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老爷爷告诉我,他曾经用人民币 5 块钱买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而如今的 5 块钱,连路边的烤地瓜都买不到了。
是的,在 21 世纪发展飞速的中国,钱竟变得不值钱了。房价、物价、油价水涨船高,普通老百姓赚钱变得艰难;富人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却越来越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民们开始盛行起信用透支消费。
早在 1985 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但大规模的标准信用卡一直到 2003 年才慢慢走向老百姓,于 2010 年开始广泛普及。二十年来,支持使用信用卡消费的商家及店铺越来越多,商场购物可以刷信用卡,酒店饭店可以刷信用卡,就连网上购物也可以绑定信用卡进行支付,甚至可以选择分期付款。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信用系统的成熟,很多市民开始使用信用卡、蚂蚁花呗等信贷产品提前消费,尤其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了常态。
在现代社会中,信用卡早已不仅仅是一张塑料卡片,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情感寄托。人与信用卡之间的羁绊,既是经济关系的体现,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信用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它让“先消费,后还款”成为可能,为人们提供了资金周转的便利。无论是日常购物、旅行消费,还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支付,信用卡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这种便利也带来了依赖。许多人习惯了信用卡带来的“无现金”生活,甚至逐渐模糊了消费与储蓄的界限。
信用卡不仅是消费工具,更是个人信用的象征。每一次按时还款,都是对个人信用记录的积累;而每一次逾期,则可能带来信用评分的下降。这种信用体系,让人们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信用卡的存在,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财务规划,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信用”这一概念的理解。对于许多人来说,信用卡不仅仅是支付工具,它还承载着特殊的记忆。第一张信用卡的申请,可能象征着成年或经济独立的开始;某次旅行中使用的信用卡,可能记录着一段难忘的经历。信用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时刻,它成为了情感的寄托。随着科技的发展,信用卡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从实体卡到虚拟卡,从传统支付到无感支付,信用卡正在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未来,人与信用卡的羁绊或许会更加紧密,但也可能被新的支付方式所取代。无论如何,信用卡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截至 2024 年 3 月,我国信用卡用户数量已经高达 7.98 亿,目前信用卡消费群体以 80 后 90 后为主,00 后市场也在逐渐增量中。据中国最大的媒介及市场研究公司 CTR 市场研究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状况及品牌表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信用卡用户主体是中高收入者和中青年人,其中中高收入人群中的用户比例分别为 44.2%和 55.7%,是低收入人群(24.2%)的两倍左右。年轻人和中年人中的用户比例分别为 40.9%和 37.8%,也明显高于老年人(15.2%)二十几个百分点。信用卡市场在近几年呈现了较明显的扩张趋势,吸引了大批新用户及潜在用户。
当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使用信用卡,因害怕过度消费、不想欠别人的钱等等原因,但信用卡的成功办理也不仅仅只看个人意愿。银行需考核申办人的经济实力、个人征信情况等;有稳定工作收入、银行有固定流水、定期不定期的刷卡消费、银行征信系统内无不良征信记录等,都会影响银行是否批卡及信用卡释放的具体额度。
如果你也有过信用卡,那么你肯定明白,凡事有利皆有弊。我们使用信用卡提前消费的好处是可以带动消费的增长,通过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并且选择提前消费的话,我们可以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以提高投资效率,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而提前消费的坏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那就是会造成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会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很容易出现超过个人经济能力能负担的消费情况;对社会也可能造成债务危机;如果社会债务过多的话,在经济下行的时期,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例如 2007 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人累计了过多的债务。
类似的事情全世界随处可见。有人合理消费,利用透支条件为自己创造了更多利益;也有人艰难地控制着自己提前消费的行为,好在及时止步并挽救了自己;还有的人贪图物欲及享乐却难以自拔,最终失去了一切。而我周围就有一些人因使用信用卡不知节制,挥霍无度,导致自己身负巨债难以过活,我也曾是其中之一。
我常常想,“知足常乐”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做到的事。
在我二十多岁的那几年,我深受当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导致我的负债金额与日俱增。那时,我被这山一般的债务压得喘不了气,就好像在无底洞中不停地下坠,眼看那洞口逐渐变小,我却无能为力;眼前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黑暗,这黑暗几乎吞噬了我所有的光明和力量……
起初,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的便利让我感到无比自由。无论是心仪已久的电子产品,还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都能轻松实现。然而,这种“先享受,后付款”的生活方式,逐渐让我陷入了债务的泥潭。每月的还款压力越来越大,利息的累积更是让我喘不过气来。随着债务的增加,我的生活开始被焦虑和不安所占据。每月的工资还未到手,就已经被各种还款计划瓜分殆尽。我开始失眠,甚至害怕接到催款电话。债务不仅影响了我的经济状况,更让我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我最低谷最绝望的时刻,我遇到了我的白马王子。他阳光又帅气,幽默又聪明,年纪比我小,思想却比我成熟。他让我意识到,我的生活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他引导我认真分析自己的消费行为,发现许多支出都是冲动和不必要的。我学会了区分“需要”和“想要”,并开始规划合理的消费习惯。同时,我也主动寻求帮助,向家人和朋友坦白了自己的困境,在他不顾一切的帮助下,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
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我逐渐还清了所有债务,并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我学会了理性消费,开始储蓄和投资,为未来做长远规划。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财务的健康。
我曾经以为,上天是不公平的。我为什么要出生在这个年代?我为什么会身负巨债地活着?到底是我辜负了自己还是这个社会辜负了我?我打工的钱都去了哪里?他们为什么总是想尽办法让我消费?为什么女人这么爱花钱呢?那些商家企业家想尽办法让我们花钱,国家为什么不管管他们?为什么没人帮帮我?我几乎对生活充满绝望……
但希望总在绝境中出现,不是吗?
其实购物对许多女性来说,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的方式。研究表明,购物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尤其是在压力大或情绪低落时,购物成为了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购物也是女性社交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购买特定的品牌或商品,女性可以展示自己的品味、身份和生活方式。此外,购物过程中的分享和讨论,也成为了女性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我们女性的购物行为实际上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源于心理和情感需求。
于是乎,我明白了。原来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家庭、教育、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等,一切影响着一切。你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影响着你,改变着你,但你也可以做出不被一切影响的选择。而这是个极其艰难的选择。
长辈们总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等我明白这句话的时候,亏已经吃了一次又一次,而那时,我也终于可以对后辈说出这句话了。
朋友们,如果你目前的生活并不如意,我想告诉你,别灰心,收拾好自己,扔掉所有该摒弃的东西,好好活着,并静静期待。相信我,不要绝望,因为希望总在绝境中出现。
说到这里,我想是时候讲讲我自己的故事了。那是一个改变我一生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