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1981:开局坟头挖宝! > 第130章 杨奇

第130章 杨奇

    接连两日的平静后,家里又闹腾了起来。

    祸端还是杨胜利惹出来的。

    自从杨一木发了话,朱瘸子那帮人再不敢带他玩牌,避着他,另找一个隐蔽处开了牌局。

    杨胜利无所事事,整天吊着个窄肩膀在村里晃荡,东家串西家逛。赶上谁家来客,他便厚着脸皮凑上去打下手,拨毛烫鸡剁肉就为混个肚圆儿,连村里的狗见了都嫌,更遑论是人。

    虽说杨胜利这个二流子在村里不受待见,可乡里乡亲的,谁家倒也不会吝啬多一双筷子,只是都知道他前面在外头欠了一屁股债,生怕他开口借钱,见着他都是绕着走。

    杨胜利素来好面子,这没着没落的日子让他浑身不自在。

    已经下晚了,他还在打谷场桥头大槐树下枯坐着,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

    三妹自从得了自行车,整天得瑟的不行,一有空就推着车在村里转悠。

    高芹看在眼里,心里直痒痒,可这车是大伯子买给小姑子上学用的,她一个新过门的媳妇哪好意思开口要。思来想去,她琢磨出个主意,筑巢引凤,先把骑车学会了再说。

    这几天太阳一落山,她就串掇丈夫杨二力去借车,两人一个扶一个骑,打谷场上学车。

    杨胜利原本蹲在打谷场桥头看热闹的,百无聊赖之中看着看着竟也动了心,这玩意骑上去还是很风光的,全大队也只有大队支部和在乡卫生院上班的邵全生闺女邵慧有。

    他不客气地要过车把,跃跃欲试,对后头扶着的杨二力道,“还是这铁驴子好,轻便,可比小建媳妇骑的那辆带劲多了。”

    小建是大姑小儿子,杨二力的二表哥。

    杨一木瞅了一眼学骑自行车的杨胜利,刚好趁这会儿去村口那边溜达会儿。

    走到村西头,刚洗的澡又浑身粘糊湖的,杨一木索性爬上砖窑顶上透风抹汗,晚风正把村子的炊烟揉碎了撒向田野。

    第二支烟刚点上,就听见窑底下传来声招呼,“一木,乘凉呐?”

    天色已暗,杨一木眯着眼也认不出是谁,只觉得声音有些熟悉,随口应道,“上头风大,凉快。”

    “下来抽支烟?”那人又喊。

    杨一木踩着窑身的黄土一步步往下挪,等走近了才看清是住在村东头的本家杨奇。

    杨奇三十大几了,家里日子也是糟的很,跟杨一木吞吞吐吐地讲了半天田里浇水的事,话头还在打转。

    前世杨一木和他没交集,倒是听说杨奇两个小孩后来都上了大学。

    两人明显没什么话题,但杨奇又没走人。

    杨一木接过杨奇的烟,笑着问,“二哥,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有事直说。”

    杨奇划着根火柴,先给杨一木点着了,然后才憋出一句,“二哥想跟你借点钱......”

    杨一木还没说话,杨奇又慌忙补充道,“主要是两个孩子秋季就开学了,我也是没辙了。”

    杨一木抬眼问道,“要多少?”

    “二十块......”杨奇不安地捏着烟圈,“要是太多了,十五也行。等秋天收了稻子,我立马就还上。”

    这话搁在从前,杨奇是万万不敢说的。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过得紧巴巴的,能攒下五十块的人家都少见,更别说一口气借二十块了。可这两年光景确实不一样了,起码能填饱肚子了。如今又赶上分田到户,除了上缴的公粮,剩下的收成全归自己。

    杨奇也在心里盘算过村里能有钱借的人家:林大算盘当着村支书,日子过得不差;邵全禾开着代销店,手里现钱不断;邵全生家闺女在乡卫生院上班,月月都有工资进账;还有朱世海,靠着剃头挑子也能挣些活钱。

    可这些人都是外姓人,林姓还是世仇,就是再难,他也拉不下脸去找这些外人借钱。

    杨一木点点头,“大孩上初中了吧?你两个孩子都挺争气的。”

    “你小侄子开学上五年级,大侄子上初二。眼瞅着不到一个月就开学了,学费还没着落。要不是实在着急,我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口。老大成绩好,前些天遇到他老师建议让住校,说时间省下来多做题,只是这开销就大了。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他们念书啊,将来要是考不上,至少他们怨不着我这个当爸的。”杨奇道。

    杨一木摸摸口袋,出门一毛钱也没装,就道,“我身上现在没带钱。这样吧,晚上我给你送家里去?刚洗完澡出来,什么都没带。”

    “哎,好!”杨奇得了这句话,连声道谢后便匆匆离开了。

    刚到家门口,张兰英扛着锄头正好回来,娘俩前后脚进了院子。

    “刚才在窑那边跟谁说话呢?”张兰英一边放下锄头一边问。

    这老娘顺风耳,隔着一条河外加一大片村里的自留地,居然都听得见。杨一木只好老实交代,“是杨奇,说他孩子开学学费没着落,想借点。”

    “这孩子!咋回事?”张兰英埋怨着,又追问,“你借了没?”

    “我身上没带钱,说晚上给他送去。”杨一木摸不清老娘什么态度。

    张兰英抬头看了看天色,“趁天还没黑透,你现在就去送吧。”

    又话锋一转,问杨一木,“还记得你刚上高中那年冬天吗?我去学校给你送咸菜那次。”

    杨一木摇摇头,隔了一世,那些细枝末节,早已在记忆里模糊了。

    上高中的时候,吃不起食堂,一般都是从家里带咸菜当菜吃,再奢侈点的就从食堂打个一分钱的菜汤。

    张兰英的声音柔和下来,说道,“我可记得清清楚楚,那会儿怕你在学校吃不饱又没钱,我挨家挨户去借钱。转了好几户都没借着,最后还是你张婶子把家里的鸡蛋去公社卖了,凑了一块钱送来借咱的。后来我去学校送咸菜时一起带给你的。”

    张婶子就是杨奇老娘,说起来杨二力的亲事也是她托人相的。

    杨一木心头一震。

    他向来不愿再回想那些苦兮兮的日子,却不知背后欠着这么一个大人情。若不是老娘不提,他永远都不会知道。

    杨一木郑重地点头,“行,我这就去送钱。”

    张兰英瞥了眼在堂屋的高芹,压低声音道,“他要借多少?你钱要是不够,妈这儿还有。”

    “够的。”杨一木洗了把脸,回屋换了件衫子,从柜子里拿了点钱就往村东头杨奇家去。

    杨一木家住在大庄北头,杨奇家在东小庄东头,两家之间隔着村口、打谷场和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河,得绕过大半个庄子,距离也不近,足有三四里地远。

    杨一木很少去东小庄,凭着前世的记忆,沿着蜿蜒的土路才摸到了杨奇家。

    杨奇家的土坯房与村里其他人家并无二致,只是屋后拐角处被雨水冲刷得厉害,墙体摇摇欲坠,只好用几根粗木棍勉强支撑着。

    三间正房坐北朝南,临路一侧是低矮的灶屋和杂物间,没有围墙。

    他家老大正在堂屋灯下看书,见杨一木来了,连忙起身腼腆地招呼,“大大好。”

    这时杨奇闻声从屋后的猪圈赶来,裤脚还沾着草屑,热情地要将杨一木让进堂屋,“晚上就在这,二哥陪你喝两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