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四百二十一章 罪臣张献忠,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第四百二十一章 罪臣张献忠,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不过可千万别误会了,张献忠此刻这般落魄又狼狈的模样,并非是因为朱慈烺对他苛刻虐待,恰恰相反,自打张献忠归降以来,朱慈烺在各方面对他都还算宽厚仁慈。

    朱慈烺不仅专门下令严禁其他人对张献忠有任何苛待之举,而且在归返京城的路途之中,张献忠所享受到的吃住待遇那可都是优渥至极。

    那为何张献忠会以这般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呢?

    原来,当队伍踏入京城之后,张献忠心里就开始犯起了嘀咕。

    他琢磨着,自己之前可是造过反的反贼啊,如今却衣著光鲜地去见崇祯,这岂不是明摆着让崇祯心里不痛快吗?

    就好比当面指着崇祯的鼻子说:

    “你瞧瞧,我虽然造反失败了,但是现在却安然无恙地来见你,而且你还得给我封官。”

    这不是在打崇祯的脸吗?

    于是张献忠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先是搞来了一套破旧的衣服,然后又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脸上也故意弄得脏兮兮的,仿佛许久未曾洗过脸一般。

    不仅如此,他还硬生生熬了一整夜没睡觉,双眼布满血丝,眼神涣散,整个人看上去疲惫又落魄。

    他之所以如此折腾自己,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搞得凄惨一些,好让崇祯和文武百官看到他这副可怜模样后,心中能生出些许同情之情。

    如此一来,或许崇祯就不会对他做出太过严厉的惩罚。

    毕竟,虽说之前朱慈烺已经信誓旦旦地承诺过只要他投降,便会既往不咎,还会让他安然度过下半生。

    但朱慈烺终究只是太子,并非皇帝,在这种关乎生死与命运的大事上,还是得由皇帝来拍板决定。

    然而,张献忠实在是想多了。

    实际上,关于如何处置张献忠这件事,朱慈烺早就在此前通过书信与崇祯进行了深入商议。

    甚至就在昨天赴宴的时候,针对此事,双方还简单地交换了意见,最终达成了一致决定:

    那就是留张献忠一条性命,并且崇祯还打算给他一个爵位。

    当然,这个爵位并无实权,仅仅是一个虚爵而已。

    但即便如此,对于张献忠来说,也足以让他富贵地度过下半生了。

    毕竟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能有一个安稳的归宿,已经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了。

    而此刻,崇祯之所以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张臭脸,其实也是在逢场作戏罢了。

    要知道,农民军在西北三省可没少干杀戮之事,朱家宗室子弟更是死伤无数。他这个皇帝总不能见了张献忠还满脸堆笑吧?

    恩威并施,在宫廷政治中可是极为必要的手段。

    就这样,在所有人或愤恨、或憎恨、或复杂的眼神注视下,张献忠终于颤颤巍巍地来到了崇祯面前。

    他的双腿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好不容易来到崇祯跟前,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与惶恐道:

    “罪民张献忠参见大明皇帝陛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完这话,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那“咚咚咚”的声音在寂静的皇宫殿内格外响亮。

    一时间,皇宫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崇祯,似乎都在静静地等待他的决断。

    而此时此刻,崇祯也伪装得极为到位,他的眼神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脸上的表情严肃而又愤怒,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敬畏。

    过了片刻之后,崇祯这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又充满威严:

    “张献忠,你可知罪?”

    张献忠连头都不敢抬,身体微微颤抖着赶忙说道:

    “启禀陛下,罪民知罪,罪该万死!”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哭腔,仿佛真的在为自己的罪行而悔恨不已。

    崇祯听到这话,顿时大声呵斥道:

    “你个贼子,居然妄图造反,害得西北三省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你犯下的这些罪行,杀你一万遍都是轻的!”

    张献忠赶忙再次说道:

    “臣万死!臣万死啊!”

    张献忠心里清楚,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用,只有乖乖认错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他只是一个劲儿的磕头认错。

    紧接着下一秒,崇祯突然又放缓了语气,继续说道:

    “不过念在你主动投降的份上,朕还是会赦免你以前的罪过。”

    听到这话的时候,张献忠终于算是彻底松了口气。他的身体不再那么紧绷,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许多。

    因为这话是崇祯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来的,要知道皇帝的话那可是金口玉言,万万做不得假的。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用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来为难他了。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又想到了什么,表情多少有些犹豫。

    因为按照之前和朱慈烺的商议,他不只要赦免张献忠的罪过,还要给张献忠封爵位,以便证明朝廷的仁德之心。

    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收服那些已经被迁移到辽东的农民军之心。

    不过在崇祯看来,给张献忠这家伙一个子爵或者男爵就差不多了,毕竟他曾经犯下过那么大的罪行,能保住性命就已经是万幸了,还妄想什么高爵显位呢?

    结果朱慈烺的意思却是要封他一个伯爵,说实话,崇祯心里多少有点难以接受。

    在他看来,伯爵这个爵位可不是随便能封的,得有足够的战功或者卓越的贡献才行。

    而张献忠,不过是一个投降的反贼罢了,给他一个伯爵,实在是有些高了。

    但一想到为了以后的大局考虑,为了能够更好地安抚农民军,稳定局势,崇祯最终还是同意了。

    随后崇祯咬着牙继续说道:

    “除此之外,为了彰显朝廷的仁德之心,朕决定封你为伯爵,封号为安顺伯。”

    不得不说,这里面的讽刺意味可是极为浓厚的。

    “安顺”二字,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嘉奖张献忠“安分守己,归顺朝廷”,但实际上,却是在时时刻刻提醒他:

    你曾经的“不安分”、“造反”是原罪。

    你的爵位并非来自战功,而是来自投降。

    这个封号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将他的“黑历史”钉在了他身份的最显眼处,让他时刻都忘不了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从历史来看,明朝确实有给降将封号的先例,比如“归顺侯”、“忠勇伯”等等。

    “安顺伯”这个封号完全符合这一命名逻辑,看似是对张献忠的褒扬,实则内涵丰富,是宫廷政治中惯用的“软刀子”。

    通过这种看似温和却又暗藏深意的方式,既给了张献忠一个台阶下,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他进行了约束和警示。

    不过很明显,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可不管这个封号好不好听,或者有什么别的意味。

    他只觉得整个人都激动得快要颤抖了。

    因为这再难听也是一个伯爵啊,就算要把他圈禁起来,那他享受的也是伯爵的待遇,这简直是他做梦都不敢梦到的事情。

    再对比一下已经死去的李自成,李自成虽然也曾风光一时,但最终却落得个身死名灭的下场。

    而他张献忠,如今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封了伯爵,这其中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他还有什么可挑的呢?

    下一秒,张献忠赶忙再次跪伏在地,声音洪亮而又充满感激地说道:

    “罪臣张献忠谢过陛下!罪臣以后定当尽忠职守,为大明死而后已!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说完这话,张献忠又是一个五体投地,那虔诚的模样,仿佛真的已经洗心革面,决心为大明效力了。

    而听到皇帝居然封了张献忠为伯爵,在场的文武百官心中其实多少也有点不得劲儿。

    毕竟这家伙可是一个反贼啊,曾经带领农民军四处烧杀抢掠,给大明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如今投降之后居然能封一个伯爵,这让那些为大明尽忠多年、出生入死的武将可怎么办?他们的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平衡和不满。

    但是话说回来,他们也都不是傻子,知道皇帝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无非就是觉得眼下刚刚打败了农民军,国内局势还不太稳定,需要安抚农民军,稳定民心。

    所以即便心里有些不爽,他们也没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就这样,伴随着给张献忠封了伯爵之位,农民军的事情终于算是彻底解决了。

    接下来只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然后再去祭告天地祖宗,这件事就算彻底过去了。

    到那时,大明的局势或许就能真正稳定下来,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下朝之后,朱慈烺喊上了一直待在皇宫外尚未离开的张献忠,然后带着他一起回到了东宫。

    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变得比之前更加乖巧了,他低着头,跟在朱慈烺身后,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一样,小心翼翼的,活脱脱一个鹌鹑。

    之前被朱慈烺打败,张献忠就已经深刻地知道了朱慈烺的实力,更何况眼下是在京城?

    天子脚下,他自然不敢再有丝毫的造次了。

    而且严格来说,他也知道眼下他到底该抱谁的大腿。

    皇帝那根大腿他估计是抱不上了,毕竟自己曾经犯下过那么大的罪行,皇帝心里肯定对他有所芥蒂。

    所以他就只能抱紧太子的大腿,希望能在太子的庇护下,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生。

    回到东宫,朱慈烺落座之后,看到张献忠还在面前站着,随后笑着说道:

    “行了,安顺伯,本宫这里无需客气,坐吧。”

    张献忠听到这话赶忙弯腰说道:

    “太子殿下面前,哪里有臣坐的份?臣还是站着比较好。”

    他的态度十分谦卑,仿佛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惹恼了朱慈烺。

    朱慈烺听到这话也就不再客气了,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吹了吹,然后抿了一口茶水。

    一口茶水下肚之后,朱慈烺这才悠悠说道:

    “安顺伯,你应该明白,虽然目前朝廷已经打败了农民军,但是在其他地方依旧有不少农民军,这些人或许不属于你的部下,或者李自成以及罗汝才的部下,但说到底他们也都是农民军,大概也听说过你的名号。”

    ”所以现在本宫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老老实实待在京城,就此荣华富贵一生。”

    “第二个选择就是让你去劝降那些还在造反的农民军,若是能劝降他们,也算你大功一件,若是不能劝降的话,自有朝廷的军队为你收尾。这两条路你选一个吧。”

    张献忠不比其他农民军,在朝廷的眼中,他是要当做一个吉祥物来向全天下的臣民宣告朝廷的掌控力的。

    所以像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迁到辽东的,毕竟辽东局势复杂,把他放在那里,崇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也不放心。

    再说了,他要是去了辽东,万一心生异念,再次造反,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让他待在京城,荣华富贵一生直到老死。

    但朱慈烺有点想废物利用的意思,他打算让张献忠带着一些人去劝降依旧在全国各地造反的农民军们。

    毕竟张献忠也算是唯一活着的有名气的农民军将领了,由他出面劝降,有可能比朝廷出面更加合适一些。

    那些农民军一看到张献忠都被劝降,甚至还被封了伯爵,多半也不会再想着造反了,如此一来也能为朝廷省了不少力。

    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听到朱慈烺说的话之后,当下便跪下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臣之前在朝堂之上已经说过了,愿为陛下、为大明尽忠,所以臣愿意选择第二条路,为朝廷劝降其他农民军。”

    张献忠也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选择第一条路其实要更稳妥一些。

    以后一辈子待在京城,锦衣玉食,不用再担惊受怕,也不用再去战场拼杀,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舒适的选择。

    但是人总是要有梦想的,既然已经归降了朝廷,还被封了伯爵,那他也不想就这么做一个吉祥物,每天无所事事地混日子。

    反倒是再能立点功劳的话,没准朝廷还真会派他做一些事情,把他当做一个真正的武将来对待,这样的话不比被朝廷豢养来得好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