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院试日期渐近,

    沭阳县的文学氛围也愈发浓稠起来。

    这日,城东“雅集轩”茶馆办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会,

    发起者是本县几位颇有文名的老秀才,

    意在让备考的童生们互相切磋,

    交流心得。

    茶馆临河而建,二楼雅间打通,

    布置得清雅别致,

    墙上挂着几幅水墨丹青,

    窗外垂柳依依,河风送爽,

    倒是个以文会友的好去处。

    收到帖子的,

    多是本次府试成绩靠前或有家学渊源的童生,

    约莫二十来人。

    苏惟瑾本不欲参与,

    但七叔公和赵教谕都暗示他需适当露面,

    既可探听风声,亦可扬名固誉,

    他便也来了。

    他一袭半旧青衫,

    坐在靠窗的不起眼位置,

    神色平静,与周遭或兴奋、或紧张、

    或故作矜持的学子们格格不入。

    孙志远自然也来了。

    他今日特意穿了件崭新的宝蓝色直裰,

    头戴方巾,手持一柄泥金折扇,

    顾盼之间,颇有几分风流自赏的意味。

    自府试被苏惟瑾压过一头,

    他憋屈了许久,

    今日打定主意要在这文会上找回场子。

    他身边照例围着几个以他马首是瞻的跟班,

    不时发出刻意压低的奉承笑声。

    文会伊始,照例是品茗闲谈,

    继而以“临河咏柳”为题,

    各作诗一首暖场。

    这是常规流程,众人皆提笔蘸墨,沉吟起来。

    不多时,便有诗作陆续呈上。

    有写“碧玉妆成绿丝绦”的稳妥之作,

    也有“烟波江上惹离愁”的伤春悲秋。

    孙志远沉吟片刻,

    挥笔写就一首:

    “万缕千丝拂画桡,

    春风剪出小蛮腰。

    灞桥烟雨年年似,

    一曲离歌送客遥。”

    诗成,周围顿时响起几声叫好。

    “孙兄此诗,化用古意而出新,妙哉!”

    “尤其‘小蛮腰’之喻,生动俏皮,真乃点睛之笔!”

    孙志远面露得色,折扇轻摇,

    目光却瞥向窗边的苏惟瑾,带着几分挑衅。

    苏惟瑾神色不变,略一思索,

    提笔落墨,纸上现出诗句:

    “不斗秾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风迥异,不咏其形,

    而赞其神,将杨花置于百花对立面,

    赞其不惧风吹、

    独爱自由的洒脱本性。

    格局立意,瞬间高下立判。

    场内霎时一静。

    几位老秀才捻须颔首,

    眼中露出惊异赞赏之色。

    方才夸赞孙志远的那几人,

    顿时有些尴尬,

    夸赞之词卡在喉咙里,

    不上不下。

    高下立判,无需多言。

    孙志远脸上的得意瞬间凝固,

    捏着扇子的手指微微发白。

    暖场过后,进入自由切磋环节。

    孙志远见作诗未能压过苏惟瑾,

    心中更是不忿,眼珠一转,

    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

    朝着四周拱了拱手,朗声道:

    “诸位同道,今日文会,

    旨在切磋学问,砥砺前行。

    小弟近日读《礼记·月令》,

    偶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

    恰逢其会,想请教一下诸位高才,

    尤其是…府试案首苏惟瑾苏兄。”

    他刻意加重“府试案首”四字,

    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到了苏惟瑾身上。

    众人精神一振,心知好戏来了。

    孙志远这是不服气,要出难题找茬了。

    苏惟瑾抬起眼,平静地看向他:

    “孙兄请讲。”

    孙志远心中冷笑,

    面上却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月令》有云:

    ‘仲春之月,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注疏皆言,此乃天地阳气生发,惊醒蛰虫。

    然小弟愚钝,想请问苏兄,

    这‘雷乃发声’与‘蛰虫咸动’,

    孰为因,孰为果?

    是雷声惊醒了蛰虫,

    还是蛰虫将动引来了雷声?

    其间道理,还望苏兄不吝赐教。”

    这个问题颇为刁钻,

    涉及经义中少有人深究的因果关系,

    甚至带点玄学色彩。

    众人皆屏息凝神,看向苏惟瑾,

    看他如何应对。

    几个老秀才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孙志远暗自得意,

    这问题是他从家中一本孤本杂记上看来的,

    冷僻异常,寻常学子根本不会想到,

    更别提回答了。

    他料定苏惟瑾要么答不上来,

    要么只能含糊其辞,无论哪种,

    都能大大折其颜面。

    然而,苏惟瑾闻言,

    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微微扬起一丝弧度。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相关经文、历代注疏、

    乃至后世自然科学研究和考据成果汹涌而至,

    迅速整合成最佳应答方案。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先对几位老秀才和在场众人行了一礼,

    才从容开口:

    “孙兄此问,确实有趣。

    历代注疏,于此点多语焉不详,

    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归之于‘天地之气感召’。”

    他先肯定了问题的难度,

    随即话锋一转:

    “然,依小弟浅见,

    纠结于孰因孰果,或落入窠臼。

    《月令》此文,本为述天文、纪时令、明人事,

    并非探讨自然机理之专论。

    其文‘雷乃发声,蛰虫咸动’,

    乃是并列陈述仲春二候之现象,

    而非断言其因果关系。”

    众人听得微微点头,觉得有理。

    孙志远却皱眉:

    “依苏兄之意,二者并无关联?

    那为何偏偏将此二事并列?”

    “非是无关联,而是其关联并非简单的孰先孰后。”

    苏惟瑾淡然一笑,

    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观点。

    “实则,据某些散佚古籍及后世…

    呃,一些博学之士考证,

    ‘雷乃发声’此句,或有讹误之嫌。”

    “什么?讹误?”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质疑经文章句?

    这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孙志远像是抓住了天大的把柄,

    立刻提高声音:

    “苏兄此言差矣!

    《月令》乃圣贤经典,岂容随意质疑?

    莫非苏兄自以为能超越先贤注疏?”

    苏惟瑾却不急不躁,缓缓道:

    “孙兄稍安勿躁。

    小弟并非凭空臆测。

    考《夏小正》、《淮南子·时则训》等更古之文献,

    于仲春物候,多只记‘蛰虫咸动’,

    而未强系于‘雷乃发声’。

    且各地物候不同,某些地域春来早,

    蛰虫动时未必闻雷。

    反之,秋冬时节,偶闻雷声,

    又何曾见蛰虫出动?”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陷入思考的神色,继续道:

    “故而,有学者推测,

    《月令》‘雷乃发声’四字,

    或为后人所加,

    意在强化春回大地之声势,

    亦或…是版本传抄过程中,

    将注释误入了正文。

    其本意,或许仅是描述‘仲春之月,

    阳气盛,蛰虫动’这一整体现象而已。

    如此,则‘孰因孰果’之惑,便可迎刃而解矣。”

    这一番论述,引经据典,逻辑清晰,

    既尊重了经典,

    又提出了新颖且能自圆其说的考据观点,

    巧妙地化解了那个刁钻的问题,

    反而显得提问者有些钻牛角尖。

    场内一片寂静,

    众人都在消化这闻所未闻却又合情合理的解释。

    几位老秀才交头接耳,频频颔首:

    “妙啊!此解另辟蹊径,

    却言之成理!”

    “是啊,跳出因果之辩,

    从文献流变角度入手,

    高,实在是高!”

    “苏小友之博学深思,老夫佩服!”

    孙志远站在原地,

    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他本想刁难对方,

    却反而给了对方一个展示渊博学识和超凡见解的舞台!

    自己再次成了衬托红花的绿叶,

    背景板!

    他握着折扇的手指关节捏得发白,

    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苏惟瑾却并未乘胜追击,

    只是对着孙志远微微拱手,

    语气平和:

    “此乃小弟一家之言,管窥之见,

    未必正确,权当与孙兄及诸位探讨,

    若有谬误,还望海涵。”

    这番谦逊的姿态,更是赢得众人好感。

    “苏兄过谦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赞誉之声纷纷涌向苏惟瑾。

    孙志远僵在原地,

    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讪讪地坐了回去,再也无心恋战。

    他原本精心准备的几个后续难题,

    在苏惟瑾那番降维打击般的回答面前,

    显得索然无味,甚至可笑。

    文会接下来的时间,

    几乎成了苏惟瑾个人的学术沙龙。

    不时有人向他请教经义、诗赋,

    他皆能应对自如,言简意赅,

    切中要害,令人叹服。

    夕阳西下,文会散去。

    众人离去时,大多围着苏惟瑾拱手道别,

    言语间充满了敬佩。

    孙志远则带着几个跟班,

    灰头土脸地最早溜走,连招呼都没打。

    苏惟瑾走在最后,

    看着孙志远仓惶离去的背影,神色淡然。

    跳梁小丑,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院试在即,这些不过是开胃小菜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