    ……

    三月初四,午后。

    周夫子绑缚着祥符县皂班班头石大年来到了京师。

    锦衣卫直接将二人带到了诏狱。

    在祥符县,石大年耀武扬威,睥睨一切,俨然衙门就是他家开的。

    但出了祥符县后,他先被张简的差役揍了几顿,昨日又被两名锦衣卫训斥了一顿,心中满是恐惧。

    当他看到“诏狱”二字后,大小便直接就失禁了。

    诏狱,在百姓眼里,实乃地狱。

    反观周夫子,一脸严肃,正在思考他酝酿在心中的诉状。

    他已做好了被诏狱关押、用刑,甚至身死于此的准备。

    当下的他,无所畏惧。

    ……

    半个时辰后,小万历带着沈念来到了诏狱。

    之所以要带上沈念。

    乃是因小万历亲审周夫子,为民申冤,乃是他皇帝生涯的高光时刻。

    自然想要让沈念将此事记录在起居注上。

    此乃彰显他贤良仁善的证据。

    他这个年龄,脸面排在第一位。

    当下正盼着能多做一些为国为民的德政,将曾经动不动被李太后罚跪、被张居正训斥的的事情压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他的优秀。

    ……

    片刻后。

    北镇抚司镇抚使曹威将小万历与沈念请到了刑讯牢房内。

    “皇上驾到!”有宦官高喊道。

    顿时,周夫子与石大年都纷纷跪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出。

    二人根本想不到,有生之年能见到大明的皇帝。

    小万历看向周夫子。

    “周夫子,抬起头来。”

    周夫子缓缓抬起头,看到小万历的真容后,又立即低下了头。

    小万历笑着道:赐座。

    当即,周夫子被两名锦衣卫扶到了一张条凳上,而石大年依旧跪在地上。

    小万历开口道:“周夫子,你的经历,朕已知大概。当下朕想知你到底经历了多少被恶官恶吏欺负的事情,可细细讲给朕,朕定为你主持公道!”

    周夫子缓了缓后,将祥符县假造步弓,坑害百姓,他去县衙抢夺步弓,以及祥符县县令吴清用他外嫁的女儿与外孙威胁他,使得他已有自杀念头等一系列事情,全都汇禀给了小万历。

    心思缜密的沈念,在周夫子讲假步弓之时,专门将一旁的假步弓与真步弓放到小万历的面前比较。

    小万历压根没有见过这类物品。

    唯有让他看一看,他才能知晓那些官员有多坏。

    小万历听完后,一时间热泪盈眶。

    他知晓百姓难,但没想到竟如此难,竟被地方官员欺负到敢怒而不敢言甚至麻木的程度。

    反观一旁的皂班班头石大年则是被吓破了胆子,已感觉自己距被斩不远了。

    小万历问完周夫子后,冷脸看向一旁的石大年。

    “石大年,一切事情如实交待,若有半句不真,朕……朕诛了你的九族!”

    小万历根本无须再询问石大年。

    后者不敢不老实交待,因为他真怕小万历诛了他九族。

    “是……是……是……”石大年浑身颤抖,朝着地上使劲磕头。

    ……

    不到一个时辰,周夫子与石大年的供词便全都写好了。

    祥符县假造步弓已属实,河南左参议徐大任定也脱不了干系。

    当日晚。

    小万历便命一队锦衣卫奔向河南,奔向了开封府。

    他们前往河南的目的,是迅速将河南的省官们免职,以免他们假造证据,上下包庇。

    ……

    翌日一大早。

    内阁首辅张居正与户部尚书殷正茂出现在小万历的面前。

    小万历将命殷正茂为钦差,前往河南彻查假步弓之案。

    从周夫子与石大年的口供来看,此事越来越像全省之事,而非一县之事。

    沈念之所以举荐殷正茂。

    实因假造步弓若是河南承宣布政司的省官们合议而为,将使得户部汇总的龙鳞册出现错误。

    依照殷正茂的脾气和此事与他的利害关系,绝不可能徇私。

    甚至到了河南可能就开始骂娘了!

    他这种脾气,尤为适合处理此类事件。

    小万历之所以没在常朝上直接任命,也没有称要将河南的省官都免职,乃是担心有人会向河南通风报信。

    小万历看向殷正茂。

    “殷尚书,对付那些省官,朕相信你易如反掌,但对付宗藩,你可能有顾虑。”

    殷正茂特别实诚地点了点头。

    宗藩们与小万历,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毕竟是一家人,如何惩罚,他还真拿不准轻重。

    “有宗藩触犯法令者,你尽可依《大明律》与宗人府拟定的条例处置他们,有敢忤逆者,你告诉他们,谁敢不配合,朕将罢黜其一切特权,贬为庶民,甚至要了他们的脑袋!”

    皇帝是宗藩们的克星,一句话就能让他们从宗藩变成平民。

    “有陛下此话,臣一定将此事处置妥当,令河南的丈田事宜继续正常进行!”殷正茂挺着胸脯说道。

    小万历想了想,又道:“欲安邦,先固民,在百姓的利益面前,朝廷的脸面不算什么。河南丈田即使今年未能完成,朝廷也能接受,但不能接受以损害百姓利益的方式完成!”

    “臣明白!”殷正茂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此刻,张居正也有些激动。

    小万历若能这样想,那接下来的新政就容易进行了,他也无须再顾虑那些不断蚕食大明财富的宗藩,一切依照《大明律》来办就行。

    ……

    两日后,近黄昏,开封府府衙后厅。

    河南巡抚史孟重、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河南左参政安嘉善、河南左参议徐大任等省官聚在了一起。

    史孟重刚刚得到消息。

    “皇帝亲见周夫子,怒斥假丈田亩的坑害百姓之举,欲派钦差来河南彻查!”

    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一脸焦急地看向河南巡抚史孟重。

    “史抚台,这下该如何是好?陛下派遣钦差,非三法司主官便是六部主官,其若来查,一定能看出假造步弓是我们……我们的主意!”

    史孟重面色阴沉。

    他只是想要在一年之期内完成丈量田亩的任务,没想到竟闹成了这个样子。

    如今,后悔也晚了。

    史孟重想了想,道:“稍后,你们立即命令各县,将不符合标准的步弓全部销毁,将假龙鳞册全部烧坏,并立即做出一套真实的龙鳞册。”

    “此外,交待下面的人,嘴都严一些,提前找好顶罪的县官,待钦差到来,我们便一直陪着他,他无论想要查什么,我们都提前做好准备。”

    “在河南,还是我们说了算,即使钦差来了,我们不想让他看到真相,他便看不到真相!”

    “今年的丈田任务恐怕是无法完成了,但此事也能成为我们的理由。诸位,咱们当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要当叛徒,我史孟重绝对让其不得好死!”

    史孟重向众人放了狠话。

    当下只能硬抗,见招拆招,一旦承认,他们全都会入狱。

    他没想到朝廷会如此重视此事。

    就在众省官准备离开,各自行动时,一名差役跑了过来。

    “史抚台,不好了,不好了,有锦衣卫闯进来了!”

    “锦衣卫?”众省官都是一愣,没想到锦衣卫会来的这么快。

    就在这时。

    锦衣卫百户石青带着一众锦衣卫走了进来。

    就在这个月初,总旗石青已被破例擢升为百户,这就是追随皇帝办事的好处,擢升不循常例,只要立功,就能不断擢升。

    石青大步走到众省官的面前。

    “锦衣卫百户石青传陛下口谕:自此刻起,河南承宣布政司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免职,待钦差殷尚书抵达开封府后,再行处置!”

    “什么?”

    众省官的眼神里都是不可思议。

    他们没想到在钦差还未曾抵达,还未查出此案是否与他们有关时,朝廷竟直接将河南的省官全撸了下来。

    此举,前所未有。

    就在这时。

    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与河南左参政安嘉善突然倒在地上,浑身抽搐了几下,然后昏厥过去。

    石青瞥了二人一眼。

    “二位大可不必如此,在殷尚书到来之前,我是不会将你们关押入狱的,当然,我也不会让你们回家,你们的家里,我已安排好了锦衣卫,一个也出不去,诸位还是安心待在此处吧,莫再有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

    听到此话。

    郑云蓥与安嘉善有些无奈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慢慢站起。

    装晕,乃是官员们的惯用伎俩。

    一旦装晕,他们一方面可免于被立即送到监牢,另一方面有回家静养的机会。

    一旦能与外人接触。

    他们便能传递信息寻找靠山,或将家里不能见人的金银财物偷偷转移。

    石青显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从这些官员脸上的表情,石青已笃定,河南承宣布政司要变天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