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不论在任何方面,在欧洲都只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欧洲陆军,更别提越盟远没有日本的工业实力。
现在对于法国来说唯一的担心,就是法属印支北方的密林环境,科曼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法军不适合东南亚密林的作战模式。
绝对不能因为法属印支是法国的殖民地,就认为法军在中南半岛很有作战经验,一定要考虑到时代的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互相之间的胜负往往是一场最多也就是几场会战所决定的。
在殖民战争的时候也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全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了。
在殖民过程当中,殖民者一样是通过几场战役歼灭反抗者的军队,进而将一块土地殖民。但是显然这一套在这个年代不好使了。
法军肯定没有在热带雨林当中和越盟游击队躲猫猫的能力,新组建的越南国民军倒是适应本地作战,达尚留将军在询问是否有这个可能的时候,科曼还是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法军要给越南国民军的整训争取时间,如果现在就把国民军拉入战场的话,小心成为运输大队长。
要是越南国民军成了没有强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同常公在物流行业中卧龙凤雏,科曼觉得自己还不如不来法属印支,老实待在北非说不定更好。
此时此刻北部的战斗当中,法军仍然在履行着司令部下达的清缴命令,对于越盟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
可耻的法兰西帝国主义出尔反尔,撕毁了之前的共识,法军突然对越盟进行攻击,让等着巴黎和谈结果的越盟武装措手不及。
说措手不及倒也不全面,但枫丹白露宫的谈判,确实让一些越盟成员出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对法军的突然进攻没有心理准备,现在这些乐观情绪全在法军的炮火之下燃烧殆尽了。
根据司令部的计划,法军采取“速战、速胜”的战略方针,企图一举歼灭越军主力。从河内、海防等大城市向周围城乡发动大进攻,占领重要交通线,控制了红河三角洲地区。
同时,在岘港登陆的法军,则大举进攻广治、顺化,拦腰切断了越南南北的通道,完成了对南方、北方的分割,使部署于南方和北方的越军不能互相呼应。
法军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自然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法军兵峰在沿途造成了可怕的罪行。
从顺化撤离的越盟武装,被法军的装甲部队追上,夹杂着越盟支持者的队伍,刚一接触就遭受到了可怕的打击,德国装甲车上的二十毫米机关炮与并列机枪喷吐出的炙热弹雨瞬间打翻了散兵线上的一整排士兵,爆裂的二十毫米炮弹和机枪子弹把整整一个大队的越盟武装打成了一团烂肉,满地都是断裂的肢体和破碎的头颅。
被突如其来的凶猛火力吓到的越盟成员还未听到军官的命令,就已经自发的就地卧倒隐蔽。
“这些混蛋。”一名战士趴在地上暗自咒骂着,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同胞尸体眼睛都红了,可他只能躲避。
法国人驾驶的装甲车明显那可不是靠血气之勇就能够拿下的目标,士兵们全都是血肉之躯,他们现在需要的应该是重型火力。
接下来的战斗变成了双方的远距离打靶时间。法军发挥起他们火力上的优势,开始不断的向越盟武装开火,以此阻止越盟的进一步动作。
他们在等待后方的重火力支援到达,到时候再一举把这个顽固的目标拿下。
那辆立功的装甲车的车体上此时已经弹痕累累。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穿透伤害,但是装甲板已经被打得坑坑洼洼,油漆和涂装也已经变的斑驳不堪,由此可见德式装甲车在亚洲战场的技术领先。
这种景象在越南很多地方都在发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河内,在另外一个世界法军在接收河内之前越盟就已经经营了河内一段时间。
法军光是进攻河内就和越盟打了两个月的巷战,才把河内占领。
而在这个世界,科曼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变化,终于是在常公的部队撤离伊始,法军就成功进驻了河内城中,所以在翻脸的第一时间,河内城中的法军就迅速对越盟所在的河内据点发起了突然袭击。
效果肯定比另外一个世界好很多,两天时间清缴了海防,河内用的时间更长一些,在战斗开始的第七天越盟就已经撤离了这座北方第一大城市。
法属印支第一大城市西贡,科曼正在奋笔疾书会国内书写当前战局的汇报,越盟正规部队七万五千人,辅助部队包括游击队人数则超过一百万人,法军兵力处在绝对劣势等结论。
既然是汇报自然要把敌人搞得多多的,自己这边要尽显弱势。
勒菲弗尔进来准备拿走汇报,用电报发给巴黎的时候都深感震惊,“长官,是不是太夸大了?虽然越盟在北方的根基很深,但很多所谓辅助部队还使用冷兵器,只有正规部队使用日式装备。”
“你不懂,这叫预期管理。”科曼淡漠的回答道,“你不知道军队在镇压暴动时候的德行么?把武装分子说的多一些,容易对重大伤亡有个交代。”
科曼所说的重大伤亡并不是说法军的伤亡,而是越南平民的伤亡,平民伤亡太大有可能引起友邦惊异,但要是划归在越盟的武装分子上面,至少美国人不会找法国的麻烦。
法军在殖民地作战的时候是什么样,科曼心知肚明,根本不会顾及平民,也不会去鉴别是否是越盟的成员。不主动去杀平民都算是有良心了。
在殖民时代,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把殖民地的人当成生命,很难说谁会更加仁慈一点,但现在这个时候,至少英军是不敢这么做了,可法军不是英军,法军仍然像是帝国时代的作风。
把越盟的百万武装广而告之,也是为法军的暴行擦屁股,既然是越盟的成员就不算平民了。
这个解释其他国家是否相信不要紧,这都是立场问题,只要法国相信就行。
“不知道马丁是否还在国内,让他盯着一点舆论走向。法军在法属印支的军事行动原因是,保护老挝和柬埔寨的独立地位。法属非洲那边的有不少部队正在这边作战,消息也不可嫩完全封锁,我们也要注意管控舆论。”
科曼对着新鲜出炉的汇报文件吹了一口气,递给了勒菲弗尔道,“短时间内就可以应付舆论了,也不知道管不管用。”
他可以糊弄很多事情,但是有一点糊弄不过去,那就是随着法军的军事行动开始,军费是一定会增长的。
财政问题可不像是欺骗人民这么简单,人民可以被舆论欺骗,但钱不会,真到了巴黎政府制定预算开支的时候,一切都会暴露出来。
以第四共和国的政治生态来说,乔治皮杜尔能不能过关?还是又要出现新政府了,这谁都不知道。把电报发出去,就交给巴黎的大人物判断吧。
也不能说科曼到法属印支就白来一趟,其实他整合了两大稻米交易中心的行为,已经为法国带来了好处,只不过他现在自己不知道。
乔治皮杜尔利用运抵法国的稻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可是访问过莫斯科的,在莫斯科代表戴高乐政府签订了贸易协议。
现在法国手中有余粮之后,面对战后就一直存在的财政压力,乔治皮杜尔的第一个选择是,砍掉能源支出,西贡近海发现的油井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苏联的石油出口却可以。
乔治皮杜尔面对美元荒的解决办法无非就是节流,三大支出当中的能源代替,最终落在了莫斯科身上。
法国希望用手中的稻米来换取苏联的石油出口,解决法国因为石油进口导致的美元支出问题。
这正中下怀,因为苏联出现了粮食危机,苏联的欧洲部分出现干旱,粮食严重歉收。
只不过苏联国家管控舆论十分严格,加上西欧这边荷兰、意大利等一些国家也有粮食问题,这些国家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苏联的粮食危机其他国家不知道。
乔治皮杜尔用稻米换石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没想到得到了苏联的正面回应。
科曼和路易孚达注资约合五千多万美元的稻米,在苏联换到了一千五百万吨石油和矿产、木材等原材料的出口,几乎是法国全年的石油消耗量,木材出口也填补了法国重建的需求,协议达成的那一天,法国和苏联都各自松了一口气。
法国解决了能源出口和重建木材需求、工业原材料等问题,苏联则收到了一百五十万吨稻米,大大缓解了目前苏联的粮食短缺。虽然稻米不符合苏联大多数人的口味,但可以通过分配来解决这个问题,又不是没有食用稻米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