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58章 不可能!这不可能!

第58章 不可能!这不可能!

    “复杂流场预测建模是空气动力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多重物理因素的影响下,找一种最优的平衡设计……”

    “大家看这里,每一种都是空阻和气压动力常见的影响因素……”

    “利用精细化分析计算机神经网络结构的深入分析,能够对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阈值的计算,我们设计出了对应的评分体系……”

    讲台上,马建泽认真做起了报告。

    他做的报告是针对‘多重物理因素影响下的最优平衡性设计’的建模方法。

    虽说是‘多重物理因素’,似乎涵盖的范围非常大,实际上,还是限制在空气动力学遇到的应用问题范围之内。

    这才正常。

    ‘多重物理因素’影响的优化建模,都可以说是一个复杂学科了。

    这个领域内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不存在统一框架可以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解析。

    马建泽讲解的方法,举的实例是‘复杂流场预测’问题。

    复杂流场预测建模,是个应用场景广泛的数学物理问题。

    马建泽是空气动力学专家,他的研究围绕航空领域展开,报告中所列举的物理影响因素,针对的也都是‘航空发动机优化’问题。

    航空发动机优化是通过分析叶片几何特征和气动压力的关系,去优化压气机叶片的设计,从而实现流场特性的实时预测,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干扰因素。

    若是能有一套最优化的数学模型,就会降低叶片设计制造中的实验修正难度,并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马建泽先是以模块化视图做数学模型搭建方法的讲解,随后就说起一个个步骤的细节化内容。

    他的方法是把各种干扰因素列出来,然后一一进行阈值分析。

    下一步是对每一个因素的影响阈值进行评分,评分体系也是整个研究的核心。

    马建泽重点讲的也是评分体系。

    有了评分体系之后,各个影响因素圈定的阈值就可以做直接性的数值对比,一步步的就能得出‘最优方案’。

    会场内,很多学者都在认真的听。

    张明浩拿着笔,正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他已经处在半听不听的状态。

    在马建泽以模组介绍研究方法的时候,他就已经发现了问题,以影响因素的阈值分析来建立评分体系,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针对多重物理影响因素下搭建数学框架的问题,他的研究方法是利用《正确感知》分析每一个部分的‘阈值区域’。

    下一步是叠加在一起,并以《正确感知》找出最优框架。

    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感知》,而不是研究方法,常规方法也可以找出最优框架,但其难度可不是一个依靠数学计算机分析的评分体系就能解决的。

    方法错了,最终结论肯定是错的。

    张明浩正对照幕壁上列出的影响因素阈值,找‘最优框架’的一个反例。

    孟国庆注意到他在动笔写东西,顿时疑惑问道,“你在写什么?”

    “找个反例。”

    “反例?你的意思是说他研究出的最优框架是错的?”

    “当然是错的。”

    “他还没讲完啊?你怎么发现的?”孟国庆很是不解。

    他拧着眉头,继续说道,“而且,找反例也不容易吧?如果很容易找到,他们早就发现问题了。”

    “我就试试。”

    张明浩不在意的笑了笑。

    马建泽的报告很长,中途有些内容都直接跳过,也花费了一个小时才讲完。

    报告讲完就到了提问的环节,会场依旧是一片安静。

    没有掌声,也没有提问。

    前排的评审们都有些挠头,主要是报告内容太复杂。

    复杂流体预测建模,本来就很复杂,‘最优评分体系’牵扯计算机辅助计算,谁也没办法判断其准确性。

    “那个评分体系很有意思!”

    前排的评审专家小声说道,“整体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否是‘最优’,只有通过无数次实验才能验证。”

    “已经很厉害了,这样一个体系构造出的模型,可以用实验试一下……”

    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最优’,评审专家们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有评审当即要站起来表示肯定。

    马建泽也露出了笑容。

    下一刻,他就收住了笑,因为后排有个年轻人站了起来。

    正是张明浩。

    报告厅的学者们都看了过去,“我知道他,张明浩,江州大学的博士生,而且还是物理系的。”

    “上过几次新闻,他上午还找出了张华团队光子芯片设计的问题。”

    “看起来像是个大学生!”

    有人猜测道,“他不会也找出什么问题了吧?”

    马建泽和张明浩对视一眼,他拧了下眉头问道,“张明浩,你有什么问题?”

    张明浩大声说道,“马教授,你的研究非常具有创新性。”

    “统一建立影响因素阈值分析的评分体系,是个开创性的新方法,其中复杂的分析甚至让我感觉听不懂……”

    马建泽顿时翘起了嘴角。

    他来不及高兴就听到了下一句话,“……但最终结果是错的!”

    “你说什么!”

    马建泽当即大声质问。

    张明浩认真道,“我的意思是说,你最终搭建的数学模型,并不是最优的。”

    他说完顺着过道走到了讲台前,把手里的本子递给马建泽,并解释道,“上面是一组涵盖在所有影响因素阈值范围内的数值,你可以代入进行计算。”

    “每一个数值都在分析范围内,但整体却在‘最优框架’之外。”

    “另外,这一组数值高于‘最优框架’的所有数值组合。”

    直白来说,就是出现了一组在‘最优框架’外,却比‘最优框架’更‘优’的数值组合。

    马建泽根本就不相信,他们研究出‘最优框架’后,做了很多次的数值验证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对方只是听个报告,就找出一组‘更优’的数值组合?

    不可能!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屑,觉得张明浩就是故意找麻烦,但还是接过本子扫了一眼上面的数值组合。

    只看一眼,表情就凝住了。

    因为做过很多次的数值验证,他能迅速判断出本子上的数值组合确实比‘最优框架’还要‘优’。

    “但肯定不在影响因素的阈值范围内!”

    马建泽想着,立刻不在意的说道,“张明浩,你这一组数值确实更优,但应该不在范围内。”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当场验证一下吧。”

    他说着还以笑脸面对台下的学者们,展露出了对研究的自信,“有人质疑我的研究,我们就验证一下。”

    会场里响起了嘈杂声。

    众多学者们也很好奇结果,但多数还是更看好马建泽,因为他的研究非常复杂,想听明白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听明白都不容易,短时间怎么可能找到‘最优’的反例?

    验证开始了。

    工作人员搬来一个新的白板,马建泽对照着数值一一进行代入计算,验证各个数值是否在对应影响因素的阈值范围。

    只要找出一个数值不在范围,数值组就是错误的。

    马建泽的计算速度很快,只花了五分钟左右就完成了一半数值的验证。

    当连续计算都没有找出‘阈值外’的数值,他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额头上已经出现了汗水,计算速度也变慢很多。

    在完成了倒数第二个数值的计算后,他又去回头审视起第一个数值的验算过程。

    他明显慌了,“不可能,这不可能!”

    “怎么会都在阈值范围内?每一个数值都在?不可能啊……”

    会场内的学者也看出问题了。

    每一个数值都在阈值范围内,也就代表数值组是成立的,而数值组比‘最优框架’还要‘优’,说明推导出的框架并不是‘最优’的。

    进一步说明,马建泽的研究是错的!

    当更多人意识到问题,会场顿时陷入了嘈杂,“验证还真没问题?”

    “所以,研究是错的?那个复杂的评价体系也是错的?”

    “怎么不算最后一个了?”

    马建泽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似乎是不打算做最后一个数值验证。

    有学者等的不耐烦,就干脆自己动笔开始来验算,带入数值的计算很容易,有人很快计算出了结果。

    “最后一个数值也没问题!”

    “我也算了,数值确实对应阈值范围内,说明这一组数据是正确的。”

    “马建泽的研究是错的?”

    “肯定错了!出现一组更优的,他的‘最优框架’就没意义了!”

    “呼啦~~”

    会场顿时一片哗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