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迁都许昌
公元195年春,洛阳太守府内,曹操端坐在书桌旁,若有所思。
荀彧迈着沉稳的步伐,恭敬地来到曹操面前,低声禀报道:
“主公,人已带到。”
曹操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董昭身上,不禁脱口赞叹:
“阁下果然如文若所言,肤色仿若天人。
只是当下洛阳饥荒肆虐,满城百姓皆面露饥色,形容憔悴,而公仁你却面色红润,气息沉稳,不知阁下是如何做到的呢?”
董昭谦逊地拱手回应:
“多谢主公夸赞,在下不过是平日里饮食清淡,稍加研习了些养生之道罢了,不足挂齿。”
二人正交谈间,许褚脚步匆匆,急切地闯入曹操的书房,大声说道:
“主公,方才探得有一支兵马朝东而去,不知究竟是何人统领,俺已即刻派人前去打探。”
董昭略作思索,神色笃定地说道:
“依我推测,那大概是李傕的旧部韩暹以及白波军的杨奉。
明公您来到洛阳,声威远扬,他们心中有所忌惮,故而匆忙撤离。”
曹操微微皱眉,面露疑惑:
“他们为何如此慌张?难道是对我心存疑虑?”
董昭安抚道:
“此二人皆是有勇无谋之辈,行事鲁莽,明公不必将他们放在心上,无需为此费神。”
曹操微微点头,看向许褚,吩咐道:
“许褚,你先下去吧。”
待许褚离开后,曹操又将目光转向董昭,问道:
“公仁,你可知李傕、郭汜二人如今下落何处?”
董昭自信满满地回答:
“他们如今失去天子庇佑。犹如丧家之犬,依我看,要不了多久便会被主公一举擒获,实在无需挂怀。
以主公之雄才大略,此二人不足为患。”
曹操颔首表示认同,接着说道:
“公仁所言极是。那对于当下这错综复杂的朝廷局势,公仁又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董昭目光深邃,缓缓说道:
“明公虽是以义军之名,仗义前来平乱,匡扶汉室,但朝中百官人心各异,想法不一,未必会全然信服于您。
倘若明公一直留在洛阳,恐怕会生出诸多变故,徒增麻烦。
依在下之见,当务之急是及时将天子移驾至许昌,此乃上策。
许昌地势优越,粮草丰足,更利于主公成就大业。”
曹操面露忧虑之色,轻叹道:
“但此刻提出迁都,百官定会反感抵触,他们久居洛阳,故土难离,且对迁都之事心存疑虑,这该如何是好?”
董昭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明公心里应当清楚,若要成就非凡之事,便要有非凡的举措,不能因循守旧。
我期望明公能早日下定决心,当断则断。此事虽有困难,但并非无法解决。”
曹操闻言,爽朗大笑:
“哈哈哈哈哈,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只是如今杨奉带兵离开,不知在何处埋伏,意图不明,且百官皆在洛阳,若仓促迁都,我着实担心会引发哗变,局面失控啊。”
董昭从容不迫地说道:
“这并不难解决。
明公可先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送与杨奉等人,以安抚他们的情绪,稳住他们的军心。
同时,提醒诸位大臣,让他们知晓京师如今粮食短缺,库存告急,实难久居。
若将天子车驾迁往许昌,许昌靠近鲁阳这一产粮区,便于转运粮食,如此一来,至少能保证公卿大臣们衣食无忧,有饭可吃。
如此安排,这些公卿大臣想必都会支持主公迁都之举,毕竟这关乎他们自身的利益。”
曹操感激不已,诚恳说道:
“多谢先生指教,若我日后成就大业,实赖先生今日不吝赐教。
先生之高见,犹如拨云见日,让我茅塞顿开。”
董昭拱手作揖,恭敬说道:
“主公乃当世难得的能臣,雄才大略,有勇有谋。
望主公把握这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下就先行告辞了。”
曹操见荀彧一直未发言,便转头问道:
“文若为何一言不发?
我还想听听你的看法。
此事关系重大,你但说无妨。”
荀彧诚恳地回答:
“董先生所言,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实在令人难以反驳。
迁都许昌,确有诸多益处,可解当下之困局,还望主公深思。”
曹操点头,说道:
“好,等会儿你去将众谋士都召集过来,我们秘密商谈一下迁都事宜。
此事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泄露风声。”
荀彧领命道:
“这就去办。”
会见众人之后,众谋士纷纷建议迁都,至此,曹操终于下定了迁都的决心……
次日清晨,洛阳城门外,天子和一众文武随军启程。
曹操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心中却暗自思忖:“
马上就要出发了……这一路上必定危机四伏,天子乃国之根本,若有任何闪失,一切可就都付诸东流了……
此次护送天子之行,容不得半点差错。”
曹操环视诸将,高声说道:
“想必你们都已得知,韩暹和杨奉刚率其党羽离开了洛阳,他们狼子野心,极有可能在附近设下埋伏,意图对天子车驾不利。
如今,可有谁愿意主动请缨,去追踪他们的行踪,为我军及时报信,确保天子安全?”
满宠闻言,立刻出列,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道:
“主公,就让我去吧。
恰好我的同乡好友徐晃还在韩暹军中。
徐晃此人,骁勇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若我能寻到他,定将其引荐给主公,为您效力。”
曹操面露欣喜之色,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点头道:
“好!若你能为我带来如此可靠的人才,立下此等大功,必有重赏!
我曹操向来赏罚分明,绝不会亏待有功之人。”
满宠感激地说道:
“谢主公!”言罢,他翻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骏马嘶鸣一声,疾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军阵之外,只留下一路飞扬的尘土。
曹操看着满宠远去的背影,大声下令:
“其余人等,随我出发!务必保持警惕,不可懈怠,全力保护天子车驾!”
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队伍绵延数里。
不知不觉已至中午,烈日高悬,酷热难耐。
此时,远处传来满宠的呼喊声:
“主公!我们回来了!”
众人望去,只见徐晃紧跟在满宠身后,二人策马而来。
徐晃身姿矫健,气宇轩昂。他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恭敬行礼道:
“末将徐晃,拜见大人。”
曹操打量着徐晃,目光中透着审视与欣赏,问道:
“你便是徐晃?”
徐晃挺胸抬头,朗声道:
“正是在下,徐晃,字公明,此前曾追随杨奉将军保护献帝东归。
一路上历经艰险,只为护圣上周全。”
曹操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点头说道:
“快起来,能弃暗投明,转投我军,实属难得,值得称赞。
我曹操帐下,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徐晃谢道:
“谢大人。大人,韩暹和杨奉已发觉我离开,必定恼羞成怒,此地不宜久留,恐有危险。
他们定会派人截杀,我们需尽快赶路。”
曹操果断下令:
“上马!我们继续前进。
加快速度,务必尽快摆脱危险。”
众人刚前行不久,突然,前方道路上尘土飞扬,出现了韩暹和杨奉的人马,双方就这样迎面撞了个正着。
韩暹立马横刀在路口,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
“大胆曹操,竟敢胆大包天,私自劫走圣上,你这是谋逆大罪,人人得而诛之!”
曹操面色冷峻,义正言辞地回应:
“我乃奉诏迁都,乃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为了天下黎民百姓。
尔等休要在此胡搅蛮缠,挡我去路,否则休怪我无情!”
杨奉根本不听曹操辩解,挥舞着手中长枪,声嘶力竭地大声吼道:
“废话休说!众将士听令,给我杀上去,取曹操首级,抢回陛下!
今日定要让曹操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曹操冷笑一声,高声下令:
“哼,不自量力之徒!左右将士,听令,给我拿下这二人!
让他们知道,与我曹操作对,绝没有好下场!”
话音刚落,夏侯惇与曹仁率领着装备精良的虎豹骑,如猛虎下山般朝着韩暹和杨奉那面黄肌瘦的军队左右两侧迅猛突击。
虎豹骑将士们盔甲鲜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光,手中刀枪林立,喊杀声震天。
而韩暹和杨奉的军队本就因为洛阳饥荒,面黄肌瘦,士气低落,面对如此精锐之师,瞬间阵脚大乱,毫无抵抗之力,很快便溃败下来。
曹操见敌军已乱,乘胜追击,大声喊道:
“全军追击,一个都不要放跑了他们!
务必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徐晃得令,立刻率领一队轻骑兵如疾风般追去,一边追击一边大声呼喊:
“大胆贼子,还不快快下马投降,以免受皮肉之苦!
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
杨奉回头见是徐晃,气得咬牙切齿,大骂道:
“徐晃!你这背主求荣的无耻之徒,还有何颜面在此教训我!
你背叛主公,天理难容!”
韩暹见局势危急,深知再战下去必无生机,赶忙对杨奉说道:
“没时间了……咱们先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日后再找曹操算账!”
杨奉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恨恨地说道:
“徐晃!咱们走着瞧!驾!”说罢,与韩暹一同策马逃窜。
曹操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不屑地说道:
“两个无名小辈,不足为惧。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随后,他转头看向大军,高声下令:
“继续前进!加快速度,早日抵达许昌!不可有丝毫懈怠!”
大军继续浩浩荡荡地朝着许昌方向进发。
当曹操大军距离许昌仅二十里之遥时……
曹仁快马加鞭,一路疾驰,赶到曹操跟前,禀报道:
“主公,前方探马来报,韩暹、杨奉二人竟在附近公然劫掠百姓!
百姓们叫苦连天,四处奔逃。”
听闻此言,刘协猛地掀开马车窗帘,满脸怒容,眼中燃烧着怒火,大声说道:
“朕绝不允许他们如此胡作非为!
简直是丧心病狂,不顾百姓死活!”
曹操赶忙安抚道:
“陛下放心,这等区区小贼,不足为惧。
我定会派人将他们绳之以法,还百姓一个公道。”
东方勇上前一步,拱手请命:
“怎能让这两个逆贼搅扰陛下圣心,此事便交由我来处理吧。
我定不辱使命,将他们就地正法,以解陛下之忧。”
言罢,东方勇即刻率领一队轻骑兵,朝着韩暹、杨奉所在之处疾驰而去。
不多时,东方勇便已杀到韩暹、杨奉面前。
他勒住缰绳,骏马前蹄扬起,嘶鸣一声。
东方勇大声呵斥道:
“天子封你们为将军,赐予你们荣华富贵,你们不思报效皇恩,为何反倒劫掠无辜百姓,做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你们的良心何在?”
韩暹见东方勇前来,恶狠狠地吼道:
“来得正好!
老子正憋了一肚子气没处撒呢!你这是自寻死路!”
杨奉也跟着叫嚷起来:
“哼,就给我一个车骑将军这般如同小喽啰一样的官职,就想打发我?没门!
我为汉室出生入死,却落得如此小官,实在不公!”
东方勇闻言,怒极反笑:
“什么?你竟然说车骑将军是小喽啰一样的官职?
如此大逆不道,不知天高地厚!
那就休怪我无情,今天便送你们二人上路!
让你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话音未落,东方勇催马向前,手中长刀寒光一闪。
仅仅一个回合的照面,韩暹和杨奉便毫无招架之力,双双被东方勇斩落于马下。
东方勇看着二人的尸体,冷哼一声:
“哼,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无度,终有此报!”
刘协的銮驾顺利抵达许昌后,众人即刻着手大兴土木。
一时间,许昌城内一片繁忙景象。
工匠们忙碌于盖起宫室殿宇,一砖一瓦皆精心雕琢,使其气势恢宏,尽显皇家威严;修立宗庙社稷,祭祀天地祖宗,传承汉室香火;搭建省台司院衙门,规整政务之所,以便日后朝廷正常运转;同时,加固城郭府库,增修防御工事,确保许昌的安全与稳定。
待一切事宜准备就绪,汉帝刘协为彰显恩宠与嘉奖,加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
此后,朝中功赏罪罚等所有重大事务,皆交由曹操全权处置。
曹操自此掌握了朝中大权。
刘协端坐于朝堂之上,神情庄重,目光威严地说道:
“此番迁都,可谓困难重重、危机四伏。
一路上险象环生,多亏曹大人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将士们英勇奋战,舍生忘死,朕方能幸免于难,转危为安。
曹操,朕特封你为司空,掌管朝中功罪赏罚大小诸事,望你尽心竭力,辅佐汉室,匡扶天下。”
曹操赶忙跪地谢恩,言辞恳切,声如洪钟:
“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重托。
臣愿为汉室江山,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刘协微微点头,接着宣布:
“参与护送车驾的诸位文武大臣,皆封列侯,以表朕对诸位功绩的认可与嘉奖。
你们皆是汉室的栋梁之材,朕感激不尽。”
曹操自信满满地回应:
“陛下但请放心,一切交给臣,臣必妥善办理。
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将朝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保汉室江山稳固。”
因成功护送汉帝抵达许昌,东方勇功勋卓著,遂被封为列侯。
与此同时,位于邺城的郡守府,也依照列侯规制,大兴土木,被精心修缮。工匠们日夜赶工,将其打造得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气派非凡的侯府。亭台楼阁,雕梁画栋。
曹操对东方勇的功绩极为赞赏,为表嘉奖,直接将邺城赐予东方勇,作为他的食邑,以彰其功。
蔡文姬见陈宫之女成为东方勇的妾室,内心并未泛起恼怒之意。
她心里清楚,陈宫亦是一心忠于汉室之人。陈宫之所以这么做,皆是因为目睹东方勇将汉朝天子护佑周全,历经千难万险,始终不离不弃。陈宫出于对东方勇忠义之举的感佩,才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