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四十六章 昭字,不能去!(5k)

第四十六章 昭字,不能去!(5k)

    皇宫,御书房。

    三司主官、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五监祭酒、九寺寺卿、台谏主官、翰林学士等三十余位三品以上的紫袍大员,一一肃立。

    往前一些,兖王、邕王两人皆是恭谨伏拜,长表忠心。

    就在这时。

    “陛下,审案的六位大人求见。”秉笔太监通报道。

    此言一出,兖王、邕王止住了表忠心的话语,三十余位紫袍大员齐齐心头一振。

    “宣!”

    主位,赵祯手持一本古籍,挥了挥手。

    不足十息的时间,负责审案的欧阳修、冯元、江昭、黄升、李七、荣显等六人相继走入书房。

    书房内的几十人,无一不是修身养性的高手,面上都没什么动静。

    “审得怎么样?”赵祯一脸的平静,话音听不出半分喜怒。

    江昭走出两步,呈奏了审案卷宗与黄景认罪以后新书的贺表,恭谨答道:“黄景已认罪。”

    赵祯望了几眼贺表,又翻阅了几页卷宗,问道:“谁指使的他?”

    事实上,这话也就是问个流程。

    卷宗呈上去的那一刻,皇帝就是除了六位审案者外最先知道结果的人。

    问这话,与其说是说给皇帝听,不如说是说给书房内的官员听。

    这次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往小了说就是有忠臣劝谏君王立嗣,为江山社稷考量而已。

    甚至就连算计君王的刘沆,也照样可以往忠诚上扯。

    臣子心急,一心为公,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而已。

    过往,也有不少劝谏立嗣的奏疏,无非是说话没有那么狠,上奏的时间没有那么巧而已。

    往大了说,这代表着赵祯威慑力的逐年降低。

    过往,可没有臣子敢这么干。

    这意味着君权的影响力在减弱,且是非常明显的减弱,但凡是个皇帝就不能忍受。

    可大可小的事情,就看皇帝的态度。

    时至今日,皇帝的态度也很清楚。

    不可忍受!

    一个晚年无子的皇帝,本就非常敏感,猛地受到了这样的刺激,岂能轻拿轻放?

    这次,三品紫袍大员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官家的召见,齐聚于御书房,无外乎——

    杀鸡儆猴!

    并且,无论是皇帝,亦或是官员,都清楚这是在杀鸡儆猴,但无人敢不在意。

    既然能杀了鸡,自然也能杀猴!

    “黄景说是刘相公指使的他。”江昭如实答道。

    果然!

    不少人齐齐望向了刘沆。

    御书房内出奇的安静,仅有赵祯轻轻的翻阅卷宗的声音。

    半响,赵祯沉声问道:“刘沆,你可有冤屈辩解?”

    刘沆!

    而非刘相公!

    甚至,连刘卿都不是!

    不少人心头凛然,已经知晓了结果。

    礼部尚书韩章微闭双目,举止自然从容,根本没有望向老对头的意思。

    “臣昏聩!”刘沆一步上前下拜,老泪纵横,双手捧下顶上官冒,置于地上。

    “可要是说老臣有异心,老臣却是死也不可认同。”刘沆重重一叩首,仰首哭道:“官家无子,则江山社稷为之动荡,文武百官劝谏几年,也不见官家有半分意动。”

    他长叹道:“老臣心忧社稷,触怒君王,老臣有罪!”

    这话的言下之意,自然是好心办了坏事。

    初衷是好的!

    言罢,刘沆重重一叩首。

    “啪!”

    赵祯面无表情,手上的卷宗丢在了书案上。

    这些个文官,真能折腾!

    就这样的场景,罪状都已经清楚,明明是算计君王,却愣是能说成心忧社稷,一副忠正的样子。

    赵祯抚了抚眉心,有些疲惫。

    难啊!

    百姓难,臣子难,他这个官家也难!

    “刘沆,你可受人指使?”赵祯沉着脸,起身走过去问道。

    审案的卷宗他已经看过,记载非常详尽。

    不过,这上面记载的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除了黄景又不止一次的说起了邕王,再无任何事关两王的记载。

    这也不奇怪,这种可能涉及两王的案子,既然已经审出了一位内阁大学士,几位审案官员不想往下深入的审,也实属常事。

    也因此,赵祯不尽信卷宗记载。

    当然,卷宗也有些参考价值。

    从卷宗来看,受审之时,黄景不止一次的说起了邕王。

    都已经受审,还敢说些“尧舜禹”的佳话,除了遭到更重的治罪,没有半点作用。

    从黄景言语断论,他要么是真心支持邕王,要么是兖王收买了陷害邕王的人。

    但无论是什么情况,都肯定有两王的手笔。

    “没有!”刘沆摇头:“臣一心为公,除了陛下,又有谁人能指使内阁大学士?”

    赵祯深深的望了刘沆一眼,摇了摇头。

    他也不指望真能从刘沆嘴里撬出些东西。

    这些读书人,一步一步走到位列台阁的地步,段位不是一般的高!

    “卿,老了!”

    赵祯叹了一句,走回书案。

    一句话,刘沆的结局已定!

    好在,没有定罪,倒也算是保留了些体面。

    有时候,皇帝的权力并不一定是碾压性的存在。

    但谁还没有个政敌呢?

    一旦皇帝存心拉偏架,破了臣子之间的平衡,就可达到近乎“碾压性”权势的效果。

    这也就是平衡之道的意义。

    “依卷宗的记载,黄景此人,认为邕王子嗣繁多,贤明年长。邕王以为如何?”赵祯望向两王。

    邕王心头一慌,连忙上前哭诉:“陛下,此实乃兖王离间君臣之计,那黄景屡屡上奏,实为捧杀于臣啊!”

    本来,他还以为就是简简单单的陷害之计。

    届时,他大可入宫找官家说清一切。

    不曾想贼子黄景竟然敢在官家大寿之际上奏忤逆之言,实在害人不浅。

    “嗯。”赵祯不置可否。

    “陛下,邕王此言,又何尝不是离间君臣之计?”

    兖王上前大声哭道:“官家此刻,定然是认为臣使了计策,要算计邕王。可这计策之效,实在是不怎么样啊!不但忤逆犯上,更是简陋之极。

    以臣之见,这怕是邕王使的【苦肉计】,为的就是博得陛下信任,离间你我君臣二人啊!”

    言罢,兖王声泪俱下。

    两王都有自己的说法,你说我是捧杀之计,我就说你是计中计,使的是苦肉计。

    一时间,却是让人根本无从分辨谁才是真正的幕后之人。

    赵祯长长一叹。

    时至今日,这事的一些大致谋划已经可以看出几分。

    起码,既有韩章与刘沆的争斗,又有兖王与邕王的争斗。

    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以刘沆这人为链接。

    一石二鸟!

    “卿等以为,此事该当如何?”赵祯莫名的问了一句。

    尽管他什么也没说,但凡是在场的人物,并没有谁是蠢人,自然也理解问话的意思。

    究其根本,这事不但涉及文臣党争,还涉及两王之争。

    党争不稀奇,已经出了结果,刘沆已经认罪。

    可两王之争,却是不太好处理,赵祯的疑虑也正是在此。

    这是针对所有人的问话。

    不过,针对所有人,也就等于不针对人。

    是以,御书房又是一阵宁静。

    半响,还是没人说话。

    赵祯望向一干人等,连连摇头。

    一个个老油条,都没有说话的意思。

    “江爱卿,你怎么说?”赵祯点了名。

    上午,江昭那不弱于尚书级别的争辩,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遭到点名,江昭暗自叫苦。

    为什么就点我啊?

    我就是个从六品的小卡拉米而已!

    两步走上前,江昭斟酌了一下。

    这问题是真不好答。

    这个事,肯定不能偏向于兖王或邕王中的某一方。

    “黄景的话,臣让底下的人有过详细记载,一并进了卷宗,一字不差。”江昭答道。

    既答了话,实则又把问题抛给了赵祯。

    他暂时选择答非所问!

    要是实在不行,再给出别的答案。

    黄景究竟是不是真的偏向于邕王,决定了幕后之人究竟是兖王还是邕王。

    要是黄景是真心偏向于邕王,那幕后者就是邕王,要是黄景是假意偏向于邕王,那幕后者就是兖王。

    而究竟偏向于谁,还得赵祯自己判断。

    “说说宗室的问题。”赵祯并没有这么轻易就让江昭过关。

    从江昭的策论就可看出,这绝对是一个务实的人。

    作为君王,他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江昭一叹,沉吟道:“臣以为,世间万物,五行相生相克,八卦相克相生,虚实相辅相成,应是自有道理。”

    不同的人说话有不同的方式,江昭区区六品小官,说话理应偏隐晦。

    不过,为免皇帝听不出弦外之音,江昭还是没有说得特别隐晦。

    意思也非常清楚。

    平衡之道!

    这事,定然是有兖王与邕王中某一位的算计,可又能怎么办呢?

    除了这两位,还能有谁有资格承继大统?

    如今,兖王与邕王,无非是相差不大,方才针锋相对,难分胜负。

    而一旦皇帝有了清楚的偏向,那可就一方势大,彻底出了结果。

    届时,哪怕皇帝并不过继宗室,也不妨势大的那一位成为“不是太子的太子”。

    一方特别势大,并涉及两代君王交替,为免落伍,几位尚未下场的内阁大学士也定然下场。

    如此,赵祯被架空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时间一长,要么来一场“禅让”,要么来一场宫变。

    平衡,才是赵祯这位无子的老皇帝需要的结果。

    既然要平衡,那就不能单独惩处兖王与邕王中的某一位。

    要么两位都惩处,罪及连坐;要么都不惩处,轻拿轻放。

    而究竟是惩处还是轻拿轻放,就看皇帝的决定。

    反正,哪怕皇帝两个都惩处了,江昭也不得罪人。

    两个都得罪,就等于不得罪!

    事实上,皇帝要平衡,兖王与邕王又何尝不要平衡?

    这两人,最期待的就是皇帝有偏向,最怕的也是皇帝有偏向。

    二选一,势均力敌,你怎么敢保证皇帝一定偏向的是你呢?

    是以,对于两王而言,要是不能偏向于自己,那都不偏向也是一个可接受的结果。

    赵祯沉默了。

    无子的皇帝,难啊!

    好在,江昭好歹给了解决方法,他一时倒也有了些头绪。

    “贺寿在即,就不说贺表的事了!”赵祯罢了罢手,余光瞥相两王,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朕,前些日子得了一上联,名曰:五事言视听思。”

    此言一出,不少大员面色微变,望向兖王与邕王。

    所谓五事,也即貌、言、视、听、思。

    官家这一上联,故意省去了一个“貌”字。

    《尚书·洪范》有言:貌曰恭,恭作肃。

    而肃,即是王者之德。

    省去了“貌”字,自然是暗讽兖王、邕王无有王者之德。

    不难看出,赵祯不太看得上这两位。

    特别是经此一事,就更是厌烦。

    “朕久思而不得下联,卿等都是一等一的读书人,可有妙解?”

    赵祯回首,望向几十位紫袍大员。

    余光见兖王、邕王两人甚至都品不出上联有什么问题,心中就愈发不满。

    “可有解否?”十几息过去,赵祯再次问道。

    几十位紫袍大员相互望了几眼,不知该怎么办。

    这讥讽两王的上联,可不好接啊!

    宰辅大相公富弼沉吟着开了个头:“臣对,五音宫商角羽。”

    这种对子,主打的就是一个即兴。

    皇帝有了兴致,臣子也不能扫兴。

    哪怕是讽刺两王,那也得对上下联。

    这上联抛开讥讽之意不谈,本身的对联难度不高。

    要是就连这么简单的上联都对不上,岂非让天下失意读书人说庙堂之上都是庸人?

    富弼的这一对,也有些说法。

    所谓五音,也即宫、商、角、徽、羽。

    此处去了一个徽字。

    “臣对:六爻乾坤震离。”内阁大学士王钦若奏对,这位是天子宠臣,十分不凡。

    “臣对:五岳泰恒衡嵩。”有样学样,韩章也给出了自己的结果。

    “臣对:八音金石诗竹!”

    “臣对:六舞羽旄列干!”

    ......

    往下,不少大员都给出了答案。

    这一联,单纯论难度,其实很低。

    “江爱卿,你怎么说?”

    经过上次辩驳与这次给出解决方式的问话,赵祯已经欣赏到了这位新晋状元郎的才华。

    这是个有才的年轻人!

    因此,见江昭迟迟没有答,赵祯不禁发问。

    “臣有两对,不知取舍!”

    赵祯笑了笑,挥手道:“说来听听。”

    “一对:六艺礼乐射御。”

    所谓六艺,也即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二对:九庙祖考宗穆。”

    帝王宗庙,也即九庙。

    起初,天子有七庙,三为昭、三为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依次排序。

    而九庙,经王莽修改,渐渐演变而成,以始祖庙、太祖庙、七亲庙合计九庙。

    其中的供奉者,除了始祖与太祖,都是“宗”。

    始祖与太祖,可用“祖考”代指。

    而宗,又分为昭与穆。

    是以,本来应为“九庙祖考宗昭穆”,江昭舍去了一个字。

    昭!

    其实,这一联对得并不高明,但不影响它有点特殊。

    此联一出,不少大员都转头望了过去。

    江昭,舍去了一个昭字?

    这怎么能舍去呢?

    谁都能舍去一个昭字,你江子川怎么能舍去一个昭字呢?

    书案,赵祯一叹。

    他知道江昭话中音都是在说些什么。

    人都是有怨的啊!

    这两次,他的确是太过为难这位江爱卿。

    但凡换了一个新科状元,都得完蛋。

    “既然爱卿不能抉择,那朕为你抉择吧!”

    赵祯说着,执笔压纸,手书六个字:

    九庙祖考宗昭穆!

    墨干,皇帝掀起纸张,缓缓念道:

    “九庙祖考宗昭穆!”

    “这幅字就送予爱卿吧!须知,昭字显明,不可去矣!”

    九庙祖考宗昭穆,并不符合“去字”的对联方法,甚至就连字数也不吻合。

    但不影响什么,只因这是皇帝补出的下联。

    一位紫袍太监送上墨宝,几十位紫袍大员齐齐望向江昭,目光一一不同。

    有艳羡,有惊诧,有平静。

    不过,这事倒也并不特别让人意外。

    区区一位上任不足一月的六品小官,竟然有本事抵得住尚书级数人物的争斗,足以证明其的确是有大本事。

    但凡稍有培养,那就是宰辅根苗。

    此外,这种隐晦抱怨的方式,于文人中并不少见。

    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

    或是作文章,或是作诗词,或是隐晦上谏,或是毛遂自荐,不一而足。

    只不过,江昭要猛一点而已。

    他是纯粹的出道即打巅峰赛。

    历经官家盘问、户部右侍郎呵斥、右都御使质询而不败。

    妥妥的富贵险中求!

    皇帝惜才,也不稀奇。

    并且,要是不出意外,这幅墨宝也仅是个开端。

    “臣江昭,拜谢陛下。”江昭一拜。

    赵祯颔首。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