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半,情报刷新。
首先还是——
【食材快讯(稀有)】: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变冷,食材会跟着温度,自然发生变化。植物体内的淀粉转化为更多的糖分。白菜、萝卜类口感和味道均有所提升,山楂、柑橘类水果也将大量上市。幸福菜市场门口最近会出现售卖柿子的个人摊位,其品质上佳,适合当下品尝。
以海滨市的气候,秋天给人的感觉很短。
好像刚刚凉快一段时间,马上就入冬了。
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这条情报,算是提供了节令性很强的食材信息。
可以关注的点不少。
拿白菜和萝卜这两样来说,
估计白菜猪肉、白菜蚶子、白萝卜粉丝虾皮之类的馅料,也可以陆续登场了。
茄子素包子,虽然存在感不高,但确实陪伴了一段时间。
随着季节变迁,社区食堂的馅料食材,也可以跟着调整。
当初国宴大厨的鲜肉包配方,是众多包子的制作基础。如今看来,说是社区食堂的重要基石也不为过。
根据节令、当地口味,衍生出新的包子馅料。
属于接下来冬季中,包子品类的经营探索方向。
中长期待办事项+1。
除此之外,山楂、橘子上市,情报还给出一个卖柿子的小摊,这两天就可以去买点尝尝。
第二条——
【食客动态】:爬山虎文学社的刊物即将发行,将有二中学生为店里带来本学期的校刊。
这是陈舟答应林女士的睡前读物。
估计来店里送校刊的,还是那位康同学。
他当初承诺给陈舟一个惊喜的。
十一过后,确实有一阵没看见他了,看来是在忙着文学社的事情。
虽然现在已经过了登报见刊的时代,但知道自己的小店登上校刊,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
【市场消息(稀有)】:
网络上,一则“李老师都要挖过来的厨子,在海滨市开了一家小份菜”的视频,将为社区食堂带来巨大流量。新的食客,会在两天后开始陆续到店。
李老师尝过小份菜之后,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陈舟心里笑着吐槽,助理小隋的有些效率偏低。
不过李老师的视频虽然看起来内容简洁。
那和人淡如菊的拍摄风格也不太相同。后期的制作,剪辑,都是需要时间的。
对陈舟的小店来说,这次探店带来的客流,
按老话,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现在店里的将近一半的熟客,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工作日的时候,过来吃饭就不如早上吃包子那么方便了。
所以是周末的时候,卖的更好。
如此一来,把小份菜的口碑做起来,也能吸引到周围不同的顾客群体。
——
本次情报,需要着手应对的,是店里的小份菜将迎来一波探店顾客的事情。
两天之后,受到探店影响的顾客到店。
小份菜,备菜的量,可以加大一些了。
用餐的地方,陈舟这两天就要问一下隔壁租售中心的情况。
也不用着急砸墙装修。
离得这么近,拐个弯的事。
中午的时候,陈舟果然见到了康浩然同学。
他和往常一样来店里吃饭,今天看到上新的小份菜,也点了几道。
“来,叔,给你看个好东西。”康浩然笑着递过来一本小杂志。
“什么好东西啊?”
陈舟坐到他对面,将书本接到手里。
看到爬山虎爬满了整个封面,左上角有个海滨市第二中学的标志。
康浩然提醒道:“叔,翻到第十七页。”
陈舟笑着翻开这份校刊,找到康同学写的那篇文章,阅读起来。
文章标题名《我与社区食堂》
“九月,风里还裹着夏末的余温,却已经悄然渗进一丝清冽。
新的学年,像一本刚翻开的书。
而我与社区食堂的相遇,就是这书页当中,一枚不起眼的书签.”
正文还是以中学生的季节感悟切入。
用书来比喻新的学期,在社区食堂吃包子经历,是新学期的小插曲。
“文采斐然。”陈舟评价道。
康同学欣然接受,让陈舟继续再读一段。
陈舟则阅读起,他对品尝包子的描述。
“咬下一口包子,是一种极致的柔软,让人仿佛处在云端。
紧接着,汹涌而至的滚烫汁水,带着磅礴的肉香,在口腔里攻城略地。
肉馅紧实弹牙,鲜美无比。
面皮的微甜,与肉馅的咸鲜达成恰到好处的平衡。
一种踏实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抚慰了空乏的肠胃,也让我从新学期的那点惶恐当中解脱出来。”
陈舟离中学文坛已经相距甚远了。
他倒是知道包子挺好吃的。
小伙子写得还真不错。
结尾那段,则抒发了康同学的生活感悟,上面写道:
“那天,我带着帮同学买的沉甸甸的包子,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忽然明白,
有些味道并非仅仅源于食材。
它是晨光与暮色,是汗水与专注,是老板沉默下的滚烫诚意。是这座城市醒来时最初也最平凡的脉搏。
它叫生活。”
陈舟看过之后,给康同学竖起大拇指:
“能文能武啊,小伙子。”
康浩然同学点点头,今天他吃到的小份菜,味道也相当不错,甩开了学校食堂整整两条街。
作为形容词汇,“两条街”是差距很大的意思。
而物理上的两条街,则是社区食堂跟海滨二中的真实距离。
一语双关。
主要是康同学没想到,店老板做炒菜也这么好吃。
原来不光光做包子厉害。
他心想:这样子一来,明年的题材好像也有了。
康浩然说道:
“那必须的,叔,没点才艺我都不好意思过来吃包子。”
他示意陈舟把杂志收起来。
“本来电子版的校刊已经做好了,不过,我想着还是给你带一本正正式式的,我们学校学生还没看过呢。”
康同学很够意思。
陈舟笑着表示:“今天免单了啊。一会儿再给你拿几个柿子,祝你好事发生。”
“谢谢叔!”
中午的生意结束。
看着康同学骑自行车远去的背影,陈舟不禁面露微笑。
小师妹和侯文两个年轻人,一边吃着郑阿姨买回来的柿子,一边问起老板今天又有什么经历,这么开心。
陈舟把校刊也给两人看了下。
还把社区食堂那页拍了张照片,发到工作群里。
他笑着说道:
“没事的时候,可以阅读一下,提升提升咱店里的文学素养。”
小师妹那拿着纸质版,跟小侯两人看了起来。
赵仪琳惊讶道:“这不咱店嘛!师兄!”
“还上杂志了啊,赵姐,这个字念啥?”小侯今年才二十岁,也属于念书没念明白的。
郑阿姨有点老花眼,还真得小师妹帮忙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