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宝,可见后人心中,我还是很疼你的。”
李承乾笑道:“后人但凡将臣的政治活动以及李泰的封赏时间拉出来,进行一个横向对比,再好好看一下臣的政治班底构建,以及臣膝下两个孩子待遇,李泰和李治孩子的待遇,还有您废太子的速度,就不会觉得臣是您的宝了。
莫说是宝,草都算不上,您没事儿,不会去踩一株草。咒自己的孩子早死,父亲大概不知道,您之后第二个咒自己太子早死的皇帝,要等到一千多年才能见到。”
李世民哑然,识趣的闭嘴了。
“凤宝,臣听着就觉得讽刺。后人这样称呼,无非是李泰‘杀子立弟’伪人一个,李治,您对李治算是掏心掏肺了,但凡有点儿良心都干不出在父亲病床前勾搭庶母的事情。
仔细一想,您这三个儿子,臣算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所以给了一个凤宝的称呼。可拉倒吧!臣可没做过您的宝,实在是受之有愧。”
李觉在怀里动了一下,李承乾调整了坐姿,换了个较为舒服的姿势抱孩子。
“阿耶……”
李承乾轻拍小孩儿,温声道:“穆穆乖,睡觉。”
李觉点点头,在父亲怀里拱了拱,不过片刻功夫又睡了。
谈话不太友好,李世民懒得再说,掀开帘子去看街市繁华,他接手大唐之时内忧外患,在他十五年励精图治之下,大唐国力强盛,四夷来朝,长安城灯火葳蕤,昼夜不绝,颇有盛世气象。
李承乾眯着眼睛假寐,不多时马车到了太极宫,禁宫不许有车马,但车上坐着皇帝另说。
李觉睡了一路,回到东宫直接满血复活,缠着父亲陪玩,不过李承乾今夜要赴宴,大宴,他不好缺一,耐心给儿子讲完不能陪玩的原因,将孩子送去丽正殿。
饭局应酬,古今中外不绝,李承乾不怎么喜欢,干坐着太折磨了。唯一的好处,他“脆皮”名声在外,所以没人敢劝他的酒,都怕一杯喝的不好,太子倒地不起。
碰瓷这种事情,古今都很令人头疼,一般人碰瓷,最多折个财,还能安慰自己一句舍财免灾,太子碰瓷,折命还带连坐的,没人愿意担这个风险。
皇帝论功行赏,李承乾总结一下,老当益壮派:李靖、李世绩、尉迟恭等人已经是国公之尊,封无可封,皇帝十分简单粗暴,先加了虚衔,又赏赐财物。
东宫这边属于少壮派:李德謇迁太子舍人,魏叔玉迁太子中舍人,苏烈加宣威将军,薛礼迁宁远将军,裴行俭为弘文馆直学士,加太子洗马。
李世民是好酒之人,不过为了抑制三高,他早就戒酒了,后来的宴会,基本都是以茶代酒。
喝茶呛到了,李承乾捂着嘴低咳了两声,登时引来一片目光,李承乾恨不能源地挖个洞钻了。
“太子殿下,您没事儿吧?”
李承乾不好意思说自己喝茶呛到了,随便找了个借口:“喉咙有些干,无碍。”
理由找的不走心,众大臣心照不宣,宴会并没有因为这个小插曲有什么改变。
宴会过半,喝高了的尉迟恭有些飘,邀请皇帝下场一舞,李世民十分给面子,亲自下场陪尉迟恭跳了一曲。
满堂喝彩,李世民在兴头上,走上前在魏征坐席前停下,向魏征伸出手:“玄成,陪朕跳一曲。”
皇帝相邀,这个面子不能不给,魏征起身下场,陪李世民共舞。
李世民本欲拉长孙无忌再跳,可看到魏征,心里不禁起了坏主意。
“列坐公卿,玄成找一位同舞,舞毕方可入座。不然的话,玄成独舞。”
皇帝存心要看魏征笑话,众大臣心知肚明,纵使上去给魏征解围,也不是现在。
李承乾颇为无奈,皇帝想一出,是一出,可人家是皇帝,有任性的权力,给师傅结尾,他起身下场,他原不爱跳舞,可老爸来时,他见老爸同尉迟宝琳共舞,又喜欢上跳舞了。
李唐的宗室,总有些艺术细菌在身上的,经过一番挖掘,李承乾发现自己,似乎有那么些跳舞天分。
李世民笑容有那么片刻的僵硬,李承乾说自己不会跳舞,兔崽子只是不愿意陪他玩儿。
这一曲毕,魏征顺势回了座位,李承乾笑道:“太子,你得找一个愿意与你共舞的人,一曲结束,你才可以下场。”
李承乾顿了一顿,跳舞接龙?
皇帝话音刚落,杜荷、魏叔玉、李德謇、尉迟宝琳齐刷刷起身,最后因为杜荷快了一步,其他三人没抢过,愤愤归了坐。
李世民欣赏着李承乾和杜荷共舞,心下暗道:这两个人默契也太好了,没事儿私下里经常切磋啊!
李承乾归云,魏叔玉上场陪杜荷跳,此后陆续有大臣下场,宴席氛围倒也十分欢快。
宴席结束时已经很晚了,李世民喊了一声“太子”,李承乾明白,皇家需要政治作秀,演一出父慈子孝。
“之前我邀你共舞,你说你不会跳。”
李承乾笑道:“父亲相邀的那一次,是贞观十二年,年底诸王回京,臣那时确实不会跳,因为不喜欢。”
“后来为什么又喜欢了?”
李承乾笑道:“喜欢了就是喜欢,一定要有个为什么吗?”
“我就想捉弄一下魏征,你坏我的事儿。”
这个语气,颇有些老顽童的味道,李承乾有些头疼,放下过往之后,他不那么反感和皇帝接触,但要他哄皇帝,太难了。
“魏师傅那一把老骨头,有什么好捉弄的,他要是哪里磕着碰着,您还得掏钱给他吃药,得不偿失啊!”
李世民摇头轻笑:“魏征、无忌、玄龄他们做文官,不是因为他们不通兵事,是因为本朝猛将太多,他们走不通武将的路,这才专做文官,你还真以为人家手无缚鸡之力啊?”
李承乾暗道:唐代文人的含金量他当然知道,文人跟文弱挂钩,是宋任重文轻武下的刻板印象。后面的明朝,文人也很猛,譬如那位戍卫北京城的于少保。晚清时期,抬棺出征,收复伊犁的左文襄公也是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