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 第349章 海患

第349章 海患

    “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能明白,有些东西,想吃就是想吃。控制不住啊!”

    李承乾叹气:“我看您是忘记了晚年发病时,疼的在躺在床榻上好几天。不吃不喝的日子了。”

    李世民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想到在他身边伺候的李觉;“我给穆穆升个官儿,你看怎么样?他现在是雍王,雍州牧,我再给他加尚书令衔,如何?”

    “不怎么样!”

    李承乾直接拒绝,李觉没有加冠加元服之前,雍州牧和尚书令都是虚衔,好处是有了这个虚衔,李觉可以多拿一份俸禄。

    坏处是子债父偿,尚书令的工资李觉拿了,相应的,他就要履行尚书令的职责,以皇帝的尿性,干得出来这种事情。况且,一个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目光,不是什么好事情。

    “尚书令是您老人家做过的,如今已经空置,突然给穆穆,政治导向太强了,倾注在穆穆身上的目光更多,期望更多,承担的压力也会很大。

    父亲,穆穆才两岁多,他承担不起那么大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人上进,一旦加注的压力超出了人的承受范围,会将人逼疯的,这也是另一种揠苗助长,臣拒绝。”

    闻言,李世民也只能歇了心思,揠苗助长的道理他懂,看到现在的承乾,他也相信高柏的教育。

    “承乾,我想你爸了。”

    李承乾大脑出现了短时间的短路,这话听得有些怪怪的:“父亲,您不应该是想臣的母亲长孙皇后吗?”

    李世民笑道:“你母亲是我的妻子,唯一的妻子。高先生是知己,相见恨晚的知己。”

    “您的知己不是舅父吗?”

    李世民道:“你舅父有自己的私心,但于我而言,他是可以托付大任的股肱之臣。”

    李承乾暗道:知己,皇帝单方面认证的知己,老爸可未必希望有这么个知己。

    “高先生要是在这里,把穆穆交给他,是再好不过了。”

    李承乾默默吐槽:果然知己都是哄人的,想找个高配版的德华才是真。李觉是他的儿子,老爸肯定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教导,李觉又是皇帝的孙儿,教好了皇帝是最终受益人,这算盘珠子直接蹦他脸上。

    “算算时间,我爸妈也差不多要抱孙子了。”

    从灵魂上来说,承乾就是高明,从血脉来说,那也是高明的正经血脉,是爸妈血脉的延续。另一个他结婚生子,爸妈应该是开心的。

    这么一说,李世民又想起了那个不怎么愉快的梦,小逆子对他的怨气,简直不是一般的重。

    “时间差不多了,臣带穆穆回去了。记得臣说过的话,饮食清淡,重油重盐重糖的东西,不要贪嘴。”

    李世民打发走儿子,这一夜失眠了,他害怕一睡下就做梦,实在不想在梦里再见到承乾了,兔崽子太让人头疼了。

    皇帝不朝,早朝自然还是在显德殿。解暑的冰管够,还有平日里见不到的解暑小饮料,众大臣觉得,其实皇帝病的久一些也没问题。

    因为官方重视海外贸易的缘故,海患问题发展的格外迅速,譬如,东边的那只鸡又开始找麻烦了。

    正经历史轨迹,白江口海战还有几十年呢!不过仔细一想,自他来了之后,故事线都颠完了,原计划贞观十九年灭的薛延陀,十五年王庭人员组团定居长安。所以,白江口海战要提前也没啥问题。

    李世民正在听孙儿读《诗三百》,儿子火急火燎的来了。

    “没什么事儿,不要打扰我养病。”

    李承乾都不想吐槽,装病结果真把自己弄的病了。

    “穆穆你先出去,阿耶同你阿翁商议要事。”

    李觉放下《诗三百》,临走前还在祖父脸上吧唧了一口,李世民的幸福感,陡然又拔高了一个级别。

    “你打扰我养病,我很生气,但你给我生了个聪慧又懂事的孙儿,我就不跟你计较了。”

    “黑眼圈这么重,昨夜又做噩梦了?”李承乾将奏疏递上去:“倭奴国劫掠官船,如今是越来越频繁了。”

    (这里补充一个历史常识,倭国是光武帝赐名,刚开始倭人没啥意见,随着对汉文化的深入学习,他们知道了这个字不咋好。隋炀帝时期倭人来华,就要求隋朝官方称呼自己为日本,隋炀帝当时骂的很难听,直接拒绝了。唐朝初期,倭人多次来华,要求李唐官方称他们为日本,也被拒绝了。一直到武则天时期,可能是出于表现自己与李唐政权的不一样,武则天同意了倭人的更名,武周官方称呼倭国为日本,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延续至今都是这个称呼。)

    李世民扫了一眼奏疏,目光陡然变得锋利,眸底射出阵阵寒光,坐正身子,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李承乾暗道:好浓的杀气!

    “李孝恭练兵也有一年多了,该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了,你去通知三省大臣,六部有司,两仪殿议事。”

    李承乾道:“父亲的意思,是要用兵。”

    李世民脸上遍布寒霜,冷冷开口:“一次两次就罢了,都被劫了多少次了,手段之残忍简直令人发指。结合你说的那些后世的事情,对这个国家我只有一个评价:蛮夷之邦,有小礼而无大义;蕞尔之族,顽固不化之贼寇;反复无常,畏威而不畏德。”

    贞观五年,倭奴国遣使来朝,免除倭国每年朝贡的义务,倭国使团拒绝接受唐朝的宣谕礼仪,坚持要求平等建交。平等是不可能的,唐朝当时的外交官儿直接来了一句;要么朝贡当孙子,要么原地滚回去,逼得日本依附新罗完成朝贡,此后唐倭官方断交。

    唐高宗时期,中倭频繁交恶,最后爆发了白江口海战,这一战之后,倭人就安分多了,再来唐朝,态度一八百十度大转弯儿。

    李承乾看了看皇帝的脸色,不出意外,贞观五年的争礼事件,皇帝心里头也憋着口气,加之他又说了许多后世的事情,以他对皇帝的了解,就是不能把天蝗抓来长安跳舞,那也要把对方打成奴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