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小他们走在一条土路,两者被一道铁丝网清晰地隔开。
西边是生活,东边是战备;西边有烟火气,东边有硝烟味。
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座孤岛的全部世界。
家属院的最前面,有一座稍大些的房子,门口挂着简单的木牌“军人服务站”。
那里是家属们领取信件、购买凭票供应的少量日用品。
对面是只有十几排低矮的砖石平房,一排三户人家,不过都用了石头搭了院子。
屋顶压着防止台风刮走的石块,整齐地排列着,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每个院子里面,都有一小片被家属们精心打理过的菜地,种着些耐活的蔬菜,毕竟这里夏季台风经常来串门。
万幸这个岛能打井,还有淡水。
这里没有渔村,更没有闲散的居民。
小叔把他们送回家,就去部队了,说是今晚值班不能回来。
十三婶煮了一大锅面条,十三婶给她和军军用盆装面。
红红花花军军小瑾吃完,躺在床上就睡觉觉了。
十三婶也要回卫生室上班。
王小小坐在院子里,三间小平房,才30平方,长10米宽三米的房子,分成三间。
院子还比房间大,其实不敢建大,怕房子被台风吹塌。
条件比起他们的家属院 差多了。
王雅坐在院子里。
王小小问:“姐,西边家属区不大,打眼望去,就是那个小山有树,这里烧什么”
王美:“每年有400斤的煤,我会去山里拾柴火,省一点400斤煤也过得去。”
王小小没好气的说:“明天我教你做柴火砖,这样可以省柴火和煤。还有,我想办法给你们做一个炕,冬天这里湿度极高、海风大、体感温度远低于实际气温。这种湿冷比北方的干冷更难熬。”
王美看着小小:“你呀!小时候面瘫可爱,怎么长大了沉这一张脸,这么可怕。”
“姐,补给船多久来一次。”
“不台风天,一周来一次。我们这里每月会免费给家属主粮20斤(5斤细粮15斤粗粮)半斤油2斤肉。”
王小小站了起来,家属院是由军官及其家属员组成的。
岛上才这么点大,这群兵在坚守,这群兵是最可爱的人,其实要把一半的可爱分给军嫂,这个时代还没有军嫂这个称呼,后世评价军人,勋章有你的(军嫂)一半。
她小叔是这个团团长,算是这个岛上大官之一了吧!
这里真的官兵一致。
王雅瞥了一眼墙上的老时钟,利落地抄起长钳和铁桶,脸上漾开一丝难得的轻松:“小小,你歇着,我赶海去。这岛别的不说,赶海可是大户,滩涂肥得很,潮水一退,蛤蜊螃蟹多得能绊倒人,管够!”
王小小看着时间,他们才睡了3个小时。
她拿着麻袋追上她姐。
王小小来到滩涂,人不多。
“姐,这里。赶海的人不多?”
“这个小岛能有多少人?这个岛条件苦,放宽了政策,连长以上都可以随军,但是就一个团,连级以上能有多少人?就是岛上赶海资源丰富,不然根本……”王雅没有说下去。
王小小也一边挖贝壳,看见螃蟹也捡:“蛮好的,我缺海鲜,我下周去大伯五伯,红红花花留下来,他们来赶海,军军和你做柴火砖,这周我给你们铺好炕,月底我来接他们。不过,我们来拾海鲜,会不会抢这里的资源,岛上的人会不会不高兴。”
王雅还没有说话,附近竖着耳朵听的嫂子们,笑呵呵说:“不会,我们也捡不完,我刚来,天天来捡,寄回家,被嫌弃,我的邮费不便宜。”
“半年寄个五斤回去就行了,也就放汤好吃点,不顶饱”另一个大婶说。
王小小看着婶子们的确拾海鲜小半桶就回去了,只有她姐拾了满满两桶。
王小小拾了一个麻袋。
回到院子,王雅利索地分出当晚要煮的一大盆蛤蜊、螃蟹、贝类。
然后将剩下的贝类一股脑倒进大锅里焯熟。
海水的咸腥味混合着蒸汽,弥漫在小小的院子里。
王雅坐在小凳子,拿出一块干净的席子,把贝壳肉挑了出来:“每天多拾一点,晒干了,给你寄去。族里那边,也要分分,二伯那里好走人情。”
王小小也一起干:“别的不说,你吃得饱吗?”
王雅笑道:“吃得饱,这个家我当,十三叔和十三婶不是苛待的人,我们有你寄来的菜干,肉类,你每个月会给我寄粮票,我每月会去军人服务站买十斤黄豆,我们不缺。”
王小小也笑了:“那倒也是,你来这个苦地方帮他们带孩子,小叔敢对你不好,我打断他的腿。”
王雅:“小小,那里有个大石臼,你把贝壳放进去砸碎,多了与泥土混合,铺路,这样子就不会雨天泥泞。”
行吧,她姐真不客气,把她当苦力了。
王小小力气大,很快就做好了,按照她姐的吩咐,拿出麻袋装起来。
王小小不想去屋子里吃饭。
跑到海边,想找一块巨大的岩石抱回家当桌子,突然看到好多家屋子居然用水泥刷墙,这是几个意思?
王小小不找岩石了,回去找她姐姐。
“姐,第六排,第二间,为什么可以用水泥刷墙?”
王雅:“可以提前一周向军人服务站申请,只要给钱,两周后会送过来。”
王小小:“不要票?”
王雅摇头:“说是补助家属院的艰苦,不要票。”
王小小运气中,:“砖头也可以申请,不要票???”
王雅点头:“不要票。”
“那你们为什么不订水泥和砖头?”
“我们家谁会?其它用水泥和砖的都是他们家属来帮忙的。”
王小小拳头硬了,她还可怜他们苦,苦你大爷,组织给你们多大的优惠,只要钱不要票,各个都是军官,票一定缺,但是钱用不完。
王小小低吼道:“我们王家的男人死了吗?我小叔是个大白痴,你也是小白痴吗?你给我离开马上去申请水泥和砖头,我去给族里的男人发电报,叫他们派几个人来,顺便你在做好人好事,和你熟悉的嫂子们说,男方家来几个,会给做水泥活,一起做了,这样就不显眼了。”
“不是要花好多钱?”
王小小冷笑:“滚蛋,对于我们这种军人家庭,钱有屁用,在外面没有票,钱就是废纸,能用钱给你买材料,组织上是给了你们多大的帮助,别不知好歹。”
说完,她风风火火地冲进里屋,把睡得正香的贺瑾摇醒。
贺瑾迷迷糊糊地坐起来,还没搞清楚状况。
小小语气急促,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别睡了!赶紧给老子算!一个炕,长三米,宽两米,要砌得结实耐用,得用多少砖头、多少水泥沙子?还有,屋子外墙不动,太扎眼,但里面那四面墙,我想用水泥给它刮一层,防潮又干净,这得多少水泥?另外,我还要在院子边上,贴着屋子搭出个小厨房来,宽两米,长三米,就砌一圈矮墙上面搭棚子,这又得要多少砖和水泥?快算!”
贺瑾被她一连串的炮火轰得有点懵,毕竟是自己的人,知道王小小的脾气,揉揉眼,脑子飞快地转了起来。
他蹲下身,捡起一块小石子就在泥地上划拉起来。
“炕的话三米长两米宽,算它砌二十四墙”他一边嘀咕一边写写画画,“砖头大概得一千五六百块。水泥和沙子得按一比三的比例调浆,嗯,大概得水泥十来袋,沙子得多点,三十袋左右。”
贺瑾的眉头紧锁,计算着面积,“室内刮水泥墙面,这活儿细,一袋水泥调了浆大概能刮几个平方,这四面墙加起来……,省着点用,也得再要个十五到二十袋水泥。”
“小厨房……砌一圈一米来高的矮墙……嗯……砖头再要个七八百块……水泥沙子差不多是砌炕的一半量……”
王小小听得极其认真,脑子里已经浮现出需要的材料堆成小山的模样。
她不等贺瑾完全算完,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数。
她打断贺瑾,猛地站起身:“行了,差不多知道了!姐!听见没?砖头往三千块申请,水泥往五十袋申请,沙子往一百袋申请!我们现在就去服务站,别让人把今年的配额用完了!”
王小小拉着王雅风风火火地赶到军人服务站。接待她们的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干事,态度出乎意料地好。
“早就该申请了嘛!”干事一边翻着登记本一边说,语气里带着一种见怪不怪的熟稔,“岛上这气候,尤其是整个台风季节,家里要是没点水泥固一固,墙上都能渗出水珠子来,雨大点就往里渗雨,墙皮哗哗掉,娃娃们容易生病。”
王小小听着,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原来这不仅仅是“改善”,更是“刚需”。
别人家早就想到了,只有她这个实心眼二货的姐姐和大白痴叔婶还在硬扛。
她打量着这个服务站内部。墙上贴着规章制度,货架上摆着有限的日用品,角落里堆着一些待领取的包裹。
她的目光最终落在墙上的一张航运时刻表上。那上面不仅标注了“补给船”的周期,还有另一条“服务站物资船”。
干事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随口解释道:“哦,那是咱们服务站自己的船,主要从岛外拉这些建材啊、特批的日用品什么的,军人特供商品,不跑客运,频次比补给船高一点,但也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