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 第三百八十七章 凯旋,巨大收获

第三百八十七章 凯旋,巨大收获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辽祚倾颓,金室将覆,漠北万里,久无正主。朕承天应命,抚有两原,今遣宣抚使童贯、都统制岳飞,率王师临可敦城,犁庭扫穴,复我汉唐旧疆。

    夫天下土地,唯德者居之。昔匈奴扰汉,突厥犯唐,终为天威所慑,束手归命。今尔等部落,散处漠北,依辽亡之余烬,非长久之计。朕念尔等久居化外,未沐王化,特颁此诏:

    凡于诏到之日起,三十日内,率部来归者,朕将授以官爵,赐以金帛,仍令世守其地,永为大宋藩屏;若负隅顽抗,迁延不降,朕必命大军挥师北进,犁庭扫穴,玉石俱焚,届时尔等部落,将无遗类,悔之晚矣。

    尔等当审时度势,早作归降之计,毋蹈金国覆辙。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大宋洪武十八年六月。”

    童贯派去招降可敦城附近的部落的人,不仅带去了赵俣的圣旨,还带去了外界的消息,诸如辽国彻底灭亡,耶律延禧被囚禁在东京汴梁城中、耶律敖卢斡打猎活活把自己累死,萧夺里懒、萧乌古论以及耶律延禧的妃嫔、所有女儿全都进入了赵俣的后宫,而导致辽国灭亡的金国已经快被大宋打残,众多草原部落,包括契丹人、奚人全都投了大宋,不少胡人在大宋都得到了重用,等等等等等等……

    此时,可敦城周边的部落星散且势单力薄,根本无力与宋军抗衡。

    可敦城以北,是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等部,自辽亡后,彼此争斗不断,部众不过数千,且缺粮少甲,生活并不富裕。

    得知宋军占领可敦城,又听闻辽国皇室尽数归宋,金国也被大宋打得奄奄一息,三部首领连夜召集族老商议,三日之内便纷纷派使者携牛羊为礼,前往可敦城表达归降之意。

    城西的茶赤剌、也喜、鼻古德,曾依附辽国,辽亡后在金与草原各部夹缝中求生,部中战马早已被金军劫掠大半。

    宋军夺取可敦城的消息传来,此三部上下震动,恰逢童贯派去的招降者告知金国已被大宋打残,契丹、奚人纷纷投宋且获重用,三部首领当即决定率部归降,只求能在大宋庇护下延续部族。

    城东的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等部,虽素有悍勇之名,但部众都不足万人,且与周边部落积怨颇深。

    此前听闻耶律延禧被囚、耶律敖卢斡累死,几部已心生惶恐,待宋军展示出碾压性实力,又得知归降可获官爵金帛、世守其地,几部再也无心抵抗,短短十日便整族迁往可敦城附近,正式归降大宋。

    此外,可敦城周边还有诸多小型部落,如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部等,这些部落人口多则数千,少则数百,在宋军兵威与招降政策双重作用下,纷纷在三十日限期内前来归降。

    至此,可敦城周边草原势力尽数臣服,大宋以北疆新支点为核心,构建起了稳固的藩屏体系。

    此役,大宋收复可敦城并收编周边部落,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重塑漠北政治、军事与经济格局的关键转折点。

    童贯来之前,赵俣就定下了,宋军以可敦城为核心,构建起“支点-藩屏”的防御体系,占据可敦城这里。

    具体就是,留下三千人马长期驻守在可敦城,再以归降的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的草原游牧民族纳入大宋“蕃兵”编制,各部精锐编入宋军,形成以“宋军为主、蕃兵为辅”的军管防御模式。

    在政治治理层面,考虑到可敦城现在离大宋还远,汉人目前来这里还不太容易,大宋推行“因俗而治”策略,既避免直接统治引发部落抵触,又能实现有效管控。对归降部落首领,授予“团练使”、“防御使”等虚职,保留其对部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权,同时派遣“监军使”监督军事动向。这种“羁縻+监管”模式,既安抚部落情绪,又防止其重新割据,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制止此地的草原部落“叛附无常”的乱象,使得漠北地区出现长期稳定的政治秩序。

    在经济层面,可敦城将成为大宋与漠北贸易的枢纽。大宋以丝绸、茶叶、各种各样的轻重工业品等物资,换取草原的皮毛、牲畜,形成双向贸易通道。归降部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必需品,经济上对大宋的依赖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巩固政治归附关系,为后续漠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奠定基础。

    顺便说一句,由于可敦城周边的一众小部落纷纷选择臣服大宋,他们又向大宋献上了众多的马匹、牛羊、毛皮,大宋在可敦城这里得好马共计二十一万匹,牛羊骆骡驴上百万,皮毛不计其数。

    可敦城周边部落尽数归降之日,岳飞奉童贯之命,率一万精锐大宋骑兵以及五千归顺大宋的游牧骑兵北进,以“扫清漠北余烬,彰显大宋天威”为己任。

    大军自可敦城出发,沿斡难河一路北上,所过之处,此前未及归降的小型部落望风披靡,或献马投诚,或遁入更北荒原,宋军未费太多兵戈便直抵狼居胥山脚下。

    狼居胥山,自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封山祭天以来,便成为中原王朝武功鼎盛的象征。

    千余年间,漠北草原政权更迭,此山始终是游牧部族心中的“圣山”,亦是中原王朝渴望再度登临的荣耀之巅。

    童贯深谙此中象征意义,早在可敦城招降期间,便定下“借封狼居胥之典,重塑大宋北疆权威”的方略。

    此时狼居胥山周边已无成建制的抵抗势力,岳飞所率宋军仅用三日便肃清山脚下零星部落,为封禅仪式扫清障碍。

    随后童贯率文官、礼官及部分蕃兵抵达,按照中原王朝封禅礼制,于山巅搭建祭天高台。

    祭天当日,旌旗猎猎,甲胄鲜明,宋军将士环立山巅,蕃兵首领分列两侧。童贯身着特制的武官朝服,手持祭文,登上高台,以“大宋天子特使”之名,告祭天地:

    “朕承天应命,抚有四海,今王师北定漠北,复汉唐旧疆,谨登狼居胥,昭告天下,从此漠北归宋,万邦来朝。”

    祭文宣读完毕,童贯亲手将象征大宋疆域的玉圭埋于祭台下,又命人将刻有“大宋封狼居胥”的石碑立于山巅。

    此蕃封狼居胥,虽无霍去病当年血战匈奴的惨烈,亦缺少荡平强敌的赫赫战功,更多是借可敦城招降之势,顺势而为的“取巧”之举。

    但从历史意义而言,童贯确实成为继霍去病之后,千余年间首位登临狼居胥山封禅的中原王朝代表。

    ——其实,在霍去病北击匈奴,斩获七万余级,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祭天封禅之后,在童贯恬不知耻地封狼居胥之前,还有两人可以获得封狼居胥之功,这两个人就是东汉窦宪,他大破北匈奴后燕然勒功,虽未封狼居胥,但其战功与影响力,常被视作与霍去病比肩的北疆拓土壮举;还有唐代李靖,他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横扫漠北,彻底瓦解北方游牧政权威胁,其武功也达到了“封狼居胥”级别的高度。

    只不过,窦宪和李靖确实没搞封狼居胥这个噱头,才让童贯占了这个便宜。

    童贯封狼居胥,更打破了“宦官不得领军封禅”的传统桎梏。

    这也是一个首创之举。

    老实说,童贯此举虽然有些无耻,但从政治角度上来看,这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

    ——此举不仅向漠北草原各部宣告大宋对漠北的主权,更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重新延伸至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为后续大宋在漠北推行“支点-藩屏”体系筑牢象征根基。

    而岳飞所率宋军在此次行动中展现的威慑力,也让草原各部彻底打消了反叛之心,狼居胥山的封禅石碑,自此成为大宋北疆稳定的标志,见证着漠北与中原之间新的历史。

    封狼居胥过后,童贯、岳飞等人又在可敦城待了几个月,等到来年沿途不会缺少战马、牛羊骆骡驴的青草之后,才返回大宋。

    为了保证不出现意外,童贯、岳飞等人还从可敦城这里招募了一万蕃骑,另外,投降大宋的各个部落,也都派人跟随童贯、岳飞返回大宋,准备接受赵俣的封赏。

    暮春时节的漠北草原,青草初萌,童贯、岳飞率领返程大军,裹挟着二十一万匹战马与百万头牲畜,自可敦城缓缓南行。

    队伍绵延数十里,除宋军主力外,归降部落的朝贡队伍夹杂其间,驼铃与马蹄声交织,成为漠北草原上独特的迁徙图景。

    返程途中,得知宋军押运了二十多万匹好马,上百万牲畜,几个游牧部落因觊觎这些牲畜,曾数次试图劫掠。

    岳飞果断派军队列阵迎击,凭借宋军严明的阵型与精良的装备,大多数游牧部落都被吓跑了,当然,也有饿红眼了的游牧部落想要拼死一搏,但结果都是被宋军给击败。

    行至漠南与大宋边境交汇处,变故陡生。

    塔塔尔部听闻宋军携海量牲畜返程,出动七万骑兵,自两翼包抄而来,意图夺取这些战马与牲畜。

    塔塔尔部活动在漠南与漠北交界的过渡地带,这里气候干旱且草场贫瘠,难以支撑大规模游牧业发展。为维持部族存续,他们摒弃草原传统的“互市交易”,长期以劫掠为生——他们不仅抢夺周边弱小部落的牲畜、人口,甚至在中原王朝与草原部落的商道上设伏,劫掠丝绸、茶叶等物资,商队与零散牧民皆为其目标,“抢无可抢便掠,掠无可掠便走”成为该部族的常态。

    从部族信誉来看,塔塔尔部毫无盟约意识。他们曾多次在与其他部落结盟对抗强敌时,为利益背叛盟友;当中原王朝对其进行安抚、赏赐时,一旦发现宋军或商队防御薄弱,便即刻撕毁约定发动突袭。

    此前宋军北征时,塔塔尔部曾假意归降,却暗中观察宋军动向,待其携带大量牲畜返程、兵力分散之际,集结七万骑兵发动突袭,完全无视草原部族“不袭归师”的潜规则,这进一步坐实了其“草原强盗”之名。

    此外,塔塔尔部的劫掠并非单纯为生存,更带有“投机性”。他们专挑势力真空期或目标防御薄弱时下手,一旦遭遇强敌便迅速溃逃,从不正面硬抗,既无草原部族的尚武精神,也无中原王朝的信义观念,是名副其实的“草原之患”。

    见宋军此次收复如此丰厚,塔塔尔部上下都被贪婪蒙蔽了双眼,想要吃下这笔巨大的财富。

    好吧,如果塔塔尔部真能劫掠了这二十多万匹好马、上百万牲畜,其部实力绝对能迅速膨胀,或许让他们统一草原也不一定。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这也就难怪,塔塔尔部敢火中取栗了。

    岳飞当机立断,请童贯亲率西军保护好马和牲畜,他率领本部人马以及那一万蕃骑迎敌。

    岳飞令本部将士摆出空心阵,同时派快马向大宋边境求援。

    塔塔尔部骑兵轮蕃冲击,宋军则凭借新型李琳铳顽强抵抗。

    双方激战半日,塔塔尔部始终破不了宋军的空心阵。

    同时,那一万多蕃骑始终在四周游走,等待着岳飞下令让他们进行攻击。

    关键,宋军中还有两万多精锐骑兵没有参战。

    见此,塔塔尔部哪还能不知道,他们踢到铁板了?

    就在塔塔尔部想退,又不甘心放弃这块大肥肉之际,远处尘烟弥漫,张俊、刘光世、折可求等宋将率领五万轻骑兵疾驰而至。

    增援而来的宋骑分三路迂回,直插塔塔尔部侧翼,嘹亮的号角声与战马嘶鸣响彻草原。

    塔塔尔部的可汗见此,担心被宋军合围,只得下令撤军,七万游牧骑兵仓皇后撤,狼狈遁入漠北深处。

    经此一役,返程大军再无阻碍。

    数日后,童贯、岳飞率领所有战利品,抵达大宋边境重镇。

    城楼上的宋军望见绵延的牲畜与归降部落的队伍,纷纷欢呼呐喊。

    又过了几日,大军越过长城,进入关内。

    百姓夹道相迎,看着满载而归的大军与牲畜,无不惊叹大宋此次漠北大捷的丰硕成果,以及感慨大宋的强大。

    童贯、岳飞等人将归降部落首领安置妥当,即刻派人快马进京,向赵俣禀报漠北战绩与凯旋事宜,并请求朝廷派兵部和户部官吏前来接收战利品。

    一场属于大宋的漠北荣光,自此正式载入史册……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