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种情况,小胖钧也拿不定主意了。
他最后选择交给父皇圣裁,可是很快隆庆皇帝又将奏疏退还到了他的手里。
小胖钧看向父皇,隆庆皇帝手书了几个字,交给了小胖钧。
“儿自为之。”
什么意思?
让我决定?
小胖钧再看向父皇,看来自己的父皇,是真的要交给自己来决定了?
小胖钧准备直接赞同苏泽的建议,批准这份奏疏,但是他又想起苏泽的教导,于是说道:
“父皇,这件事容许儿臣三思。”
隆庆皇帝点头,显然是允许了儿子思考的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太监通传,李贵妃求见。
隆庆皇帝示意身边的冯保让李贵妃进来,李贵妃一进殿内,就直接向皇帝跪下。
“陛下,臣妾听说外朝正在议论皇家实学学会之事。”
隆庆皇帝在没有失语之前,就烦李贵妃这个样子,如今他没办法说话,对李贵妃这个样子更是厌烦。
但是他正在病中,就算是太监宫女照料,也远不如李妃那样的顺心,毕竟两人也是患难夫妻,彼此还是很有默契的。
在隆庆皇帝病后,李贵妃贴身照顾,一直到最近她也病倒,皇帝才手令让她回去休养。
“臣妾听说臣妾的父亲也入选名单,臣妾以为实在是不妥。”
果然如此。
隆庆皇帝实在是太了解李贵妃了。
这份名单上,最有争议的就是方士陶观和武清伯李伟了。
李贵妃谨小慎微,最怕外朝说她家徇私了。
因为兄长李文全最近出的风头,李贵妃已经到了惊弓之鸟的地步。
她甚至还想要劝说父亲放弃种粮大赛,但是派回家劝说的贴身宫女被武清伯老爷子喷了回来,这才没能阻止老爹出风头。
这一次要是再让父亲进入什么皇家实学学会,那岂不是外朝更要议论?
李贵妃虽然没太大的见识,但是也有妇人的狡黠。
她当然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自己的儿子只要安稳低调就能顺利接班,实在不应该横生枝节。
隆庆皇帝写了一张字条,递给李贵妃后,李贵妃这才离开了御书房。
等到李贵妃离开之后,冯保又给太子朱翊钧递来了皇帝的字条。
“何断?”
看到父皇的手书,小胖钧抬起头看向父皇。
只可惜隆庆皇帝蜡黄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的表情。
如果是以前,小胖钧大概就会反对这份提议,拒绝成立实学学会。
但是今天母妃这么一闹,反而激发了小胖钧的逆反心理。
外朝和司礼监都没反对呢!
而且这是苏师傅的奏疏,无形之中也给了小胖钧力量。
小胖钧立刻说道:
“儿臣请父皇准奏颁行!”
隆庆皇帝听儿子说完,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他点点头,又让冯保给小胖钧递上了朱批的御笔。
犹豫了一下,小胖钧还是接过了御笔,在奏疏上勾红。
紧接着掌印太监冯保又盖上玺印,这就代表苏泽这份奏疏已经在皇帝这边通过,形成圣旨颁布了。
等做完这一切,小胖钧紧张到心都跳了出来,这次算是自己过关了?
可他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自己支持了苏师傅的奏疏,父皇会露出欣慰的表情?
隆庆皇帝已经乏了,今天的观摩学习就算是结束了。
等到小胖钧回到宫中,立刻派遣身边的亲信太监张宏,将今日的事情告诉张宏,然后请他去苏泽的府上,询问苏泽的看法。
“再去把陶仙师喊来,孤要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这些日子,陶观日夜忙碌,终于完成了制备红磷的工艺。
除此之外,陶观在燃烧红磷的实验中,发现了燃烧前后物质重量一致的现象。
正如苏泽预测的那样,这个现象也推翻了之前燃素的理论。
陶观据此推测,燃烧是一种物质转换中发生的现象,但是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重量都是一致的。
陶观又猜测,是空气中某种物质和反应物结合,这才发生了燃烧。
按照这个思路,陶观又实验了几次,他又和苏泽交流,最后将这种空气中能和物质反应,帮助燃烧的物质命名为氧气。
氧气的发现倒是没什么,但是陶观用精确称量计算,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方法,却给很多正在化学道路上探索的人指明了一条明路。
从这个时候开始,化学不再是炼丹术一样的胡乱尝试,而是可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科学。
为此苏泽也高度评价了陶观的成果,并且将这一成果发布在《乐府新报》上,还力劝陶观将之前有关物质分类和实验方法的经验写成书,苏泽会资助他出版发行。
这一次再入实学学会,陶观估计会更加卖力。
小胖钧想了想还是说道:
“你先去找苏师傅吧,陶仙师那边孤给他一个惊喜!”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刚回家,就遇到了张宏。
“苏先生,太子殿下想问问您的看法?”
听完了张宏转述的御书房经过,苏泽想了一下说道:
“张大伴,请您告诉殿下。”
“身为太子,无论是准予不准,都要有自己的决断。”
“家事可问皇后贵妃,但是政事还是要多听从各方意见,兼听则明。”
张宏匆忙要带话回去,苏泽掏出一个红色的喜封,塞进了张宏的怀里。
这下子就连张宏都不好意思了,每次来苏泽府上传话,苏泽都会准备好足够的银元。
苏泽说道:
“府内有喜事,想要请张大伴也同喜。”
张宏思考了一下,很快明白了苏泽府上的喜事估计就那件事了,他立刻说道:
“那在下就恭祝苏先生再得麟儿。”
苏泽送走了张宏,看来是系统发力了,李贵妃的请求,起到了反效果,这才让皇帝支持了小胖钧的决定。
夫妻多年,隆庆皇帝当然知道李贵妃是什么料子。
如果自己驾崩,那李贵妃就会升为两宫太后,可能就要秉政。
其实陈皇后的政治智慧更高,无奈陈皇后自己身体也不好,而且有点看破红尘的意思,不会插手政事。
那以李贵妃的政治智慧,朝政肯定要乱。
但小胖钧毕竟和李贵妃是亲母子,而且儿子的孝顺,皇帝也是看的出来的。
这次皇帝是为了让儿子脱敏,日后政务上的事情还是不要听李贵妃的,所以才支持小胖钧和李贵妃的意见唱反调。
原来系统是这么发力的!
想想也是,如果不是这样,隆庆皇帝大概也不会如此迅速批准自己的奏疏。
不过皇家实学学会还是成立了,苏泽也是很满意了。
而且如果能埋下种子,将李贵妃排除出大明的决策圈子,这似乎也是个不错的结果,毕竟在原时空,这位太后还是有些不靠谱的。
张宏将苏泽的原话带给了小胖钧,看到太子还是有些不理解的样子,张宏提醒道:
“陛下和苏先生的意思,家事可以问贵妃娘娘,那国事就”
这下子小胖钧终于明白了,他脱口而出道:
“国事就不要让母妃参与了!”
张宏连忙咳嗽,小胖钧改口说道:
“国事就不要让母妃多操心了。”
张宏连忙点头。
——
次日,皇帝奏疏颁令天下,成立皇家实学学会,挂在翰林院下。
实学学会的会员,不设官品,不享受任何待遇,唯一的权力就是可以入宫向皇帝演示最新的实学成果。
政治上敏锐的人,还是看到了这个实学学会的意义。
其他都不重要,这年头能自费研究实学的,大概也不会缺钱。
重要的是能够入宫,向皇帝演示实学的成果!
这就意味着实学学会的会员,有机会接触到皇帝!
这等于是多了一条接触权力中枢的途径!
紧接着,第一实学学会的会员提名也公布,这份名单,除了武清伯李伟之外,剩下的人选也不出意外,皇帝和内阁很快批准通过。
就这样,第一期实学学会成立。
紧接着,苏泽又提议,《乐府新报》协助实学学会,再出一份特别的刊物。
这份刊物采用月刊的形式,不像是报纸那样刊登报道,而是有关实学学会的详细研究成果。
高拱自然是支持苏泽的提议,他认为这是给实学在宣传领域又增加了一面阵地,并且亲自手书了刊物的名字——《格物》。
对于这个名字,赵贞吉和殷士儋倒是也不反对了,格物致知,本就是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思想。
反正这份刊物又不仅限实学学会的会员投稿,完全可以发动心学门徒也投稿,这也可以是宣传心学的阵地。
苏泽也拿到了计算报告。
【《请设皇家实学学会疏》通过。】
【皇家实学学会成立。】
【皇家实学学会成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无数人投身科学,就为了能进入实学学会。】
【皇家实学学会,在百年内引领了世界科技的发展,近百年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诞生在这家学会。】
【百年后,皇家实学学会更名为皇家科学学会,结束了它荣耀的使命。】
【国祚+1。】
【威望值+500】
【剩余威望:2490】
果然赚了威望值。
也对,随着如今技术的发展,自己的套皮实学,也就是科学,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群体。
这其中当然没有多少陶观这样的专职科学家,大部分人都是兼职。
比如潘季驯这样的官员兼职,或者李伟这种自己研究的勋贵。
科学家自然也不是圣人,他们也是有名利追求的。
自己奏请成立实学学会,自然提高了在这个群体中的威望。
心满意足的合上了【手提式大明朝廷】,苏泽这次算是弄清楚了来龙去脉。
但是张居正为何没做出和系统预测的决策呢?
他如果直接反对,那奏疏在内阁就要否决,就没有宫内那段了。
只可惜事关张居正,苏泽估计也搞不清楚了。
——
张敬修收拾行囊,准备离开京师返回莱州。
张敬修是中秋前回来的。
水师提督李超发了善心,给水师学堂上下都放了中秋的假期。
张敬修原本是不准备回家的,却被李超赶了回来。
中秋毕竟是团圆的日子,张敬修最后还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里。
张敬修这次归家,发现父亲张居正对自己的态度又变化了。
原本那种严格的父子关系变得融洽,张居正也会把自己喊到书房,听自己讲述水师的事情。
张居正也会将一些不涉及机密的政务讲给张敬修来听,也会给他讲解朝中局势。
这也是张敬修这二十年人生中,和父亲关系最亲近的时期。
老管家来到张敬修的房间,传唤张敬修去书房。
“父亲回来了?”
张敬修有些疑惑,父亲是典型的工作狂,除非休沐都不会在家中。
今天是上衙的时间,父亲竟然回来了?
张敬修选择在今天回莱州,也是为了避免父子之间的别离。
难道是父亲专门回来给自己送行的?
张敬修有些惊喜,随着老管家来到了张居正的书房。
向父亲见礼之后,张居正迟疑了一下问道:
“你真的要参加远洋舰队吗?”
张敬修重重点头说道:
“上次已经禀告父亲了,提督大人为了验证月角距天钟法和航海钟时钟法的精度,决定派遣一支南州远洋探索舰队,儿子已经报名参加了,提督府也已经准了。”
张居正看向这个近年来最自豪的长子,心中却微微叹息。
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这个儿子最类自己,都是认准了事情绝对不会放弃的性格。
既然知道劝了也没用,张居正也放弃了劝说儿子。
他说道:
“你知道皇家实学学会成立的消息了吧?”
张敬修点头。
张居正说道:
“实学学会已经开过第一次会议了,会议决定设立经度委员会,来验证两法。”
“你这次远航事情,怕是要耽误一阵子了。”
张敬修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自己父亲这么关心航海上的事情。
张敬修嘴角露出笑容道:
“父亲,没关系,无论哪种经度法,最终还是要通过航海来验证,这场航海必然会启航的。”
“儿子这次回来,就是向父亲辞别的,海疆茫茫,请恕儿子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