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太监无双 > 第一卷 第52章 苏无忌回宫!

第一卷 第52章 苏无忌回宫!

    还不等太后娘娘回答,一个苍老却沉稳的声音骤然响起:

    “陛下年方十四,尚在冲龄!学业未竟,德行待修,此时便急于大婚立后,是否太过操切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内阁首辅张巡手持玉笏,昂然出列。他须发皆白,但腰背挺直,目光如炬,扫过那些跪倒在地的同僚,最终看向珠帘和龙椅,沉声道:

    “老臣以为,陛下当以学业、政事为重。按祖制,十六七岁大婚者亦不在少数。何必急于这一两年?待陛下心智更为成熟,学识更为广博,再议立后之事,方为稳妥之道!届时,方能真正甄选出德才兼备、可母仪天下的皇后!”

    张巡的挺身而出,如同在帝党汹涌的潮水中投下了一块坚硬的礁石。一些原本就对此事心存疑虑,迫于压力才附议的官员,此刻也稍稍抬起了头,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零星有几个张巡的门生故旧,或是忠于太后的大臣,也趁机出言附和:

    “张阁老所言极是!陛下年幼,立后之事确可稍缓!”

    “仓促立后,若所选非人,恐非社稷之福!”

    但很快,帝党的人员便立马反唇相讥道:“哼,张阁老此言差矣!立后乃是固国之本,岂能因年幼而延误?”

    “正是!陛下天资聪颖,早已非稚龄童子,早日立后,方能早日熟悉宫闱之事,学习为君之道!”

    朝堂之上,顿时吵成了一团。支持立后与反对立后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互相辩驳,场面一时有些混乱。然而,支持立后者在人数上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张巡等人的声音虽有理有据,但在那庞大的声浪面前,依旧显得势单力薄。

    珠帘之后,上官嫣儿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她心中既感念张巡的忠心,更对眼前这近乎一边倒的局面感到心惊。她知道,仅仅依靠张巡几人,已无法阻挡这股由帝党精心策划的洪流。

    她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龙椅之上,那个她亲手抚养长大的少年天子身上。她透过珠帘问道:“皇帝,立后之事,关乎你的终身,也关乎国本。百官虽有议论,但最终还需你自己拿个主意。你……是何想法?”

    以往,每当遇到此类重大决策,小皇帝赵如构总会乖巧地说出“一切但凭母后做主”之类的话。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程式,体现了皇帝与太后之间的母慈子孝。

    然而,这一次,赵如构在龙椅上微微直起身子,他稚嫩的脸上努力做出沉稳的表情,目光闪烁了一下,避开了珠帘后的视线,声音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母后,诸位爱卿。”

    “朕虽年幼,却也知身为天子,肩负江山社稷之重。早日立后,绵延皇家子嗣,使国本稳固,乃是朕的责任。再者……朕见母后日夜操劳,为国事殚精竭虑,心中实是不忍。若朕能早日大婚,或可分担母后些许忧劳,让母后能稍事休憩。”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情真意切,仿佛一个孝顺儿子在体恤母亲。

    但听在上官嫣儿耳中,却如同数九寒天被泼了一盆冰水,瞬间凉透了心!

    她看着这个自己从小带在身边,悉心教导,虽非亲生却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养子,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一直以来压根不是什么安亲王等朝臣胁迫皇帝让其亲政。

    而是皇帝自己,早已生出了亲政夺权之心!

    一切,都是皇帝自己在幕后推动!

    这一刻,皇帝更是连装都不装了,直接向所有朝臣摆明了他的心意!

    一瞬间,上官嫣儿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心灰意冷。她一直以为皇帝年幼,需要她的庇护和引导,她一直以为皇帝和她是心连心的!

    她之所以握着权力不放,压根不是因为贪恋权位!只是不想让安亲王等人趁机掌权罢了!

    等到皇帝十六岁成人后,自己自然会把权力交给他!

    可谁想到,皇帝连两年都等不了了!甚至不惜以这种方式来“逼宫”!

    原来,自己才是皇帝最大的阻碍!

    尽管苏无忌提醒过太后,皇帝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太后娘娘一直不肯相信,直到此刻!

    十几年的养育之情,终究是错付了!

    上官嫣儿沉默了片刻。金銮殿内的争吵声也渐渐平息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太后的决断。

    终于,过了好一会后,珠帘后传出了太后疲惫的声音:

    “既然皇帝自己也如此认为,百官又众意难违……那便依尔等所奏吧。”

    “传旨:命礼部、内务府即刻着手,为皇帝遴选皇后。着京官三品以上、外官督抚家中,有年十三至十六、德容兼备之淑女,皆可造册呈报,待哀家与皇帝亲自遴选。”

    “臣等领旨!太后娘娘圣明!陛下圣明!”以安亲王和李明辅为首的帝党官员顿时喜形于色,纷纷叩首领旨,声音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扳回一城的关键胜利!

    朝会最终在帝党的胜利下结束。帝党成员欢欣鼓舞,仿佛已经看到了亲政的曙光。

    退朝后,安亲王身边几个心腹仍沉浸在兴奋中,他们偷偷聚集到养心殿继续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有人低声道:“王爷,今日之势,可谓排山倒海!太后也不得不退让!何不趁此良机,联络众臣,一鼓作气,奏请太后还政……”

    “糊涂!”安亲王尚未说话,小皇帝赵如构却冷冷地打断了他。他此刻的眼神,竟有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深沉。

    “立后,是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百官附议,虽有威逼利诱,但也占着礼法大义。可逼宫母后还政……那是忤逆!名不正则言不顺!今日那些因为银子或者把柄才附议的官员,有几个敢在‘逼太后退位’这种奏章上署名?只怕立刻就会有人反水,届时打草惊蛇,反而坏事!”

    安亲王闻言,赞赏地看了儿子一眼:“陛下圣明!此事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立后已成,便是我等一大胜仗。接下来,便是要在皇后人选上再做文章,务必选一位能与我等同心的皇后。待陛下大婚之后,再议亲政,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赵如构点了点头,目光望向慈宁宫的方向,闪过一丝复杂,但很快被坚定所取代。

    与此同时,慈宁宫内。

    上官嫣儿无力的靠在床上,看着望着庭院中萧瑟的秋景,神情落寞,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伤心与疲惫。

    之前曹德贵再厉害,她都没伤心过。

    但眼下,养育十几年小皇帝的反击,让她彻底感到心累!

    “娘娘。”容姑姑悄声入内,低声禀报道:“慎刑司提司、西厂提督苏无忌,在外求见。他说已从大兴县返回,完成西厂招人任务,特来复命。”

    上官嫣儿涣散的目光微微凝聚,闪过一丝暖意。

    这一刻,听到苏无忌的归来,她竟有种找到些许依靠的感觉。

    “宣他进来吧。”她轻轻说道,声音中带着些许思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