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一出生,崔姒的精神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大概是人活在这个世间上,总是需要一个精神支柱的。
最开始回来的时候,崔姒的精神是坚定的,她想要救许老太太,想改变崔长佑的命运,想崔景避开王绣珠的坑害。
她甚至是,想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奔向新的未来。
可她与江辞年的姻缘戛然而止,遗憾收场,一切她为自己准备好的未来都成了空谈,她累了,也不想再去再找另一个男子去经营一生。
毕竟她自己有本事,又有崔氏一族在,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
可人一旦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支柱,就开始迷茫,虽然这种说法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事实的确如此。
这孩子一出生,她欣喜与孩子团聚,一心想着该如何将孩子养大,看着他一天天长大,长成大人的样子,然后娶妻生子。
同样的,她也没有时间再去想东想西。
刚刚出生的孩子,照顾起来是很吃力的,就算是有父母还有奶娘侍女在,也是忙得团团转。
这孩子出生就认生,只亲近父母,呆在母亲身边是最安静,也愿意让父亲抱一抱,不过经常哼唧哼唧,表示不大乐意。
除此之外,别人抱就不行了,睡着的时候没事,但要是醒着抱他,就开始扯嗓子哇哇哭。
崔景、崔好、沈陌都抱过他,被哭得一个头两个大,纷纷称这孩子成精了。
崔姒是在醒来的当天午时才见到崔好的,她红着一双眼睛,可怜巴巴地掉眼泪。
崔姒躺在床榻上,身边是刚刚出生的孩子,见此只能劝她:“好了,快别哭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崔姒生产那日,便让沈陌将崔好带走,她一个小娘子,胆子又不大,崔姒实在是担心吓着她了,将来心里有什么阴影。
“阿姐,你疼不疼?”崔好擦了擦眼泪,果然就不哭了。
“疼。”太疼了,当时疼得难以忍受,现在还疼着没缓和过来,“不过有孩子在身边,感觉也是值得的。”
崔姒抬手摸了摸崔好的头发:“这些说起来你不懂,等你做了母亲,自然便能明白我的心情。”
“不过你要记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互相的,你对孩子好,孩子对你好,大家彼此关心珍惜,那不管为对方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是愿意的。”
“但孩子若是孩子对你不好,你要做的,首先是爱自己,你先是自己,才是孩子的母亲。”
崔姒有感而发。
说起来,孩子这条命,是他自己挣回来的。
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会敬爱维护自己的母亲,便是她曾垂帘听政,在政治上插手许多,他也与她一条心。
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也不会与她争吵惹她生气,当然,她自己也是讲理的人,有不同意见,说来听听,谁有道理算谁对。
他娶妻之后,也没忘了孝顺母亲,三天两头带着妻子来看她,有了孩子就带上孩子。
孩子也很孝顺懂事。
若是他不好,崔姒也不可能再受一次生育之苦,舍下脸面找燕行川。
转瞬三日就过去了,崔姒请人给孩子办了一个简单的洗三礼,然后给孩子取名。
两人之前没有想过给孩子取新的名字,可孩子出生之后,两人商议了一番,燕行川给他取了新的名字——燕云渡
上一世这孩子在北燕城出生,唤作燕渡,而这一生,他实在云州城出生,加个云字似乎是更佳。
而且他父亲名曰行川,天地山川,高山沟壑,他要走过这一生,需得翻山越岭,艰难辛苦。
云渡之名,则是希望他如有神助,能腾云驾雾,轻易走过所有的苦难。
希望他一生,不再有苦难。
这是父亲对他的祝愿。
崔姒觉得孩子这一生是新的一生,新的开始,拥有一个新的名字也不错。
于是新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不过小名没有改,崔姒仍旧唤他‘喵崽’,偶尔唤他‘渡渡’。
小人儿精得很,眼睛刚刚睁开就到处看,要找娘,喊他多了,他也好似知道是在叫他,眼珠子转啊转,嘴巴砸吧砸吧。
孩子并没有上一世的记忆,是个真正的婴儿。
崔姒有一点点遗憾,不过也很快就想开了,就当是将孩子重新养一遍。
只要是他就好。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孩子也一天天长大。
燕行川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孩子他娘,有时候手忙脚乱,一刻不得闲,不过他却觉得踏实又满心欢喜。
若是可以,他真的想这样子一辈子过下去。
只是一切都是设想罢了,他的一生,背负着太多,无法放下,也不能放下,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快地将事情办妥,天下太平了,他们一家才能真正的团聚。
燕行川还与崔姒商议,给孩子办一个满月宴,上一世因为燕行川不在北燕城,孩子满月的时候没有大办,只是等孩子百日宴的时候办了一场大的。
这一世,他想将欠缺的都补上来。
崔姒倒是没什么意见,毕竟孩子满月确实要办,就算是自家人凑在一起,但也该有这么一个仪式,于是她就随便他去了。
只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燕行川根本就没有遮掩这个孩子存在的意思,等到了二月下旬,便陆续有人抵达云州城,前来拜见。
二月廿六那日,连上官桐都回来了。
崔姒得知消息的时候,人都懵了许久,等燕行川见完上官桐回了内院,她忍不住问他:“你究竟想做什么?”
“什么?”
“军师他们为何来云州城?”
“参加孩子满月宴。”
崔姒见他蹲在孩子木床的绣凳上,温柔地看着木床里睡得正香的小人儿,一时间有些沉默。
“阿姒。”燕行川抬头看他,“有些事是不能省的,就算你不愿与我成亲,可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嫡长子,我总是要为他正名的。”
“你放心,都是我信得过之人,我们不愿往外说,都是能把嘴巴闭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