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民间教育普及之高潮将临
周文人带来的消息如同一阵冷风,吹散了林诗雅心中因教育普及带来的欣慰。
谣言?
这背后的黑手是谁?
她秀眉微蹙,眸中闪过一丝锐利。
她并没有立刻慌乱,而是冷静地问道:“具体是什么谣言?散播的范围有多广?”
周文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急切地说道:“他们说,大人您推行教育普及,是为了笼络人心,为自己铺路,甚至说……甚至说您想借此架空朝堂,图谋不轨!”
林诗雅闻言,心中一沉。
这些谣言,句句诛心,矛头直指她的根本。
她知道,这绝非偶然,定是有人在暗中操控。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周文人,你辛苦了。此事我会亲自调查,你无需担忧。”
目送周文人离开后,林诗雅缓缓起身,走到书案旁,她摊开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地的村落和学堂,她指尖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如同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在审视着自己的疆土。
她眼眸微眯,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成型。
她立刻吩咐侍女,“传礼部教育司张大人,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不一会儿,张大人便匆匆赶来,看到林诗雅一脸严肃,心中也隐隐感到不安。
林诗雅开门见山,直接问道:“张大人,最近民间可有出现什么异动?关于我推行的教育普及,可有人私下议论?”
张大人额头冒汗,他支支吾吾地说道:“这……下官……最近并未收到什么异常情况的汇报。”
林诗雅冷笑一声,她早就料到此人不会说实话,直接质问道:“张大人,若我没有记错,你当初也曾公开表示支持我推行的教育普及,为何如今却如此推诿?”
张大人吓得跪倒在地,连声说道:“大人明鉴!下官绝无此意,只是下官愚钝,未能及时察觉民间异动。”
林诗雅并没有继续为难张大人她挥挥手,示意张大人退下。
林诗雅走出房间,抬头望向天空,月亮被阴云遮盖,仿佛也预示着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
她心头涌起一股怒火,既然有人敢暗中破坏她的计划,她绝不会坐视不理。
她命令侍卫:“去把赵管家给我带来!”
不一会儿,赵管家被侍卫押到林诗雅面前,他虽有些慌乱,但脸上依旧强装镇定。
林诗雅冷冷地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赵管家,我不想与你废话,谣言是你散播的吗?”
赵管家身体微微一颤,随即矢口否认:“大人,下官不知您在说什么,下官怎敢散播谣言,诋毁大人您呢!”
林诗雅眼中寒光一闪,她冷哼一声:“死到临头还敢狡辩?来人,搜!”
侍卫们立刻上前,将赵管家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从他袖口里搜出了一张写着各种污蔑之词的纸条。
赵管家脸色煞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林诗雅拿起纸条,狠狠地摔在赵管家脸上:“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赵管家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大人饶命,下官只是一时糊涂,受人指使……”
林诗雅正要继续追问,却听到侍卫来报,说外面有人求见,声音急促,似乎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
侍卫的禀报打断了林诗雅的审问,她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进来。” 一个气喘吁吁的村民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语无伦次地喊道:“大人!不好了!村里的私塾……私塾被砸了!”
林诗雅心头一紧,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谣言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慢慢说,怎么回事?”
村民颤抖着声音说道:“今天早上,村里来了几个外乡人,他们到处散播谣言,说读书无用,还说大人您是想把孩子们都骗去当兵打仗……许多原本支持送孩子去私塾的家庭(families)都开始动摇,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从私塾里接了回去。老夫子据理力争,却被那些人……那些人……”说到此处,村民泣不成声,“他们把老夫子打伤,还把私塾砸了个稀巴烂!”
林诗雅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眼前浮现出老夫子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他拿着微薄的酬劳,却倾尽所有地教导孩子们读书识字。
一股怒火在她胸中燃烧,她猛地站起身,厉声喝道:“备马!我要亲自去看看!”
一路上,林诗雅心急如焚,马蹄声敲击在她心头,如同擂鼓一般。
她眼前不断浮现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那些纯真无邪的面孔,如今却笼罩在阴影之下。
到达村庄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痛不已。
私塾的牌匾被砸得粉碎,门窗破烂不堪,书籍散落一地,被踩踏得污秽不堪。
老夫子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脸上满是伤痕。
周围的村民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却敢怒不敢言。
林诗雅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走到赵管家面前,厉声质问道:“说!是谁指使你做的!” 赵管家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他哆哆嗦嗦地指着纸条上的名字,“是……是李员外……”
林诗雅转身面向村民,高举着从赵管家身上搜出的纸条,上面赫然写着李员外指使赵管家散播谣言,破坏私塾的证据。
她的声音在村庄上空回荡,“乡亲们!事实就摆在眼前!这都是李员外和赵管家一手策划的阴谋!他们害怕你们的孩子读书识字,害怕你们明辨是非,所以才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阻挠教育普及!”
村民们顿时群情激奋,纷纷指责李员外和赵管家。
赵管家被众人唾弃,他瘫软在地,悔恨交加。
林诗雅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正义得到了伸张她抬头望向天空,乌云渐渐散去,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大地上。
林诗雅翻身上马,对身边的侍卫说道:“回城!去礼部!”回到京城,林诗雅径直前往礼部。
张大人早已得到消息,战战兢兢地等候在门口。
见到林诗雅,他立刻跪下请罪,额头冷汗直冒,身体止不住地颤抖。
林诗雅没有理会他的求饶,而是将那张写满罪证的纸条扔到他面前,“张大人,你可知罪?”
张大人脸色惨白,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推诿,只能将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连连磕头,“下官知罪!下官监管不力,罪该万死!”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林诗雅语气冰冷,“从今日起,你必须全力配合我推行教育普及,不得有任何懈怠!若再有差池,我定不轻饶!”
张大人如蒙大赦,连忙叩谢,“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万死不辞!”他深知,林诗雅这是给了他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他必须牢牢抓住。
接下来的日子,张大人一改往日的敷衍塞责,积极调配资源,全力支持林诗雅的教育普及计划。
他亲自前往各地视察,督促学堂建设,并严厉打击散播谣言,阻碍教育普及的行为。
一时间,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孩子们读书识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几日后,慕容复微服来到京城,与林诗雅一同前往城郊视察新建的学堂。
阳光明媚,微风和煦,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空中回荡,如同悦耳的音符。
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林诗雅心中充满了欣慰。
慕容复紧紧握着林诗雅的手,眼中满是赞赏,“诗雅,你做得很好。”
林诗雅感受到他掌心的温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漫长,但她并不孤单,她有慕容复的支持,有百姓的期盼,她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将教育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两人并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
远处,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
慕容复停下脚步,目光深情地望着林诗雅,“诗雅,等这一切都结束后,我们……”
他的话未说完,却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温暖的光辉照耀着一座座新修葺的学堂。
琅琅书声从敞开的窗户中传出,清脆悦耳,如同春日里最动听的鸟鸣。
孩子们坐在整齐的桌椅旁,手捧崭新的书籍,聚精会神地听着先生讲解。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渴望,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曾经破败不堪的私塾如今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图画,窗台上摆放着生机勃勃的绿植。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林诗雅站在学堂门口,看着眼前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她身穿一袭浅蓝色官服,乌黑的长发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显得干练而优雅。
微风拂过,扬起她衣袂翩翩,宛若一位下凡的仙子。
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林诗雅的功劳。
是她不畏强权,排除万难,将教育的火种播撒到这片土地上,让他们的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林大人,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到林诗雅面前,眼中闪烁着泪光,“我家的孙子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已经能背诵好多诗词了。多亏了您,多亏了您啊!”
林诗雅弯下腰,轻轻地扶起老妇人,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老阿婆,这都是大家的努力。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有让孩子们都读书识字,才能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百姓们纷纷点头称是,他们知道,在林诗雅的带领下,他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慕容复站在林诗雅身旁,看着她被百姓们簇拥着,眼中满是骄傲和爱慕。
他伸出手,轻轻地握住林诗雅的手,柔声道:“诗雅,你做得很好。”
林诗雅转头看向慕容复
然而,就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林大人,您只顾着建学堂,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 一位老先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书籍,脸上带着一丝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