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的战斗总是少不了一抹古典色彩——斗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三十六部雷神的迫近和三千剑舟的升空,天师和国师两个主帅不能指挥战事,反而要带头作战,看似没有道理,实则只能如此。
如果两人不能互相牵制,那么凭借准一劫仙人修为,哪里还需要什么计谋指挥,直接就碾压过去了。
天师全副武装,三件仙物:“归藏灯”“阳平治都功印”“三五雌雄斩邪剑”。
国师也不遑多让,同样是三件仙物:“社稷九州鼎”“九节杖”“叩天门”。
众所周知,道门有三大仙剑,分别是:无剑、单剑、双剑,此时除了在大掌教手中的“素王”,其余两剑都已经到了。
这一次,两人已经懒得言语了。
毕竟从玉京金阙一战,到金陵府一战,再到现在的太平山一战,已经是第三战,哪里还有那么多感慨要发。
天师并未急于出剑,而是袖口大张,越来越大,竟是遮天蔽日一般,然后从袖中生出一股吸摄之力,竟是将一座太平山上的道观连根拔起,收入袖中。
此乃神通“乾坤袖”,既可收人,又可收物,袖中自成一方乾坤。
天师又一甩大袖,这座道观从袖口中飞出,砸向国师。
就在大袖一进一出之间,这座道观已经“脱胎换骨”,通体晶莹如玉,不似寻常的砖石结构,如泰山压顶,被砸上一下,恐怕要伤得不轻。
国师也没有动用剑器,只是伸出右手,食中二指并作剑指,然后随手一划。
没有磅礴剑意,也不见凌厉剑气,不过这座道观直接被一斩为二,乱石崩落如雨。
转眼之间,两人的距离急速拉近,开始近身战斗。
天师单手持“紫霞”,一剑点出,却不是张家最擅长的“龙虎剑诀”,而是慈航一脉的“慈航普度剑典”,这也不奇怪,玄圣开源之后,只有学不会的,没有不能学的,以天师与慈航一脉的关系,学会“慈航普度剑典”并非什么难事。
国师手中无剑,只是挥袖一扫,狂风大作,风似剑气。
此乃“太阴十三剑”中的“风卷残云扫”。
既然天师不用本家所学,那么国师也不用自家的“北斗三十六剑诀”和“南斗二十八剑诀”,反而用起了全真道的绝学。
这也不奇怪,且不说玄圣和东皇都精通“太阴十三剑”,还有一位“道”字辈的李家前辈曾跟随徐祖,也习得了完整的“太阴十三剑”,这位李家前辈后来又回归李家,成为太平道的一员,有关“太阴十三剑”的心得感悟便在李家代代相传,只是李家子弟选择太多,少有人选择修炼风险更大的“太阴十三剑”。
天师一剑点出,手中“紫霞”响起晨钟之声,悠扬洪亮,破开层层风刀,然后再侧剑一拍,骤然又变为暮鼓之音,低沉闷闷。此剑是出自“慈航普度剑典”的“晨钟暮鼓”一剑,晨钟伤人体魄,暮鼓攻人心神。
在国师身旁不断响起炸裂之声,周围许多山头被犹若实质的钟鼓之声毁坏得满目疮痍。
只是国师毫发无损,只是再一挥袖,雷电森然。
“风雷云气生”。
只是在张家面前用雷法,岂不有班门弄斧之嫌?
天师手中“紫霞”剑气大盛,一剑劈碎风雷云气,人随剑走,瞬间来到国师面前。
国师一掌拍出,用的是“万华神剑掌”,掌间蕴含有“玄阴剑气煞”。
天师在手中“紫霞”的牵扯下,躲过国师的一掌,剑锋斜斜挑向国师的肩头。国师侧身踏出一步,躲过这一剑的同时,以食中二指夹住“紫霞”的剑尖。未等国师动作,“紫霞”的剑尖已然有剑气吞吐不定,国师只得屈指弹在剑身上,逼得天师顺势收剑。
两人攻守之间,尽显玄妙。
转眼过后,天师和国师拉开十余丈的距离,在这段距离中出现了百余个天师的身影,然后四散分开,对国师形成合围之势,如果张月鹿在场,仔细观摩,就会发现这百余身影其实就是一副“慈航普度剑典”的剑谱。
国师以不变应万变,运转“剑心太玄意”,不断出掌,以掌代剑,还是“万华神剑掌”的路数。
一时间两人四周剑气纵横,如霞蔚云蒸,让人目不暇接。
乍一看,这两位老人家又开始应付公事了,这哪是准一劫仙人的阵仗,与其说是交战,倒不如说是切磋。
不过这次还真不一样,两人没有点到为止,而是不断升级局势。
又是转眼之间,天师不再单手持剑,改为双手持双剑,只要双剑合璧,那就不是半仙物,而是仙物。
面对天师的“三五雌雄斩邪剑”,国师也不得不拔出“叩天门”。
两大仙剑一出,局势陡然变化。
天师终究是道门之人,用不惯出自佛门的“慈航普度剑典”,改为最适合“三五雌雄斩邪剑”的“龙虎剑诀”。
国师就更不必说了,他既没有炼化剑奴,也没有炼化心魔,纵然知悉“太阴十三剑”的各种奥妙所在,也很难将“太阴十三剑”的真正威力发挥出来,远不如北斗和南斗两门剑诀。
如此一来,天师也好,国师也罢,便都用上了真本事。
大成之法和两大仙剑,再搭配上准一劫仙人的境界修为,威势顿时不同。
“叩天门”与天地共鸣,其剑气一涨再涨,便如银河倾泻一般,仅仅是逸散出来的些许剑气,便似大雨倾盆一般。
天师的双剑也不落下风,直接召唤出了两根“刑柱”的投影,仿佛是擎天玉柱,不知几许之高,或者说根本就是等天之高。“刑柱”上布满各种铭文,无数雷气化作两条雷龙蜿蜒而上,继而脱离“刑柱”,横行于天地之间。
双方主帅斗将,指挥的重任便落在了其他人的手上,张无用和张无暇作为天师的心腹,又是张家人,指挥三十六部雷神并非难事,这也是齐玄素把张无用派到前线的原因之一。
李家那边自然也不缺人,都是些熟悉面孔,分别是李长律和李长声。
太平山攻防战正式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