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这个崇祯太过极端 > 第148章 虽千万人,我们一起往矣

第148章 虽千万人,我们一起往矣

    不同于卢象升这种混入敌人内部的小打小闹。

    此刻位于保定府高阳县内的孙承宗已经在准备直接造反了。

    没错。

    就是准备造南边那个伪帝朱常洵的反。

    其实按照常理来看的话,孙承宗完全没有造反的必要。

    甚至说哪怕河北境内全都对朱常洵骂声一片,他也得继续支持才是。

    因为他高阳孙家,其实也是河北境内四大氏族孙氏的一个分支。

    不过高阳孙家这个分支,还稍稍有那么些特殊。

    原因就是这支散落在高阳县城的旁系,在孙承宗之前并未接受过什么来自于族中的援助。

    不同于那些满脑子只剩下荣华富贵的世家豪族。

    孙承宗的家庭往上数几代都是一水务农的农户,家庭条件比普通百姓要好些,但最多也就是个小地主级别。

    这倒也不是他们喜欢种地或是走投无路什么的。

    有与孙氏同族同姓的这层关系在。

    他们家只要稍稍动动脑子走动些门路。

    不说大富大贵,混个高阳县内世袭罔替的胥吏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之所以现状如此,还是因为孙承宗家中几代传承下来的家风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从孙承宗祖父那一代开始,其家风便一直秉承着“朴实清廉、尽忠报国”的底色。

    所以对那些朝着民脂民膏大快朵颐的世家豪族,孙家可谓是极其厌恶。

    平日里都是各种敬而远之,能不来往就不来往。

    孙承宗的父亲还曾干出过将积蓄多年的粮食,全都赈济分发给灾民的壮举。

    如此这般的所作所为。

    自然也就造成了哪怕是周边县城中最为低级的孙氏族人,都不愿意与孙承宗家族家族来往的局面。

    不过这种情况到孙承宗这一代时,突然就有了极大的改变。

    因为孙承宗是个猛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而且还是榜眼,一时间风头无两。

    高中之后,孙家之前那些不合群的作为,自然就有一堆人来为之洗地。

    不愿与宗族过多交流,可以说成是为了治学心无旁骛。

    有过偏向于贱民的举动,那也可以说是收买人心提前布局。

    反正,总能洗的干净。

    自有大儒为其辩经了属于是。

    而对于这些赶来攀附于自己的低级孙氏族人,孙承宗并未像自己的父辈那般拒绝。

    反而还对他们笑脸相迎,来者不拒。

    因为孙承宗高中榜眼那年,已经四十岁了。

    半只脚已经迈进棺材里的他。

    想趁着自己还未将心中意气完全弄丢之时,做些真正有利于大明、有利于天下百姓的实事。

    而想做事,就离不开孙氏这个庞然大物的支持。

    若是他连这些普通族人都不愿意接纳的话,那孙氏会怎么看待他?

    显而易见的。

    他在官场上的结局必然是寸步难行。

    同样的。

    他也知道,攀附孙氏会让自家传承了数十年的家风荡然无存。

    自己家中也会出现那些他不愿看到的欺男霸女、藏污纳垢之事。

    但是在那种局面下,他实在没得选。

    只要他想做事,那就必须得和光同尘。

    难能可贵的是。

    孙承宗在踏入和光同尘这个大染缸后,也极其难得的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

    凭借着自身的各种努力与孙氏的支持。

    孙承宗慢慢爬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孙承宗并未尸位素餐。

    而是上书自请亲赴山海关前线,汰逃将、肃军纪。

    在关外督师的四年时间里。

    孙承宗前后收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

    种种举动,皆可谓是利国利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大明,

    直至两年前。

    孙承宗方才因柳河之役的战败,再加上各方势力的排挤,不得已之下告老还乡。

    而做出了如此伟业的孙承宗在回到河北老家后,门生故吏自然也是已经遍布大半个保定府。

    可以这么说。

    如今的孙承宗虽然已无官职在身。

    但只要他想的话。

    以他的威信和族中地位,架空保定府府城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也是孙承宗为何在保定府内谋划“造反”的原因——他有做到这件事的能力。

    同时,他也有去做这件事的必要。

    他攀附孙氏,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是一己私利。

    可是现在,孙氏和其他那些世家豪族们,却想要联手毁了大明、毁了天下苍生。

    权力与财富对人的异化是极其可怕的。

    从他孙承宗起势到现在才只不过十余年而已。

    可原本在一个县内都上不得台面的高阳孙家,如今已然成为了保定府内的一方巨擎。

    除了少数那些他不断言传身教悉心教导的嫡系子孙,尚且还保有一份良知外。

    其余人等已变得和真正的吸吮民脂民膏的蛀虫一般别无两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若是真让世家集团们的阴谋得逞的话,那整个大明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国将不国。

    到时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百姓因此而命丧黄泉,天下苍生又会陷入何等水深火热?!

    想到这里,孙承宗极其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这时。

    孙承宗的长子孙铨面色凝重的走了过来:“父亲,您可已是确定要在保定府内起事以支持陛下了?”

    孙承宗睁开眼睛,点了点头。

    孙铨脸上出现一抹挣扎:“父亲,只怕您起事之举家内绝多数都会大加反对,这些人.”

    孙承宗没有说话,只是眼中迸发出一道凌厉精光。

    片刻之后,他才盯着孙铨慢慢开口:“一门一户,比之大明四方土地和万万百姓,究竟孰轻孰重?”

    孙铨深吸一口气,眼中出现与孙承宗相像的决绝。

    父亲的意思很明白了。

    想要起事,那家族内的反对派或者说国之蛀虫,就要在起事之前将他们彻底清理掉。

    这是一次自灭满门的行动。

    值得吗?

    许多人看来这都是非常愚蠢甚至令人费解的,但在孙承宗和他的那些嫡系儿孙看来,这都是值得的。

    同样还是那句话。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和有些人说了他们也是不会懂的。

    孙铨重重点头:“孩儿等会便去操办此事。”

    接着,孙铨看向自己的父亲,问出了他此行的最后一个问题:

    “父亲,我们会成功吗?”

    听着这话,孙承宗满是沟壑的脸上突然扯出一个不算好看的笑容来。

    会成功吗?

    孙承宗自己也不知道。

    毕竟小小的一个保定府,对当下大明朝的局势实在是起不了什么太大的帮助。

    但至少现如今大明朝的那位圣上,让他看到了一丝搏命的希望。

    否则,他是断然不会在这种时候拖上全家性命去做这九死一生之事的。

    他只会继续隐忍下去,默默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给对方致命一击。

    而说起皇帝。

    孙承宗在朱由检最开始登基时,其实对他也是有着一点点不满的。

    原因很简单。

    自己在前两年已经做出了成绩,并且或间接或直接的证明了自己对大明朝的一片赤胆忠心。

    但皇上登基之后,却没有第一时间重用自己。

    这让孙承宗颇有些闷闷不乐。

    他可是前朝帝师,深受天启帝信任。

    他就不信天启帝在临终之时,没有提上过自己这把老骨头一嘴。

    而且最重要的是。

    他孙承宗都已经暗中遣人在京城里给皇上表忠心、递消息了。

    皇上却连个话都没回,好像根本不在意他这么个人一般。

    这是嫌自己老了,还是觉得自己两年前打了一场败仗,不堪重用?

    可柳河之役的那场败仗的结局,实非他一人之力可以改变。

    各种猜测交织在一起,让年逾六十的孙承宗非常郁闷。

    以至于当听闻皇帝在京城里收拾贪官污吏时,孙承宗都没有对这位年轻的皇帝表达出太大的赞扬。

    当时只是隐藏住心底的喜意,淡淡点头说了句“还行”。

    不过。

    当朱由检离开京城前往陕西赈灾救民的那一刻,孙承宗心中的一切不满就全都跟着一起烟消云散了。

    和陕西那些受苦受难的灾民们比起来,自己区区一个行将朽木的老头子又算得了什么?

    皇上没在意到自己,是因为皇上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办。

    孙承宗瞬间便明白了朱由检心中的宏图伟业。

    但那时他却并未继续向朱由检再去做什么表忠心的举动以求重用。

    因为以他的阅历和对世家的了解。

    他非常清楚。

    只要皇帝继续这么干下去,那大明必然会乱。

    自己与其在那个时候向皇帝尽忠,远不如等到大明动乱之时再横空出世。

    在那时,给世家豪族们来上一刀狠狠的背刺,才能真正起到出其不意之功。

    宦海沉浮、沙场征战了大半辈子的孙承宗,对各种事务都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就像现在这般一样。

    他知道一个保定府对整个大明来说算不得什么。

    但对京城、对陛下来说,却无疑是雪中送炭。

    同时对河北境内的世家豪族来说,也是一次沉重打击。

    同样的。

    孙承宗也知道自己捅完世家这一刀后,再往前继续走下去的成功希望非常渺茫。

    因为他和陛下面对的并不是某家某户。

    而是一整个阶级。

    这个阶级自从有史书的记载的那一刻起便一直存在。

    他们可能是赵钱孙李,也可能是周吴郑王。

    反正放眼整个历史,他们总是存在。

    不管王朝兴替与否,他们永远如幽灵一般跟随着这片土地。

    和这么一个敌人做对手,实在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

    而这场斗争中失败者的下场,则必然是被胜利者满门抄斩。

    并且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人万世唾骂。

    可以这么说。

    从决定跟朱由检站在一起的那一刻。

    孙承宗就已经将跟随自己举事的那四十七名血亲看作死人了。

    这代价巨大无比。

    但相比于陛下所付出的代价,却如同是九牛一毛了。

    以陛下之才智和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做到舒舒服服的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

    但陛下却没这么做。

    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

    哪怕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但只要能让局面变得更好一些,那就是值得的。

    这片土地上,正因为一直都有这样的人不断出现,炎黄血脉才得以传续至今。

    想到这里。

    孙承宗的眼角不禁变得湿润起来。

    他攥紧皮包骨的拳头擦了擦眼角,随即挺起瘦削但还并未佝偻的脊梁,大踏步走出房间。

    不多时。

    孙铨便准备好了接下来的清洗工作。

    他要做的事其实很简单。

    把家族中的反对者和保定府的知府及主要官员们叫到家里,以商量顺应南方皇帝诏令讨伐叛军的名义开会。

    然后趁着开会直接将这些人全部杀了。

    开会之所以传承至今还屡试不爽,就是因为它确实好用。

    哪怕就是再往后放几百年几千年,这招也同样好用。

    很快。

    各路人员便在孙家偌大的议事堂里落座就位了。

    等人都到齐后。

    孙承宗的身影才慢慢从一旁房间内走出。

    而随着孙承宗的现身,堂内众人皆是不约而同的迅速站起身子,敬呼了一声“督师!”

    孙承宗点点头,示意众人坐下。

    接着。

    他不做任何寒暄的开口问道:“如今皇上下令让我河北诸府一同讨伐北逆,尔等如何看待此事?”

    众人窃窃私语起来。

    讨伐北逆之事确实是前两天各府就受到诏令了。

    但之所以除了那些世家豪族外没人跟着立马应声,皆是因为此事在河北境内实在太不得民心,没人敢轻举妄动。

    而现在.督师是准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堂内许多人都不禁暗自兴奋起来。

    那些贱民们的想法他们根本不在意。

    现在众人满脑子考虑的都是。

    第一个跟着世家一起讨伐北逆的,那就代表着会得到更大好处呐!

    这样的话等将北逆收拾干净后,那他们岂不是能更上一层楼,直接进入孙氏的核心圈层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到这里,保定府知府第一个开口道:“督师!既让皇帝下诏,那我等自然该立即应诏才是!”

    “将北逆尽早诛杀殆尽,也好尽早还我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随着知府的出声,其余堂内众人皆是跟着一呼百应。

    纷纷义愤填膺的叫喊着保定府也要即刻出兵。

    孙承宗抬抬眼皮看了一眼兴奋叫喊的人。

    其中有他的表亲、堂亲、侄子.

    当然。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很少一部分稍年轻些的面孔并未跟着出声,显然是内心也在不断挣扎。

    看着这些没有出声附和的人,孙承宗淡淡点了点头,随即站起身子径直离去:“动手吧。”

    话音落下,众人还没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早已埋伏的好的刀斧手便从两旁涌出。

    看着这些人手中明晃晃的钢刀,刚才还在兴奋呐喊的众人瞬间呆若木鸡。

    保定府知府最先反应过来,朝着孙承宗离去的背影破口大骂道:

    “孙承宗你这个杀千刀的竟然敢反水!你以为反水就会有好下场了吗!”

    “你和北逆伪帝最终都逃不过一死,你们”

    话还没说完。

    正四品的知府大人就被一口钢刀捅进胸脯,吐了几大口血后便没了动静。

    将家里面的事料理完后。

    孙承宗不做任何停顿,带着保定府知府的脑袋率领一队人马来到保定府府城门口。

    此时此刻的府城内众人,还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有人看着孙承宗带着一众气势汹汹的人马,都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

    好一会儿,城池守将在站在城头上怯生生喊话询问道:

    “督督师,您您这是要做什么?”

    身着大红官袍的孙承宗策马向前,将保定府知府的首级扔在门前,面无表情道:

    “保定府知府谋逆造反!本官乃原大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生孙承宗!”

    “今日奉大明正统崇祯皇帝密诏,特将一众谋逆之徒擒杀并枭首示众!”

    “尔等速开城门!否则一众人等皆以谋逆之罪论处,绝无可赦!”

    一众府城将领面面相觑。

    但愣了没多久,就有人听从孙承宗命令将府城大门乖乖打开。

    这些将领里有很多,都是孙承宗一手提拔的。

    再加上如今顶头上司府城知府已被处死,圆滚滚的脑袋还在门前放着。

    那究竟该听谁的就不言而喻了。

    很快。

    孙承宗所带的一众人马便兵不血刃的进了保定府府城。

    进了城后,孙承宗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京城通知陛下,告知其如今保定府府城已经被自己拿下。

    然后他又紧跟着派出一队人马。

    前往保定府内各县,通知百姓说保定府将跟随大明正统崇祯皇帝一起,征讨南逆伪帝!

    此刻。

    站在城墙上看着往各县策马而去的一众兵士,孙承宗目光深邃。

    拿下府城。

    只不过是最为简单的第一步罢了。

    接下来所走的每一步,都将难如登天。

    恰巧此时。

    一阵风吹上城投,将城头上的旗帜吹的猎猎作响。

    孙承宗转头看向城头上重新飘扬起的象征大明正统皇帝的龙旗,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笑意。

    前方虽有千万人。

    臣等与陛下,一起往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