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174章 王老吉(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74章 王老吉(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凌佩仪的话,让徐世文和一旁的汽水厂厂长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屈臣氏之前的经营策略就是求大求全,试图用海量的SKU覆盖所有可能的细分市场,以此彰显其“百年老店”的产品实力和供应链能力。

    但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模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和精细的成本核算面前,显得臃肿而低效。

    陈秉文的目光扫过两人尴尬的神色,解围道:“过去的策略,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和认知。

    现在我们接手,就要用新的眼光和标准来看问题。这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要解决问题。”

    他明白,在和记黄埔时代,屈臣氏作为集团庞大体系中的一环,或许不需要过分追求每一条产品线的极致盈利,只要能维持品牌存在和市场份额即可。

    但现在,屈臣氏是陈记旗下需要自我造血、并反哺集团发展的核心资产,这种“大杂烩”式的模式必须改变。

    他转向凌佩仪:“凌总监,你刚才提到的数据和问题很关键。这份产品清单和对应的财务分析报告,要尽快细化。

    我需要知道每一个SKU的真实成本和贡献,而不是一团模糊的账。”

    “明白,陈生。财务部和供应链的同事已经在加班加点核算,最迟后天能把详细报告交给您。”

    凌佩仪立刻回应道。

    “徐经理,”陈秉文又看向徐世文,“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团队。

    告诉所有员工,优化产品线是为了让公司更健康地发展,不是为了裁员。

    让大家安心工作,配合接下来的调整。

    有熟练技术和良好态度的员工,陈记一定有他们的位置。”

    徐世文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头:“陈生,您放心!这话我一定带到,也会全力落实好!

    有你这句话,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嗯。”陈秉文点点头,再次将目光投向那繁忙却略显杂乱的生产线,“走,去下一个点看看。”

    视察队伍接着来到了屈臣氏的研发实验室和品控中心。

    这里的技术人员向陈秉文展示了一些经典产品的配方和工艺,其中不乏一些拥有几十年历史、口碑颇佳的老配方。

    陈秉文仔细听着,偶尔会询问一些关于原料来源、成本构成和工艺难点的问题。

    他注意到,虽然一些产品市场表现不佳,但其背后的技术积累和品质把控体系,仍然是屈臣氏宝贵的无形资产。

    “这些技术和标准,不能丢。”

    陈秉文对研发负责人说,“有些老产品可以退出市场,但好的工艺和对品质的坚持,要保留下来,用到新产品上。”

    最后,他们来到了位于中环的一家屈臣氏旗舰店。

    陈秉文在店内慢慢踱步,仔细观察着商品的陈列、价格标签、促销信息以及顾客的购物行为。

    他发现,虽然产品种类繁多,但热销的品类相对集中,很多边缘产品更像是为了填补货架而存在。

    他心里清楚,这种“百货商店”式的陈列,在租金高昂的港岛,效率太低。

    必须做减法,聚焦核心优势品类。

    想到这里,他招手示意陪同的店长过来。

    店长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看起来十分干练的女性。

    见陈秉文招呼,连忙快步走到他身边。

    “店长,怎么称呼?”陈秉文和气地问道。

    “陈生,我叫赵美芬,你叫我阿芬就好。”

    店长略显紧张但流利地回答。

    “阿芬,你在屈臣氏做了多久了?”

    “从店员做到店长,已经快十年了,陈生。”

    “好,老员工了,那你应该对情况最了解了。”

    陈秉文点点头,随手拿起货架上一瓶包装略显陈旧的屈臣氏自有品牌洗发水问道,“像这类产品,平时卖得怎么样?”

    赵美芬看了一眼,实话实说道:“陈生,不瞒您说,这类自有品牌的日用品,销量很一般。

    顾客更认市面上的大牌子。

    我们主要靠时不时做促销,或者和畅销品捆绑销售来清库存。”

    陈秉文放下洗发水,又指向一片摆放着各种口味屈臣氏汽水的货架:“这些汽水呢?

    除了苏打水和汤力水,其他口味动销快吗?”

    “差别很大。”赵美芬指着货架解释,“苏打水、汤力水卖得最好,主要是附近酒吧和餐厅来补货。

    像这个樱桃味可乐和菠萝沙士,”她指着角落里的几个口味,“一个月也卖不出几箱,经常要靠贴特价标签才能吸引人看一眼。

    占着地方,盘点也麻烦。”

    陈秉文若有所思点点头,继续问:“像这种动销慢的商品,大概占店里总SKU的多少?”

    赵美芬估算了一下,谨慎地回答:“具体数字要查账册,但感觉起码占三成以上。

    种类很多,但加起来销售额可能都占不到总体的百分之五。”

    “店员平时对管理这些商品有什么意见?”陈秉文问到了员工层面。

    赵美芬笑了笑,偷偷瞄了徐世文一眼,然后才开口说道,“大家私下会抱怨,上货、盘点费时费力,还占着好位置。

    有些产品临期了还要频繁检查处理,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我们都觉得,如果能精简一些,效率会高很多,也能把好位置留给更畅销的商品。”

    陈秉文听完,沉默了片刻。

    赵美芬提供的这些一线情况,比他看报表更直观地反映了问题。

    他看向赵美芬,肯定地说:“阿芬,你说的情况很重要。

    我们正在研究优化产品线,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你们在一线,最有发言权,以后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你们徐经理或者凌总监反映。”

    “好的,陈生!我一定把大家的想法都传达上去。”赵美芬连忙点头。

    陈秉文最后环视了一圈货架,对身边的凌佩仪和徐世文说:“听到了吧?问题比数据更具体。

    优化不是拍脑袋,要听听这些每天面对货架和顾客的员工怎么说。

    阿芬,谢谢你的介绍。”

    “应该的,陈生。”

    赵美芬连忙摆手道。

    从门店出来的时候,陈秉文注意到这间屈臣氏药妆店旁边居然是一家王老吉凉茶铺。

    红底金字的招牌古色古香,与屈臣氏的现代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他心中一动,对凌佩仪和徐世文说了句“稍等”,便抬脚走了进去。

    凉茶铺不大,弥漫着浓郁的中草药香气。

    柜台后站着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少妇,衣着素净,动作利落地擦拭着台面。

    她看到陈秉文进来,停下手中的活,点头致意。

    “老板,一碗凉茶。”陈秉文说道。

    “好,稍等。”女子声音清脆,动作利落地将凉茶倒入一个白色瓷碗,递给陈秉文,“先生,慢慢饮,有点苦。”

    陈秉文接过,尝了一口,苦涩中带着回甘,确实是地道的风味。

    他环顾四周,店铺虽旧但整洁,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家族画像和“王老吉”的历史简介。

    “老板娘贵姓?这凉茶味道很正。”陈秉文搭话道。

    “免贵姓王,王建仪。”女子微微一笑,言语间充满的自豪,“家里世代做这个,是老方子。”

    陈秉文心中一动,王建仪这个名字,与他前世记忆中的某位王氏后人对得上号。

    他顺势问道:“王老板是王泽邦老先生的后人?”

    王建仪坦然点头:“是的。王泽邦是我太叔公。先生对我们家的事有了解?”

    “王老吉是百年老字号,略有耳闻。”陈秉文含糊带过,转而问道,“看王老板年纪不大,接手这铺子多久了?

    生意还好做吗?”

    王建仪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些许无奈:“我母亲前年过世后,我才接手的。

    老字号说起来好听,但现在铺租贵,年轻人又嫌苦,多是做些老街坊生意,勉强维持吧。”

    陈秉文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他付了钱,留下句“凉茶很正宗,会常来”,便告辞出来。

    回到凌佩仪和徐世文身边,陈秉文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徐经理,对我们隔壁这家王老吉凉茶铺,了解多少?

    那位女老板”

    徐世文想了想,答道:“这家店在这里很多年了,老店主前几年好像过世了,现在是他女儿在打理。

    听说确实是王老吉的正经传人,街坊都认她的凉茶。

    陈生,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陈秉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吩咐道:“徐经理,回头你安排人,详细了解一下‘王老吉’这个品牌的情况,包括它的历史传承、目前商标的注册情况、以及在港岛有没有其他的经营者。

    另外,重点了解一下这位王建仪女士的情况。”

    徐世文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立刻记下:“好的,陈生。”

    离开的时候,陈秉文的目光再次掠过王老吉的招牌。

    屈臣氏代表的是西式的、标准化的健康产品,而王老吉代表的是中式的、基于传统药食同源的养生概念。

    两者看似泾渭分明,但若能有机结合,或许能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提前布局,或许能避免未来那场激烈的商标争夺战,甚至将这一经典品牌纳入麾下,与屈臣氏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