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 第61章:釜底抽薪与格物之光

第61章:釜底抽薪与格物之光

    《请定边郡兵马钱粮审计新规疏》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咸阳朝堂激起了远比李默预想更为剧烈的波澜。

    奏疏的核心内容清晰而犀利:

    一、确立“预决算”制度。边郡每年需提前申报下一岁兵马粮饷、军械补充、工程营造的详细预算,经太尉府、少府核准后执行,岁末需呈报决算,超支需说明缘由。

    二、推行“交叉审计”。由朝廷派遣御史、郎官,并抽调不同郡县的计吏,组成审计团队,不定时、不预先通知地对边郡钱粮、仓储、军籍进行核查。

    三、明确“主官连带之责”。一旦审计出重大问题,不仅直接责任人严惩不贷,郡守、都尉等主官亦需承担失察之责,视情节轻重予以罚俸、降职乃至夺爵。

    这已不仅仅是为了自保的反击,而是直指帝国边政管理积弊的制度性改革。奏疏一经公布,朝野震动。

    支持者如治粟内史等掌管财政的官员,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若能严格执行,将极大减少贪墨和浪费,缓解国库压力。一些清廉的御史也认为,此乃澄清吏治的良方。

    但反对的声音更为汹涌澎湃。那些在边郡经营多年、早已将驻地视为自家庄园的郡守、都尉们,通过其在朝中的代言人,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边关之事,瞬息万变!岂能拘泥于区区预算?若胡虏来犯,难道还要等咸阳核准才能调兵买马吗?”一位出身北疆军旅的将领在朝会上几乎是指着李默的鼻子怒吼。

    “交叉审计?此乃取乱之道!边郡情势复杂,非久驻者不能明察。派些不谙边事的文官前去,指手画脚,干扰防务,岂非自毁长城?”另一位与李斯关系密切的官员义正辞严。

    “主官连带?荒谬!如此一来,谁还敢在边郡任事?人人自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边备必然松弛!”攻讦之声不绝于耳。

    矛头直指李默,说他“以猜忌之心度忠良之腹”,“欲以刀笔吏钳制边关猛士”,甚至有人暗讽他“因自身出身匠户,故视天下文武皆为蠹吏”。

    面对汹涌的反对浪潮,李默站在朝堂之上,身形挺拔如松。他没有与众人争吵,只是等喧嚣稍平,才向御座上的始皇躬身一礼,声音清晰地陈述:

    “陛下,审计新规,非为猜忌,实为保全。边关将士浴血奋战,若因后方粮饷不济、军械劣质而败,岂不冤枉?新规旨在堵塞漏洞,使将士血汗,尽用于杀敌报国,使忠良之臣,不致为宵小所累,清白之身,可昭日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反对最激烈的面孔,语气转冷:“至于干扰防务、自毁长城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审计核查的是钱粮账目、军械库存,问的是物资去向、人员实数,与临阵指挥、战机决断何干?除非……有人心中有鬼,怕这阳光,照见了些不该有的东西!”

    最后一句,如同匕首,直刺要害。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不少人心虚地移开了目光。

    龙椅上,嬴政深邃的目光掠过下方众臣,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带丝毫感情:“边郡糜烂,非一日之寒。李默所奏,虽有争议,然其心可鉴。着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府,会同李默,详议审计新规细则,择一二边郡试行。若果有成效,再行推广。”

    没有立刻全面推行,但也没有否决。给了李默参与制定规则的机会,并允许试点。这已是始皇在权衡各方势力后,能给出的最大支持。

    李默知道,这第一回合,他算是勉强站稳了脚跟。接下来的细则制定,才是真正的较量。

    就在朝堂为审计新规争论不休之时,格物总院再次传来了好消息。

    这一次,并非庞大的机械,而是源自最基础的“化学”科目。

    李默很早就在格物总院设立了“化学”一科,最初只是指导工匠们如何更高效地提纯硝石、硫磺,以及摸索一些简单的酸碱反应。他兑换的【基础化学实验方法与常见化合物制备】知识,被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交给博士和匠人们去摸索。

    负责“化学”科目的,是一位名叫徐福的方士。没错,就是历史上那个后来带着童男童女东渡的徐福。此时的徐福,尚未有后来那般大的名声,只是众多渴望得到朝廷认可的方士之一。他被李默“格物致知”的理念和总院提供的实验条件所吸引,投身其中。

    李默对他的要求很简单:忘记那些虚无缥缈的炼丹长生,专注于观察物质变化,记录现象,总结规律。

    徐福倒也有几分痴性,带着几个助手,整日泡在充斥着各种奇怪气味的化学工坊里,摆弄着瓶瓶罐罐。他们按照李默指引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常见的矿物和植物。

    一次偶然的事故,让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尝试用海藻灰(富含碳酸钾)溶液与生石灰(氧化钙)反应时,由于操作不当,混合物溅到了旁边一块用来记录数据的、染了色的麻布上。助手慌忙擦拭,却发现被溅到的地方,颜色竟然变得异常鲜亮、牢固,用水也难以洗去!

    徐福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现象,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一种利用海藻灰和生石灰反应生成的碱性溶液(氢氧化钾),对某些植物染料,尤其是靛蓝,有着极佳的固色效果。染出的蓝色,色泽纯正,不易褪色,远胜当时通用的媒染方法。

    他将一小块用新法染出的、湛蓝如秋日天空的布帛,激动地呈送到李默面前。

    “总院令!此色……此色坚牢无比!属下称之为‘安西蓝’!”徐福声音都在颤抖。对于一个曾经的方士而言,这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造化之功”,远比炼出一炉似是而非的“金丹”更让他激动。

    李默抚摸着那块蓝布,手感细腻,颜色均匀深邃。他心中亦是震动。这看似微小的“固色剂”发现,其意义或许不亚于风力提水机!它直接关系到纺织这个帝国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若能推广,将极大提升布匹的质量和价值。

    “好!好一个‘安西蓝’!”李默赞道,“徐博士,立刻将此法详细记录,量化配比,优化流程。格物总院,当为此法申请‘工格专利’!”

    “工格专利?”徐福一愣。

    “正是。”李默解释道,“凡于格物总院研制成功之新技术、新工艺,经审定确有价值,可由总院上报朝廷,授予其一定年限之专营之权,或向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所得收益,部分归发明者,部分充盈总院,以资后续研究。如此,方可激励更多人投身格物创新!”

    这是李默早就想推行的制度,只是时机未到。如今借着“安西蓝”的东风,正好提出。

    徐福闻言,激动得几乎要晕厥。这意味着,他不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方士,而是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发现,获得名望和实利!“属下……属下叩谢总院令!”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李默扶起他,勉励了几句。他知道,一个“安西蓝”,一个“工格专利”,足以在格物总院内部点燃更旺的火焰。

    果然,消息传出,总院上下为之沸腾。无论是钻研机械的,还是研究农学的,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和奔头。格物之光,不再仅仅是李默一个人擎着的火炬,开始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

    李默将“安西蓝”的样品和“工格专利”的构想,连同风力提水机的试点进展,一并写成了简报,呈送始皇。

    这一次,始皇的批复更快,也更明确:“‘安西蓝’甚佳,着少府监仿制,择优推行。‘工格专利’之议,准格物总院先行试行。李默用心办事,朕甚慰之。”

    来自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再次肯定,如同给李默和格物总院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就在李默稍稍松了口气的时候,那名心腹校尉再次带来密报:流言并未因审计新规的争论而平息,反而出现了新的版本,隐隐将矛头指向了格物总院庞大的经费使用,以及李默“借格物之名,笼络人心,其志非小”。

    李默放下密报,走到窗边,看着咸阳城外隐约的山峦轮廓。对手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快,还要狠。他们意识到在技术和制度上难以正面击败他,便开始攻击他最根本的立足点——忠诚。

    他轻轻叩击着窗棂,眼神渐冷。看来,仅仅是防守和展现价值还不够。是时候,让西极探索使团带回的消息,以及那件他让格物总院秘密筹备已久的“礼物”,提前亮相了。

    咸阳的这场博弈,是时候加入一些新的变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