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才学霸?我只是天生爱学习 > 第231章 流动的本质不是湍流的混乱

第231章 流动的本质不是湍流的混乱

    “好了,我们也不会让你们白吃亏,你们出售阵风,其他的,我们提供。”

    汤姆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撇嘴说道。

    他们这么做当然不只是认为阵风的威胁更小,他们更想要的是破坏华夏跟波斯的交易,能让华夏遭受损失,他们就赢了。

    要是还能趁机从华夏手中夺走一大笔玩具生意,那就赢麻了。

    亚历山大也冷静了下来,他现在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如果能够完全吃下波斯这笔玩具订单,哪怕最后大头要进鹰国的嘴里,他们也能从里面刮一层油,这么算下来,阵风降价,也未必会吃多大的亏。

    ……

    成飞食堂,陈辉与邓婷杨驰三人端着铁餐盘找了张空桌坐下。

    别看是食堂统一的铁餐盘,但食堂与食堂之间也是有差距的,这里的食堂,跟陈辉之前吃过的学校食堂可不一样,这里每天都会有十多种不同的各式荤素菜,味道更是让陈辉叹为观止,都只比他自己做的差一点点了。

    来成飞一个多月,陈辉都长胖了三斤。

    啪!

    将鸡蛋往桌上一拍,几分钟后,一个坑坑洼洼的煮鸡蛋就出炉了。

    噗嗤!

    坐在对面的杨驰和邓婷终于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来。

    “师弟,你这鸡蛋剥得,跟狗啃了一样。”

    邓婷忍俊不禁的说道,虽然陈辉已经是教授了,但私底下,两人都还是叫陈辉师弟。

    “不影响它给我补充蛋白质。”

    陈辉不在意的把鸡蛋塞进嘴里。

    “补充蛋白质?”

    “师弟应该学会享受美食!”

    邓婷很不赞成陈辉对美食的态度。

    “师弟看过《天下无贼》没?”

    杨驰却是演兴大发,将旁边喝水的杯子拿起来,咕噜噜一口喝掉里面的水,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桌上,正好把鸡蛋装在里面。

    陈辉摇头。

    他小时候都在认真学习,哪里有时间看电影电视。

    杨驰微微一笑,然后只见他像摇骰子一样晃动水杯,数十下后,杨驰拿起杯子,伸手拿起蛋壳完全破碎的鸡蛋,轻轻一捻,捻起蛋清外的那层膜,顺着膜一路势如破竹的将整个鸡蛋剥了出来。

    顺滑,弹嫩!

    这是陈辉见过剥得最完美的鸡蛋了。

    啪啪啪!

    陈辉很捧场的鼓掌。

    邓婷也给杨驰竖起大拇指。

    杨驰得意的咬了一口鸡蛋,那模样,矜持得像是某个贵族绅士。

    但陈辉记得,这家伙昨天剥好鸡蛋后,明明是直接一口塞进嘴里的。

    “师弟,你说,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像西方那样,收割全世界,供养自己的高福利?”

    吃完饭,回收餐盘,三人慢慢往各自的实验室走去,邓婷有些异想天开的说道。

    “?”

    陈辉听懂了她的意思,只是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问。

    “她就是攻坚了一个月,累了,想放假了。”

    杨驰毫不犹豫拆穿了邓婷。

    “我觉得很有可能!”

    邓婷顾左右而言他,“师弟刚完成半导体革命,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接下来是战斗机发动机,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成功了,到时候推广到民用,不仅华夏到时候商用飞机全是国产的,更是畅销欧美,还有新能源汽车、高铁……”

    “我觉得我们距离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邓婷兴奋的说道,“到时候,凭借技术优势,让其他国家为知识和技术付费,我们躺着就能赚钱,那我们岂不是也能下午四点就下班?”

    “上三休四?”

    “一年二十天年假?”

    邓婷说着说着嘴角下意识勾起,脸上已经露出了傻笑。

    “快醒醒,这才刚起床,不建议你现在就开始做梦。”

    杨驰毫不留情的打击到,“我倒反而没有那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恐怕也会走欧美的老路,到时候国民全部躺平,积弊日久,再被新的势力代替,过回到比现在更差的生活。”

    “那也不能因噎废食啊,难道我们因为以后可能面临的危机就不发展了?”

    邓婷不服气。

    “我倒是觉得师姐说得对!”

    陈辉也开口说道,“勤劳善良是华夏人的传统美德,现在大家之所以躺平,无非就是因为即便努力了也没有应得的回报,如果能有足够的回报,难道大家还会选择躺平?”

    “没错!”

    邓婷顿时来劲了,“比如华子,人家是真996啊,因为人家一年顶你两年!”

    “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先出了阶段性成果再说吧。”

    杨驰哭笑不得,没想到连陈辉也跟着做起梦来了。

    “我倒是听说,隔壁何院士的实验室最近有些进展。”

    杨驰看向陈辉,虽然陈辉自己不在意,但他们可一直在关注这件事,在帮助陈辉打听相关的信息。

    虽然是饱和式研发,谁做出了成果都是为郭嘉做贡献,但他们自然是更希望做出最后突破的人是陈辉。

    “嗯,他们已经跟我们共享过消息了。”

    陈辉点头,何国伟院士的确是有真本事在的,拿到他的模型后,很快就做出了效果更好的修正,误差率已经来到了10%以下,只要再作出些突破,甚至都能进行真机实验了。

    难得的是,何国伟院士竟然跟他共享了这一方向和成果。

    但陈辉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相信自己的直觉,何院士的方法虽然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预测准确度,但无法达到数学上的完美精度。

    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跟两人简单道别后,陈辉也去到自己的实验室,修正模型,采集参数……

    时间一天天流逝,转眼已来到九月初,距离IMO开始已经没有几天时间了,可模型却遇到了致命的问题,他已经在考虑要不要给赛事组委会发邮件,说明一下情况,这次颁奖典礼,他恐怕是去不了了。

    “陈教授,燃烧室模型又炸了。”林正则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压抑的疲惫,“第17次实验,Ma6工况下,燃烧室尾部温度突破4500K,涂层直接汽化了。”

    陈辉趴在控制台前,视网膜投影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方程——那是他用三个月时间推导的“多尺度湍流-燃烧耦合模型”,此刻正在超级计算机“九章三号”上疯狂迭代。

    九章三号是华夏最新型的超算,是传统超算+量子计算机的组合,在某些特定计算上的效率,远超传统超算,也是华夏没有亮出的底牌之一。

    陈辉的手指在桌上顿住。

    屏幕上,前一版本的CFD模型正显示着“完美”的燃烧效率——92%,但实验数据却像一记耳光,实际效率仅78%,且每隔0.3秒就会出现一次压力骤降,产生严重的燃烧振荡,最严重时,火焰直接“回退”到进气道造成热壅塞。

    “问题出在哪儿?”陈辉的声音冷静得近乎机械。

    他的瞳孔里映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报——那是模型与实验的误差曲线,像被揉皱的纸团,尤其在激波与燃烧区交界处,误差高达30%。

    “我们查过燃料喷射角度、当量比、壁面涂层……”林正则的声音带着挫败,“所有参数都和模型输入一致,但燃烧室就是‘发疯’。”

    很多时候,遇到问题并不可怕,遇到问题,大不了花费时间去一点一点的磨,最终总能解决。

    可怕的是连问题在哪都不知道,哪怕是林正则这种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

    陈辉突然站起身,实验服下摆扫过满地的草稿纸,他的目光扫过实验室墙上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热-力-化耦合图”,手指在“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区”停顿——那是他模型中最薄弱的环节。

    “把最近三次实验的PIV数据和LIF数据调出来。”陈辉说,“我要看激波是怎么‘咬’住燃烧区的。”

    大屏幕上的内容瞬间切换,淡蓝色的气流在虚拟燃烧室里翻涌。

    陈辉的指尖划过激波位置——在Ma6工况下,激波本应稳定附着在燃烧室喉部,形成“激波锚定效应”,但实验数据显示,激波每隔0.2秒就会脱离喉部,向下游漂移5-10mm。

    海量的数据如同潮水般涌入陈辉大脑,然后被他强大的记忆力分门别类的放好。

    他的大脑则是快速的处理着这些数据,试图找到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的大道。

    忽然,陈辉眼中无数字符狂涌,仿佛有光芒在其中绽放。

    “激波漂移会引发边界层分离。”他的声音突然兴奋起来,“分离区产生的湍流涡旋会卷吸高温燃气,形成局部的‘热射流’,这不是干扰,是燃烧振荡的‘燃料’!”

    林正则调出燃烧振荡的时间序列图,“您看,压力最低点正好对应激波漂移的峰值——这说明激波漂移触发了燃料-空气混合的‘开关效应’,混合好了就燃烧,混合不好就熄火,周而复始。”

    陈辉的瞳孔收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了,一个月前,他提出“激波边界层耦合拓扑理论”,但当时只考虑了稳态情况,忽略了非定常激波漂移对燃烧的动态影响。

    “模型里缺了激波的非定常输运项。”

    陈辉快速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下修正后的控制方程,“原来的LES模型只求解了湍流的统计平均,但激波漂移是瞬态的,会把边界层的脉动能量‘泵’进燃烧区,导致局部当量比剧烈波动——这就是燃烧振荡的根源!”

    转向超级计算机,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将修正后的“非定常激波输运项”嵌入模型。

    屏幕上的误差曲线开始颤抖,原本30%的误差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拉扯,逐渐收窄到10%、5%……

    “我们成功了?”

    林正则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大脑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陈辉没有急着庆祝,而是调出热壅塞模拟图——在原模型中,燃烧室尾部的温度梯度被简化为“线性衰减”,但实验显示,高温燃气在尾喷管入口处形成了“热塞”,将主流完全堵死。

    “问题出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时空分布。”

    陈辉指着屏幕上的OH自由基浓度云图,“原模型假设燃烧是‘均匀点燃’,但实际上,激波漂移导致火焰前锋呈‘手指状’分布,某些区域的反应物浓度过高,瞬间释放大量热量,形成局部热壅塞。”

    陈辉快速修改反应动力学模块,将“空间非均匀反应速率”引入模型——这意味着,每个网格单元的燃烧速率不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由当地的温度、压力、组分浓度共同决定的动态函数。

    九章三号的风扇声陡然升高,服务器集群进入全功率运转,陈辉盯着屏幕上的能量方程,额角渗出细汗……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九章三号的强大算力支撑下,每隔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迭代,第6小时,误差曲线终于跌破2%;第13小时,燃烧振荡的周期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第18小时,热壅塞的热流密度峰值误差仅1.2%。

    “成功了!”林正则的声音带着哭腔。

    屏幕上,修正后的模型正流畅地模拟着Ma6工况下的燃烧过程,激波稳定锚定在喉部,边界层分离区被控制在安全范围,火焰前锋均匀铺展,没有振荡,没有壅塞!

    陈辉没有欢呼,他依旧皱着眉头。

    他调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模块,盯着一组异常数据——在燃烧区下游的x=800mm处,模型预测的热流密度比实验低8%。

    “这里有问题。”陈辉快速调出该位置的网格划分,“原网格在x=800mm处用了均匀加密,但实际燃烧室的结构……”

    他突然想起实验日志里的记录:为了安装测温探头,x=800mm处的壁面有一个0.5mm的凹痕。

    “几何缺陷!”陈辉的声音里终于带上了一丝兴奋,“模型忽略了壁面的微小凹痕,导致边界层在该处提前分离,产生了额外的热阻!”

    陈辉立刻修改网格,在x=800mm处插入“凹痕特征网格”,重新运行模型。这一次,热流密度误差降至0.5%,所有数据与实验完美重合。

    “这才是真正的多尺度耦合。”陈辉轻声说,目光扫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从激波的毫米级漂移,到边界层的微米级分离,再到燃烧的自由基纳米级反应——它们像齿轮一样咬合,任何一个尺度的误差都会被放大成系统级的灾难。”

    “流动的本质不是湍流的混乱,而是多尺度秩序的交响,数学的任务,就是找到那根指挥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