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真是霸道,我们连着通宵三天做出来的方案全部作废了。”弗里曼抱怨道。
伦敦的一间酒馆里,弗里曼少校把黑利爵士约出来,桌上摆着炸鱼、薯条和啤酒。
从社会地位和政治敏感度来说,黑利要比弗里曼好上一些。
虽说《面对面》是享誉全欧洲的节目,实际上它的影响力更多是在英格兰内部,泰晤士报的国际新闻板块那是实打实面向全球,日不落的遗泽让它的受众真的能遍布全球。
黑利啜了口啤酒后笑道:“拒绝教授不是你能做到的,也不是爱德华能做到的。”
刚才弗里曼和他把前因后果都介绍了一遍,黑利很清楚这里面的人物关系。
“哪怕是总干事格林,他也不敢通过自己去拒绝教授,能做主的只有内政部,可内政部真的会拒绝吗?
显然不会,教授和科罗廖夫选择在伦敦,这是伦敦政治影响力的体现,这是伦敦作为美苏都能接受的象征。
他们又怎么可能在这种小事上拒绝教授呢。”
BBC不是私人机构,它是英格兰政府直接控制下的企业。
董事会由政府任命,行政许可来自政府。
黑利很清楚弗里曼纠结什么,这样在全球民众面前露脸,享誉全球机会就这样错过。
换谁来,都会心感不忿。
他也一样。
弗里曼听完后摇头苦笑道:“你说的没错。
爱德华当场没有反驳,回办公室之后层层上报。
巴普蒂也做不了主,卡尔顿·格林同样做不了主,最后还是诺曼·布鲁克爵士打电话询问唐宁街的意见,唐宁街表示一切由教授决定。”
巴普蒂是电视服务总监,负责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卡尔顿·格林是总干事,最高行政负责人,负责日常运营和重大决策;诺曼·布鲁克爵士则是BBC的董事会主席,由唐宁街任命。
黑利点头道:“阿美莉卡人向来如此,罗斯福很多时候在白宫社交场合上的开场白是我今早谋杀了我的祖母。
按照传统礼节和道德习俗来看,罗斯福的话显然很失礼。
单纯因为他对白宫社交场合的礼节性对话感到厌倦,认为来宾心不在焉,就以如此荒诞开场白开始对话。
这就是大人物,大人物是可以任性的。
虽然教授和罗斯福的地位还有差距,但这点小小任性的权利他还是有的。”
弗里曼心想,教授不是欧洲人吗?什么时候变阿美莉卡人了。
弗里曼略微有些担忧:“可完全由教授自由发挥,要知道明天BBC现场的面对面演播大厅,可是很多大人物都会来到现场。
万一教授出现失误怎么办?”
苏俄方面由米高扬带队前来,阿美莉卡则是由汉弗莱带队。
除了这两边外,整个欧洲的政要名流都会聚集在BBC的演播大厅。
整个伦敦的报纸前所未有的兴奋,天天报道又有哪些政要抵达伦敦,会在明天的活动现场出席。
伦敦方面对于安保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万一出个意外,带英帝国的脸就要被按在地上摩擦了。
黑利摆了摆手:“这就更不是你要担心的了。
教授应付这种小场面还是绰绰有余。
再说,和上面我提到的罗斯福趣闻一样,他即便真的说错了话,也只会惹来大家礼貌的笑声,认为他是开了个玩笑。
同样说错话,教授说错话会成为趣闻,是幽默的象征,你要是说错话,那就是失误。”
弗里曼少校扶额:“爵士,你说的太有道理了。”
黑利拍了拍他的肩膀:“等你什么时候成为首相,就轮到你任性了,到时候喊教授来和你坐在唐宁街10号的壁炉前围炉夜话。”
弗里曼摇头道:“这太难了,不如等教授什么时候再来BBC接受采访,我想这样的可能性还要更大一些。”
伦敦广播大厦演播厅内,厅内聚集了来自整个欧洲的显赫名流。
在人群中央,林燃如明星般熠熠生辉。
所有名流都想要和林燃聊上两句,希望从他口中听说登月任务中的细节,哪怕这些细节已经被媒体报道过很多次了。
但同样的内容从林燃口中听说和从报纸上看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光是未来在社交场合,能够淡淡的来上一句我听教授说登月过程中怎么样怎么样。
这足以证明自己的人脉关系之广,能和教授交谈。
林燃笑容如常,手中没有香槟,而是笔记本和钢笔,他为采访还是做了一些准备。
周围环绕着来自欧洲的仰慕者。
即便他是华人,但他的成就足以让在场的欧洲贵族们忽视肤色。
他正向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讲述任务中的惊险瞬间。
“女王大人,实际上返回地球并不容易。”林燃停顿,“光是燃料舱和登月舱之间的距离必须控制在两千米以内,否则加加林很难完成燃料转移任务。”
珍妮站在林燃身边,扫视着周围,她感觉到现场女性的目光时不时就要在林燃身上扫过
英格兰的贵族,法国的外交官,德意志的议员们在这里云集。他们的对话在英语、法语和德语间切换,宛如一场国际交响乐。
其中林燃会德语和英语,他的五感能够帮他精确捕捉到每个人的讲话,并且用大脑完成记忆和处理。
不知怎地,林燃环顾四周,和他猜测的一样,现场只有他一个黄皮肤的华人,霓虹此时压根登不上主桌吃饭。
此时林燃莫名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温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年轻女王的惊叹打断了林燃的思绪:“真是奇迹!教授,你的计算简直是艺术!”
身穿香奈儿礼服的法兰西外交官夫人,插话道:“教授,您必须来巴黎!我想巴黎的数学家们早就迫不及待想和你交流了。
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在我的庄园里接待您。”
珍妮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要不是这个场合名流云集,珍妮都想要开麦了,她内心吐槽,“我看是你想要和教授交流吧。”
林燃扭头往向对方,礼服胸前的偌大开口确实有点吸引眼球了:“夫人,您的盛情我铭记在心。巴黎的邀请我一定考虑。”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享受着这如潮的赞誉。
他瞥向大厅一角,谢尔盖·科罗廖夫,苏俄航天计划的灵魂人物,在那安静的坐着,等着采访的开始。
科罗廖夫身着深灰色苏式西装,领带略显朴素,站在几位苏俄官员身旁。
他的面容坚毅,眼神锐利如鹰,双手背在身后,静静观察着喧嚣的人群。
米高扬和其他代表身着类似的深色制服,低声用俄语交谈。
科罗廖夫的周围空荡荡的,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们与欧洲名流隔开。
这种对比非常明显。
林燃如鱼得水,谈笑风生,周围环绕着贵族、学者和外交官,他们的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科罗廖夫则像一尊孤立的雕像。
片刻后,BBC主持人弗里曼少校走上台,麦克风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女士们,先生们,请入座,节目即将开始。”
演播室内的灯光柔和,中央舞台上两张深色皮椅相对而置,中间的小圆桌上放着水杯和二人的笔记本。
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月球地图,宁静海的着陆点被醒目标注。
摄像机缓缓移动,技术员汤姆·哈里斯在控制台后紧张地调整信号,确保这场面向全球的直播顺利进行。
人群逐渐散开,名流们带着期待的神情走向座位。伦道夫被簇拥着走向前排,科罗廖夫低调入座。
灯光聚焦于舞台,伦道夫和科罗廖夫面对面而坐。
刚才那一幕一直在林燃的心头萦绕,自己被众人簇拥,科罗廖夫无人问津。
如果说他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那么科罗廖夫更是如此。
如果他是因为自己内心缘故,所以拒绝融化,那么现场压根没人试图去融化科罗廖夫。
甚至苏俄官员们,只有阿美莉卡的外交官和汉弗莱去打了声招呼。
这就是国际社会的现实,现在如此,好像六十年后也是如此。
林燃摇了摇头,把自己的思绪回到现场,随着右边技术员汤姆·哈里斯的手势,林燃知道面向全球的电视直播正式开始了:
“先生们、女士们,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1964年12月31日BBC《面对面》的登月特别节目。
我是今天的代班主持人兼嘉宾,伦道夫·林,坐在我面前的是苏俄太空计划的负责人谢尔盖·科罗廖夫先生。”
台下响起礼貌的掌声。
电视机前,全球观众屏息以待。
纽约时代广场技术方舟前的屏幕上直播着节目;莫斯科的家庭围坐在黑白电视机旁,孩子们瞪大眼睛;巴黎的咖啡馆里,人们暂停交谈,专注地盯着电视。
虽然受限于技术,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实时同步直播,但在此刻,大部分民众都在电视前关注着这场访谈。
掌声平息后,林燃接着说:“科罗廖夫先生,首先感谢你远道而来,参与今晚的节目。我们的观众都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次美苏联合登月任务的幕后故事。
今天就由我们二位进行介绍。”
林燃切换成俄语,台下不清楚内情的欧洲名流们一阵低声讨论。
林燃听到后,内心无语,在伦敦怎么会俄语搞得和蛇佬腔一样。
同声传播翻译们纷纷开始用笔和纸进行实时翻译,确保现场听众和电视观众都能准确理解二人表达的意思。
科罗廖夫微微前倾,语气平静,带着浓重的俄语口音:“谢谢,伦道夫,很高兴又见面了。”
林燃接着道:“这次美苏登月是建立在双方充分互信前提下的合作,是国际合作共赢的典范,我相信也会是冷战的标志性事件,是人类国家良性竞争的温情一幕。”
台下汉弗莱听到之后脸都绿了,他来特意就是为了叮嘱林燃别提和平,注意措辞。
林燃确实没提和平,但你又是良性竞争,又是温情。
过完今天就是1965了,我们要掀起热战,这不是给苏俄媒体打脸的借口吗。
林燃接着说道:“我们在知道苏俄要在今年年底执行登月任务后,通过专业判断,我们意识到他们的登月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登月最大的挑战是登月舱的设计。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必须确保登月舱在着陆和起飞时保持稳定,同时还要控制重量,以适应火箭的运载能力。
苏俄在这方面只有火箭和月球软着陆经过检验,载人登月舱并没有经过检验。
我们从已知信息判断出,如果我们双方合作,那么能够提高登月的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白宫方面和克里姆林宫进行了直接沟通,确定了我们双方在登月这件事上合作。
太空无垠,人类渺小。
双方的合作让人类登陆月球从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台下响起掌声,大家对此深有感触,看到加加林登月以及返回地球的时候,内心的感动是真的。
台下,一位英格兰勋爵鼓掌,低声感慨:“教授说得太好了,太空是全人类的。”
旁边妆容姣好的女子轻声道:“希望这能带来和平。”
“因为登月对于宇航员的身体是损耗,所以现在加加林应该还在休养中。
我相信等加加林休养结束后,他会和上次进入太空后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演讲。
今天就由我和科罗廖夫两位技术人员,给大家讲讲登月幕后的故事。
科罗廖夫先生,苏俄在登月前理论计算的成功率是多少?”
科罗廖夫回答道:“登月是百分之五十,返回地球是百分之十。”
台下一阵惊呼。
林燃接着问:“风险这么高,为什么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