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19章 军民鱼水情

第319章 军民鱼水情

    辽阳城外,连绵的明军大营一改往日肃杀,皇爷即将班师回朝的消息,让整个军营与官署都沉浸在一种热烈而有序的忙碌中。

    将士们仔细擦拭着盔甲,整理行囊,脸上洋溢着即将凯旋、与家人团聚的期盼笑容。

    营中处处可闻兴奋的低语声,有人盘算着归程的日期,有人猜测着京师凯旋典礼的盛况,更有人憧憬着陛下将会赐下的丰厚赏赐。

    一种难以压抑的喜悦在军中弥漫开来,就连平日里最严肃的军官们,此刻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从四川调来的老兵李铁柱,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军营新下发的精钢长刀。

    这把刀在战场上饮过建奴的血,如今在夕阳下泛着凛冽的寒光。

    他一边用粗布细细擦拭刀锋,一边用带着浓重川音的官话对同乡念叨:

    “这仗打下来,斩了五个鞑子脑壳儿,赏银够在老家买十亩好水田咯。”

    说着他眼角笑纹堆得更深,语气也带上了乡音:“回去就给俺娘修个大院子,让她在村里好生风光一盘!

    叫婆娘娃儿抬起头做人,让那些瞧不起当兵的人都好生看到——我李铁柱穿这身军装,不得丢人!”

    不远处,京营来的士兵赵小五正把一个缴获的狼牙仔细包裹,郑重地塞进包袱最里头。

    他声音发亮,激动地说:“等回了京城,俺非得站街口说道说道,咱们是怎么跟着皇爷一路杀到建奴老巢的!

    听说陛下还要在午门行大礼……说不定俺娘,真能在人堆里看见咱们骑马进城哩!”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城内外百姓的反应,与以往“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反应截然不同。

    听闻王师即将南归,许多辽东百姓竟自发地组织起来,带着他们能拿出的最珍贵的东西,成群结队地来到军营辕门外。

    “军爷,俺们来给各位军爷送点心意!”带头的张老汉对着营门的守卫高声喊着,脸上的皱纹挤成了花。

    守卫的士兵王虎愣了愣,以往官府驻扎,当地的百姓们躲都来不及,家里的粮食藏得严严实实,女人孩子还得把脸抹得乌黑,就怕士兵们抢东西、欺辱妻儿。

    可现在,百姓们竟主动把舍不得吃的东西往军营送,他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手中的长枪都不自觉地松了几分。

    “老伯,这可使不得。”王虎连忙上前推辞。“俺们将军有令,不得收取百姓财物,否则是要挨军棍的!”

    张老汉却执意将一只肥硕的野山鸡塞进他怀里,激动地说:“啥使不得!”

    “以前那些狗官欺压百姓,鞑子来了更是烧杀抢掠。是皇爷来了之后,惩办了那些贪官污吏,给俺们分了田地,还发了耕牛。这点东西算啥?是俺们的心意!”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

    一个提着鱼篓的年轻人抢着说:“这些鱼是今早刚从河里捞上来的,新鲜着呢!军爷们带着路上吃。”

    一位大娘捧着一篮子鸡蛋,眼角泛着泪花:“多亏了皇爷的亲军,帮俺们修房子、收庄稼,这才让俺们过上了安生日子。”

    王虎看着百姓们黝黑的手、补丁的衣裳,再看看他们手里干干净净的野物、鸡蛋……

    这个在战场上都不曾退缩的汉子,此刻却鼻尖发酸,眼眶不由得红了,连忙别过脸去。

    这时,巡营的千总闻讯赶来,看着眼前这感人的场面,这位从军十年的老兵也不禁动容。

    他整了整衣甲,对着百姓们深深一揖:“乡亲们的情义,将士们心领了。但这些礼物,我们实在不能白拿。”

    说着就要递银子,可张老汉却一把推开:“俺们要是图钱,就不来了!你们对俺们好,俺们看在眼里,送点东西,是天经地义!”

    百姓们把东西放下,没多留就走了,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只留下营门口堆得像小山似的物资。

    士兵们围过来,看着那些野山鸡、鲜鱼、鸡蛋,没人说话,可腰杆却挺得更直了。

    王二柱摸着手里的长枪,声音有些沙哑:“俺当了三年兵,这还是头一回被百姓这么对待。这辈子,值了!”

    一旁的年轻士兵攥紧了手中的火铳,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以后俺还要跟着陛下打仗,继续守护俺们大明的百姓!”

    夜幕降临,各营灶台飘出阵阵香气。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百姓送来的食物。

    几个年轻士兵一边烤着鱼,一边兴奋地交谈。

    “等俺回去,非得让村里那些说‘好铁不打钉’的人瞧瞧,当兵吃粮也是光宗耀祖的事!”

    “可不是嘛!跟着皇爷打仗,咱们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可不是从前那些祸害百姓的兵痞了。”

    “俺爹娘要是知道,咱当兵当得这么有体面,不知得多高兴。”

    “跟着陛下,誓死保卫大明!”

    士兵们脸上的笑容也更真切了,他们不再是百姓眼里“如匪”的兵,而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大明的疆土,更是百姓的安稳日子,这份尊重,比任何奖赏都让他们自豪。

    就在这时,白日里巡查的千总带着一队士兵押着几辆马车过来。

    “王二柱,你们几个过来。”千总招呼道,

    “大人,有什么吩咐?”几人拱手领命

    “总兵大人知道了白天的事,特批一批米面杂粮。明早你们小旗挨家送回去。”千总声音沉稳,

    “大人说了,咱们当兵,保家卫国是天职,不能从百姓嘴里抢饭吃。”

    “遵命”王二柱几人高声应道,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骄傲。

    夜色渐深,军营中的篝火却格外明亮。这股浓浓的鱼水之情,汇聚成无形的力量,滋养着军队的魂魄。

    大明在辽东的原本濒临溃散的统治、丧失殆尽的民心,在这短短数月间,被朱由校以赫赫武功与煌煌仁政,重新筑牢。

    中华民族的百姓,从来都把“善良淳朴”刻在扎根土地的生存底色里。

    他们不怨苛政、不忌贫富,只盼一份安稳踏实——三餐温饱能果腹,屋檐不漏遮风雨,子女绕膝无战乱,便足以让他们弯下腰,在田埂上种出一年的希望,在烟火里熬出日子的香甜。

    只要你能让他们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们就永远会把最赤诚的信任捧给你,战乱时愿送自家儿郎披甲保家,太平日里便守着田亩、手艺,把日子过成细水长流的安稳。

    他们从不要什么惊天动地的恩宠,只认“谁为百姓谋生计,谁就是心里装着天下”的朴素道理。

    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拥护,才是一个王朝经久不衰最坚实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不散的底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