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看着陶仲文,开口回应:
“朕自然知晓,王朝不过300之载;是天注定。”
“太祖时期的刘伯温曾预测过,【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太祖皇帝当时认为大明国运能延续至六百五十年;经过多年到了现在,朕才知晓【运至六百半】实则是300年。”
“若那时的大明走到末年;必会重蹈唐宋元的覆辙。”
“陛下圣明!”
朱厚熜抬手,“陶爱卿,继续讲。”
“是,陛下。”
“之后崇祯帝由于性格原因,以及皇位是他哥哥驾崩后的继承位。”
“老皇帝主要培养的是他的哥哥,导致崇祯从小没有接受过正统帝皇的知识,直接令他小心翼翼,步步谨慎。”
“最终变为刚愎自用、无法领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理;让文臣迫害了大明。”
“内部:文臣当道,苛捐杂税;以天下万民供养崇祯一家;后导致军饷难放,军心不齐,崇祯公开凑响;文臣各个捐银不过1000两。”
听到此处,朱厚熜双眼一眯,顿时联想到了朱标。
估计撰写话本之人是参考了懿文太子朱标的历史轨迹。
同时...
撰写话本之人是暗示我老朱家供养政策么?
大胆,十分甚至九分的大胆!
你最好别让朕发现,否则必诛你九族!
但仔细推算一番,以及先前供养的支出,不得不让朱厚熜认真对待这条祖训。
“由于天灾连年;朝廷不作为;导致百姓活不下去后。”
“最终李自成带着百姓起义,口号:【吃他娘,喝他娘,来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很快便拉起了一支起义军队伍。”
“经过战火纷飞;崇祯的结局是自缢于京城煤山,并留下血书。”
“【朕自登基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等李自成进京后,将大部分文臣全部斩杀,抄家七千万余俩白银。”
“后外部草原铁骑马踏中原...”
“后来这支由草原多部落的【女假族】入驻我大明。”
“之后对我大明百姓犯下滔天罪行...”
“这时,由千年后的姓李的组建的刺杀组织的暗杀营出手。”
“...”
接下来,陶仲文将话本简要详略得当的讲给了朱厚熜。
听得朱厚熜表情风云变幻。
一开始,他对编写话本之人,竟借用自己的【大明】为年号的行为起了杀心。
这不是隐射我昏庸无能么?
可随着故事的进行,朱厚熜表情逐渐平静,心中怒火也在消失。
直到听到崇祯的那些话后...
才知道话本中的崇祯过得有多憋屈。
有中兴话本中的大明之心,却无中兴之才,最后被文臣误国。
不想死于贼人之手,崇祯提三尺剑杀死全部亲人;后与太监王承恩自缢于煤山,并留下血书。
再之后,类似五胡乱华的异族入侵书中大明,暗杀营于国破家亡之际,终于出动力挽狂澜!
不知为何,朱厚熜总感觉在听一段真实的历史似的。
“文臣误国!”
这是朱厚熜听完话本后的感慨。
“爱卿,你认为暗杀营,如何?”
陶仲文深思熟虑后给出回答:“暗杀营若出现在我们真实的大明之中,那绝对是祸害!”
“哦?细细说来。”
“那是因为有超出了大明之力的存在;必会动摇国家之本!”
“若暗杀营出现在话本中的明末;那崇祯帝在死之前估计会倾尽所有;也要请其出山。”
“归根结底:暗杀营对此时的大明无助,甚至会祸害陛下的江山。”
“人人都能治国的【人民王朝】只存在于诸子百家口中的【天下大同】,绝不会出现在真实。”
“一旦出现在我们大明,那就意味着千年来的帝制的结束,江山必然不稳!”
朱厚熜沉思片刻,开口询问:“爱卿言之有理。”
“依爱卿之间,这一支出现我大明的未知势力该当如何?”
“诏安抑或?”
陶仲文皱眉,想发表言论,却欲言又止。
诏安?
估计难以诏安。
创造了该未知势力之人,必是经天纬地之大才!
有如此大才者,真的甘心屈居人臣之位么?
此刻,陶仲文根本发表任何言论!
“陛下,微臣不敢妄言。”
朱厚熜轻轻点头,沉思着权衡利弊:
“小陆的信中给出的未知的势力评价非常之高!”
“了得到连小陆都不敢率领总旗小旗们继续追捕调查。”
“他们在渎职和继续追捕中,选择了【渎职】。”
这一刻,朱厚熜不得不慎重选择。
就连锦衣卫百户都选择渎职,冒着渎职的后果;也不敢继续上前追查。
怪不得...
原来是神兵天将啊!!!
是公然挑衅我朱家江山,以为朱家无人能治你们么?
“在信中,他往前探查了几十米,发现路途,树林间无任何痕迹。”
“若是普通官兵寻着赵二龙的尸首的话,定然认为人早已离开,甚至连未知势力都难以发现。”
“还好是锦衣卫率先发现...”
这般思索,朱厚熜嘴角微微勾勒,做出了决定:“小刘。”
“微臣在。”
“派百人...不,派500名便衣锦衣卫,必须将怀庆府外的未知势力,全部调查清楚;我要知道对方是谁,是谁在领导。”
“到底是诸子百家抑或其它。”
“就算是死,也要给我调查底朝天。”
“若遇反抗,可先斩后奏;活口死口无所谓,只要他们从我大明消失。”
“顺便派人去陶爱卿老家黄州府,找到【万书斋】,把创作出英雄话本的作者给我押到京城。”
“这一次,务必将李神医给我请到京城来;我不想再见到锦衣卫再失踪。”
“微臣遵旨!”
刘守卫脸色有些凝重。
神兵天将么?
竟能让圣上如此大动干戈。
恐怕,这未知势力真的极大!
还有...
人家话本是小说家之手,讽刺讽刺当今的皇室供养政策,以及用了个明末的名头而已。
又不是真实大明,皇上不至于抓人家小说家吧?
当然,他只是个小小的护卫,不敢多嘴,只能照做。
目送护卫离去,朱厚熜看向陶仲文,戏谑地说:
“陶爱卿,咱们湖广多能人之辈啊!”
见到皇帝的表情有些玩味,陶仲文以为自己热皇帝不愉。
“陛下,微臣惶恐。”
朱厚熜忍不住感慨:
“朕,生于湖广。”
“本无意皇位之争,却被迫一日飞黄腾达。”
“陶爱卿,也生于湖广黄州府,神霄派传人,与邵爱卿交好;若非是邵爱卿引见,朕今生也难遇你。”
“而传言中谪仙降临凡尘的:李时珍李神医,与你更近,同为黄州府之人。”
“传言他研制出了【青天】将原本多数不治之症一并治愈。”
“朕曾二度派人确切消息真假,顺带请他赴京,寻医问药;朕曾派人二顾茅庐——结果锦衣卫双双失踪,生死未卜。”
“朕自那时便知晓,有一组织如同利剑悬于我大明,让朕难安。”
“直到今日,小陆的加急信件来报,朕才确信——我大明,确实有危!”
“先有杨修见朕不跪,身惧经天纬地之才,后直面否决【世上无长生】,原来是出自岳麓书院,竟比我国子监门生更上一层楼!”
“而创作英雄话本之人,竟比我大明文臣之人的才能更高——竟能看出供养政策的缺陷!”
“朕刚才细算了一番,竟发现话本之人的供养之策完全无误。”
“由此看来,湖广,岳麓书院,似乎很不简单那!”
听到这些,陶仲文察觉此情此景有点危险,便不再开口。
...
看到此处,江哲忍不住心惊。
他对朱厚熜的感官变了。
在江哲印象里。
朱厚熜对制衡之道非常擅长。
二十年不上朝,天下都没怎么乱过。
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水平很高!
但...
其它方面,有点一般。
甚至大忠臣海瑞在未来会说出【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足以证明朱厚熜后期无能,昏庸。
没想到两件看似无关的【锦衣卫失踪案】与【土匪案】竟能让他推测到有人正在暗地里迫害大明。
江哲轻轻抬手,为其鼓掌,“不愧是极度会玩弄权衡之道的皇帝,厉害厉害!”
“可是你发现了又如何呢?”
“现在老李的暗杀营已成气候。”
“英雄话本也已经火遍大明,即将家喻户晓。”
“只要小世子接到,后师出有名,那么届时大家直接皇宫见!”
下一刻,画面随之一转,重新回到了怀庆府,朱载堉的小土屋前。
李时珍一曲结束。
附近已然围了数十名路人。
良久,身后掌声连连,各个夸好。
“好,好,太好了!”
“这是来自哪家的乐师大才,竟能创作如此美妙之音。”
“让我仿佛回到了老家的小渔村,跟着父亲偷偷出海捕鱼的夕阳西下,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
李时珍也十分礼貌地转身,朝众人微微一笑,“过誉了。”
一群书生与富人们争先抢后自我介绍,并邀请李时珍进入自家晚宴抑或作客。
这时,小土屋的门被推开。
一名长相清秀,稚气与熟气并存的十五岁少年映入眼帘。
只见他穿着一身粗麻布,身上却打理得干干净净。
见小世子出面,那些书生与富贵们统统后撤,他们可不敢跟小世子抢人。
“那首《渔舟唱晚》真是您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