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儿,走这边,师傅师傅,打车,去杨树浦路,要三十块?太贵了,二十五块吧。”
赵阳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梭在上海站潮水般的人流之中,他一边帮抱着孩子的李燕开路,一边凑到街边和出租车司机讲起了价。
80年代的上海出租车虽大多是国营,但由于计价器还没有统一安装,所以收多少钱基本都靠乘客和司机自己谈,这就造成了大幅溢价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国家计委颁布的十类高收入人群中,出租车司机曾经两次上榜,在正处级干部还只有300块工资的时候,“会做生意”的出租车司机月收入则可以稳稳地超过1500元。
可见当时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那句玩笑话——“上海差头司机讨得起空姐当老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放在平日里,赵阳肯定是舍不得这么干的。
但今天他是要送李燕和女儿回娘家,所以哪怕出于在丈母娘面前维护自己脸面的目的,出租车司机的这“辣手”一刀也是必须挨的。
李燕的家在杨浦区一个叫“新康里”的石库门弄堂,离着黄浦江不远,起风的时候还能闻到一丝江水的气息。
这里的生活条件算不上有多好,一栋房子里往往挤着七八户人家,没有厕所,厨房公用,一条“陡峭”的狭窄楼梯就是出入的必经之路,按理来说完全比不上干净亮堂的新华社大院家属楼。
但赵阳他们此举确实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在加入南极科学考察队后,随之迎来的就是高强度的跟拍采访任务。
为了完整记录此次历史性越洋考察的前期筹备工作,赵阳需要跟着郭坤等人辗转全国各地,收集整理好第一手资料并形成零碎的草稿,然后再交由老沈最后撰写成能够提审的报道文章。
这直接就造成了赵阳的分身乏术,加之他自己出生在河北的一座小县城,父母去世很早,是靠着吃亲戚的百家饭长大,所以在北京也没人能够帮着照顾一下妻女。
如此局面,让李燕带着孩子回娘家暂住便成了唯一的出路。
“媳妇儿,待会吃完午饭你先跟爸妈打个招呼,我得到考察队的驻地报道了,明天就要跟着郭老师去上海造船厂。”
在客堂间门口背着手来回踱步了许久的赵阳终于找到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他拉着李燕的胳膊快速说道,眼睛却望向传出锅铲声的灶披间。
“你就这么怕我爸妈吗?讲个话都得避着。算了算了,知道你要面子,反正驻地也在上海,我随时能带瑶儿过去,倒是你呀,一定要记得按时吃饭,把身体搞垮了还怎么去南极。”
李燕对自己丈夫的性格再熟悉不过,要是真有埋怨当初就不可能同意他加入南极考察队。
相比于生活上的困难,她更担心的是赵阳一工作起来就什么都不管的那股子劲。
之前去河北报道“严打”的时候也是如此,为了拍一组好的照片,硬拉着老沈闯入菜刀队的地盘,如果不是武警围剿得足够及时,恐怕连生命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对于李燕的支持,赵阳有千言万语想要说,但最后还是只化为一句“放心吧,等我回来”留在了上海的弄堂里。
他逆着阳光朝妻子和女儿挥了挥手,紧了紧跟随自己多年的背包,而后转身向前途未知但必定伟大的事业走去。
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会等到九月份的时候再赶来上海集合,但以郭坤为首的主要项目负责人早早就已经到位并开展工作。
他们奔波在全国各地的企业单位,考察队员,协调物资,根据预案里的难点逐一寻找解决办法,困了就在火车上睡一觉,饿了就整点干粮对付一口,反倒是上海政府特别准备的招待所驻地成了待得最少的地方。
“小赵来啦?快快,正好帮忙看看,这是浙江美术学院专门送给考察队的浮雕,祝愿我们首次南极考察成功,你说摆在哪里比较好?”
刚走进招待所的小院,赵阳就看到郭坤在冲着他招手,对方穿着深绿色的防风衣,脚上一双脏兮兮的橡胶鞋,浑身灰蒙蒙的,给人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
“说这浮雕是仿铜玻璃做的,取名叫《硕果》,你看这美丽少女的头像旁边都是葡萄、橘子和稻穗,象征着累累果实,寓意还真是不错。”
说话的男人四十多岁,皮肤黢黑,但一头惹眼的长发,如果郭坤不介绍赵阳还真难将其与严肃的科学考察联系在一起。
“这位是严奇同志,拟任南极考察队科考班的班长,是我国野外科考领域的专家,你有机会好好采访他,绝对能挖出好的素材来。”
三人一边聊着一边来到招待所的小会议室,从郭坤和严奇的交谈里,赵阳才了解到了考察队艰苦筹备工作的冰山一角。
由于时间很短,任务很重,要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为首次赴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并建立考察站建立尽可能坚实的基础,从有关部委局到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工厂、企业和单位,全都在展现出了全力支持、大力协作的态度。
在赵阳来报到前,郭坤和严奇就回了趟北京,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南极建造科学科考站的最大难题——房子。
南极素有寒极、风极和冰雪之极的别称。
实测最低温度达到-89.2℃,平均气温常年保持-25℃左右;1978年法国科考站实测到96米/秒的风速,要知道12级台风的风速也才35.4-36.9米/秒,仅仅是南极最大风速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南极大陆还被平均厚度2300米的冰雪覆盖,最厚的地方更是达到了恐怖的4800米。
所以南极考察站的房屋要求特别高,要防寒、保温、抗风、防火、防雪埋,考虑到运输和建造的可行性,房屋的结构还必须要是装配式的,材料一定要轻。
此时的中国才刚进入改革开放,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加上预算经费有限,又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想要完全符合极地科考的要求可谓是难度极大。
郭坤跑遍了全国的建筑材料企业,反复论证和筛选,最后选定了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来承担考察站房屋的设计、生产和装配任务。
“说实话,这可是个重担子,要知道他们手上一无别国科考站的建筑资料,二也没真正去过南极,却要根据极地的气候特点和房屋的特殊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和生产,我和老郭当时都没多少信心。”
严奇点上一根香烟,狠狠抽了几口后对着正在本子上奋笔疾书的赵阳说道。
“是啊,最后这家企业抽调了14名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了攻坚小组,不但找到了重量轻、强度高且便于安装的新型建筑材料,还想出了在墙板中间填充绝热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以达到防寒目的的点子,总算是基本上解决了科考站房屋建造的几个难点。”
郭坤拎着红色塑料保温瓶给桌上的茶杯加满了水,从他的眉目间能够看到一丝疲惫,但话语里却还是慢慢的兴奋。
“郭老师,那我们明天去上海造船厂应该是为了解决船舶的问题吧?之前有很多热心读者就给我们社里来过信,指出没有破冰船或是抗冰船就很难实现南极登陆。”
赵阳停下了手中的钢笔,关于此次赴南极科考的船舶选择也一直是他关心的重点,甚至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好几篇相关的报道草稿,如今正好考察队的两个负责人都在,干脆就提出来,也好给自己解惑。
郭坤和严奇没有马上回答赵阳的疑问,而是相视一笑,各自又点上了一支烟,卖起了关子。
“耳闻不如目见,今天先好好休息,等明天到了造船厂,你自然就知道我们打算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