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样也好,获多利这份偏保守的估值,反而为他提供了更有利的谈判起点。
有了这份估值报告,陈记与和记黄埔关于收购屈臣氏的谈判正式拉开帷幕。
谈判桌上,双方立场鲜明。
和记黄埔的代表以获多利的九千二百万估值为基准,强调屈臣氏百年品牌和渠道网络的无形价值,试图将成交价推高至一亿港币以上。
陈秉文对此早有准备。
他授意方文山带领的谈判团队,紧紧围绕那笔三千二百万的土地贷款和元朗那块“不良资产”大做文章,压低屈臣氏的估值。
最终,经过一番拉锯,双方在七千八百万港币的价格上达成了共识,在获多利的见证下,签订收购协议。
协议规定,陈记食品以七千八百万港币的价格,全资收购屈臣氏有限公司的所有股份,包括和记黄埔持有的绝大部分股权,以及徐世文、刘志堂等小股东持有的全部股份。
屈臣氏的所有资产、负债、合约及人员,均随之转移。
协议签订的次日,和黄集团在《星岛日报》《工商日报》头版刊登公告,宣布已将其持有的屈臣氏有限公司全部股份出售给陈记食品有限公司,作价七千八百万港币。
公告措辞简洁,称此举为“优化集团资产结构,聚焦核心业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公告一出,港岛饮料行业乃至整个工商界一片哗然。
《东方日报》财经版头条标题赫然写道:“和黄七千八百万贱卖百年屈臣氏,陈记蛇吞象恐难消化”。
文章引用匿名“业内专家”观点,称屈臣氏品牌价值远超作价,和黄此举是“杀鸡取卵”,质疑其管理层短视。
文章更指出,陈记食品成立不足两年,虽势头迅猛,但管理经验、资金实力恐不足以运营屈臣氏如此庞大的零售网络和复杂资产,预言“整合过程必生乱象,百年老字号前景堪忧”。
《明报》则评论道:“英资撤退潮下的又一缩影?屈臣氏易主背后的隐忧”。
文章将此次收购置于英资企业陆续收缩港岛投资的大背景下,暗示和黄甩包袱意图明显,而陈记作为新兴华资,能否扛起屈臣氏这块招牌,需打上一个巨大问号。
而以刊登商界新闻为主的《工商日报》,则评论:“屈臣氏易主,老字号前途未卜”。
电台财经节目里,几位嘉宾争论不休。
一位分析师直言:“陈秉文先生是营销奇才,但零售是苦差事,讲究精细运营和成本控制。
屈臣氏七十二家门店,上千员工,供应链复杂,陈记从未有过类似经验,交学费在所难免。”
舆论发酵下,部分市民情绪被点燃。
翌日,铜锣湾屈臣氏旗舰店刚开门,就迎来一群情绪激动的市民。
为首一位中年男子手持前日报纸,大声质问道:“屈臣氏是港人的集体记忆!
怎么能卖给一家做糖水饮料的新公司?
我们信不过陈记!
要求和黄收回成命!”
店长试图解释:“先生,收购已成定局。
陈记承诺会继续经营,甚至投入更多资源”
“承诺有什么用?”另一妇女打断店长的话,“陈记的糖水是不错,但管店是另一回事!
万一搞砸了,我们去哪里买药妆?
这些老店员会不会被炒?”
人群附和,引来路人围观。
类似小规模聚集抗议,在港岛、九龙多家屈臣氏门店均有发生。
虽未酿成冲突,但影响恶劣,不少顾客望而却步,店员人心惶惶。
一时间,屈臣氏门店营业额应声下滑。
面对突如其来的品牌危机,陈秉文并未慌乱。
他非常清楚,此刻任何情绪化的反应都只会加剧混乱。
他立刻在伟业大厦顶层会议室召集了核心团队:方文山、顾永贤、李伟明。
以及刚从日本回来,接手屈臣氏整合工作的凌佩仪和暂代屈臣氏总经理的徐志文。
“舆论反扑,意料之中。”
陈秉文开场就定下基调,冷静的说道,“和黄急于脱手,作价不高,外人看来自然是贱卖老品牌。
民众恐慌,是怕我们这群卖糖水的搞砸了他们信赖的老字号。
现在最需要的是情绪疏导,而不是对抗。”
危机公关最考验企业在关键时刻,能否将战略意图转化为精准执行的能力。
他可不会学西贝老板,顾客只是抱怨一句,就自己把自己捅的满身窟窿。
所以,有前世丰富的应对危机的经验,陈秉文直接下达指示:“
第一,8小时内,72家门店必须全部贴出统一《致顾客书》海报。
强调:不闭店、不裁员、不涨价。每张海报我都会亲笔签名,以示郑重。”
说到这里,陈秉文看向李伟明:“李经理,安排公关部雇佣的兼职大学生,到有消费者聚集的门店,做好引导工作!
再印制一些五元“消费券”发给那些聚集的消费者,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
“是,陈生。我立刻安排。”
李文明立刻回应道。
陈秉文点点头,接着安排道:
“第二,由凌佩仪,凌总监作为公司的对外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解答新闻媒体的提问,统一对外口径!
除她之外,任何人不可以擅自对外发表公开言论。
尤其是徐志文,徐经理,你是屈臣氏的经理,这段时间必定首当其冲,一定要注意关于屈臣氏的言论。”
“明白,我会谨言慎行的。”
徐志文作为刚加入陈记管理层的新人,此时深知自己处境微妙,立即表态。
陈秉文微微颔首,继续部署:“第三,立刻制作60秒电视广告。
镜头从1900年到1979年的屈臣氏药房老照片,最后落到灌装线为屈臣氏蒸馏水瓶注入。再加一句旁白:‘百年信赖,今由港人守护。’
从感情上将转变消费者对陈记收购屈臣氏的态度。
另外,徐经理,请你亲自出面,邀请那位一位屈臣氏的老药剂师出镜。
台词就一句:‘我服务了屈臣氏XXX年,我信得过新东家,愿意再出山培训年轻人。’”
原本在开会前,众人还在思考要用什么方式扭转眼下的舆论危机。
结果,短短几分钟,陈秉文就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陈秉文的应对方式,让在场的几位核心管理层大为侧目。
这简直是危机公关的绝佳应对技巧,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按照陈秉文的安排,众人立即分头行动。
李伟明第一时间联系大学学生会,两小时内招募了200名口齿清晰的大学生兼职。
经过培训后,奔赴屈臣氏的72家门店进行消费者劝解和引导工作。
凌佩仪则起草好《致顾客书》,陈秉文亲笔签名后,发往72家门店,要求店长即刻张贴。
与此同时,在港岛另一端的淘化大同公司总部,一场截然不同的会议正在进行。
淘化大同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以刘伟雄为首的高管们,正围着会议桌,对研发中心刚刚研制出的功能饮料样品进行品鉴。
作为港岛本地饮料的三大生产商之一,淘化大同由于同时帮七个外来品牌做代工,自身缺乏强有力的自有品牌,在港岛饮料行业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
拥有一个自有的饮料品牌是淘化大同高层做梦都想达成的愿望。
所以,在陈记功能饮料面世后,淘化大同就注意到了功能饮料这个饮料行业的新生事物。
尤其是陈秉文开展的广告轰炸以后,更是让淘化大同的高层看到了功能饮料的丰厚利润空间,更加坚定要做一款自己的功能饮料的心思。
在他们心目中,陈记毕竟是一家刚踏足饮料行业的新生企业,根本没什么底蕴,只要淘化大同出手,必然能在市场上打败陈记,独占港岛功能饮料市场份额。
于是,就有了眼前发生的这一幕。
“味道还是太甜。”
市场部经理放下试饮杯,皱着眉头,“陈记的'脉动'入口清爽,后味回甘。
我们这个甜得发腻。”
研发总监擦擦汗:“我们已经调整过三次配方了。
糖分降低会影响口感,而且成本”
刘伟雄打断他:“成本不是问题。
关键是能不能打垮陈记。”
说着,他拿起桌上的报表,“过去三个月,陈记的'脉动'抢走了我们绿宝橙汁15%的市场份额。
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即期利润,更严重的是动摇了我们在即饮市场的领导地位。
陈记通过功能饮料这个新品类的成功,正在蚕食我们经营多年的渠道关系和消费者心智。
如果我们不及时反击,恐怕会失去下一代年轻消费者。
而且,再继续下去,我们年底的报表会很难看。”
众人顿时沉默。
淘化大同作为港岛老牌饮料巨头,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劲的挑战。
陈记的崛起速度令人震惊,短时间内就形成规模效应,在港岛的饮料市场占据了江山一角。
“陈记现在收购了屈臣氏。”刘伟雄继续说,“
一旦让他们整合成功,我们将面临双重打击。
一方面,屈臣氏72家门店将成为陈记产品的专属渠道,我们的产品可能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陈记借助屈臣氏的零售网络,可以更快地推广新品,进一步挤压我们的市场空间。
必须趁现在他们忙于整合,内部尚未理顺之际,抓紧时间推出我们自己的功能饮料,夺回市场主动权。”
“但是专利问题.”法务顾问迟疑道,“陈记的配方已经申请专利保护。
我们必须要完全绕开。”
刘伟雄冷笑道:“那就打擦边球。
调整配方,换个名字,包装设计区别开。
就叫“劲能”吧。
重点是要快,趁陈记现在焦头烂额于整合屈臣氏,打他个措手不及。
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功能饮料这个赛道,不是陈记一家说了算。”
就在淘化大同紧锣密鼓筹备新品时,陈秉文的危机公关已经初见成效。
《致顾客书》海报张贴后,各门店店长亲自向顾客解释承诺,配合陈秉文的亲笔签名,让消费者感受到了陈记的诚意,质疑明显减少。
200名“红马甲”大学生兼职在各门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发放5元“消费券”,更主动与消费者沟通,成功将抗议人群转化为消费力。
第二天下午17:30,凌佩仪在屈臣氏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收购及整合进展,回答媒体提问。
当晚黄金时段,60秒广告在TVB和丽的电视同步播出。
镜头从泛黄的屈臣氏老照片,切换到霓虹闪烁的现代门店,最后定格在陈记现代化生产线为屈臣氏产品注入新配方的画面。
“百年信赖,今由港人守护”的旁白瞬间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要知道,屈臣氏虽然有百年历史,归根结底是外国人创建的品牌,现在由港人收购并管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华资企业崛起的一个标志。
更让人动容的是85岁退休药剂师李兆棠的专访。
在《东方日报》头版,老人真诚地说:“我在屈臣氏服务了47年,见证过它的辉煌,也经历过低谷。
陈记让我看到了重振老品牌的希望,我愿意再出山培训年轻人。”
陈秉文的三板斧式的危机处理方式,没等舆论发酵,便在短短数日内便显现出惊人效果。
在措施实施后的第三天,《星岛日报》财经版头条标题悄然变成了“华资接棒百年老店,陈记展现港商智慧”。
《工商日报》更用整版篇幅报道“屈臣氏迎来新生,陈记注入创新活力”。
这两家报社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并非偶然。
李伟明按照陈秉文的指示,以“年度广告合作”的名义,分别向两家报社预付了五万港币的广告费。
这笔钱在1979年的港岛报业堪称巨款,足以让总编们重新审视报道角度。
《星岛日报》在报道中写道:“陈记食品以七千八百万港币收购屈臣氏,开创了华资企业收购英资百年老店的先例。
这不仅体现了华资企业日益强大的实力,更彰显了港岛商界的格局之变。”
文章还特别引用了陈秉文的话:“我们收购屈臣氏,不是要改变它的灵魂,而是要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这份刊载着陈记“华资收购英资第一人”报道的《星岛日报》,此刻正在华润公司总部的会议室里传阅。
包括李国伟在内的几位高层管理人员围坐在会议桌前,认真看着报纸。
“这个陈秉文不简单啊。”一位中年男子放下报纸,“短短几天时间,不仅平息了舆论危机,还顺势把收购屈臣氏包装成华资企业的标杆案例。”
另一位年纪稍长的负责人点头道:“确实。我们之前评估港岛华资企业时,就注意到陈记的快速发展。
但没想到他们能这么快完成对屈臣氏的收购和整合,这执行力相当罕见。”
“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的象征意义。”首位发言的男子继续说,“在港岛回归过渡期,华资企业收购英资老牌企业,这个示范效应非常宝贵。
陈记开了个好头,为我们后续推动更多华资企业参与港岛经济建设提供了优秀范本。”
会议室里响起附和的议论声。
这时,坐在主位的华润总经理张建华缓缓开口:“既然陈记已经做出表率,我们应该给予更多支持。
李国伟,你一直和陈记有接触,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