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关于道家的理论体系借鉴转述了萧瑟大大的论著!
************
嵇子玉渐渐地感到自己的思维已经不能够进行转动,意识也慢慢地离开,眼前出现一片黑暗,但是他那坚强不甘屈服的性格又挣扎在与严寒相斗的世界里,犹如一叶孤舟漂泊在狂风怒吼,波浪翻滚的茫茫大海。
嵇子玉努力着,坚持着,只希望自己能够再多熬得片刻也好,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嵇子玉不知道过了多久,抑或是有一个世纪般漫长艰难,嵇子玉始终保持着灵台上那唯一仅存的一丝清明不灭,只是他亦不知道自己这丝混沌中的清明算不算是自己的意识。
良久之后,嵇子玉感到自己的思维在与寒气争斗的过程中壮大了起来,嵇子玉不敢妄动,将这丝稍微大点儿的意识凝聚集中,像一支尖利的绣花针一般,朝着浸入手指的寒气反攻过去,措不及防之下,寒气被破开了一道小孔,嵇子玉的手指尖也随着轻微地抽动了一下,旋即又被冻住。
嵇子玉毫不气馁,顽强地将凝聚了的意识向前冲去。
随着争斗时间的延长,嵇子玉的意志也越来越坚韧,终于,他的左手食指能够弯曲了,嵇子玉心中大喜过望,加紧用力。
时间之事本就奇妙,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嵇子玉不断地使力,那寒气既然被破开了一个口子,那嵇子玉的意识也便沿着此处逐渐蚕食着侵入体内的寒冰真气。
嵇子玉凭借着无上的意志总算是将这全身的坚冰化去了一半,自腰间以上已经可以微微地活动开来,这就已经是足够了,那一开始卡在喉咙间的灵芝朱果瞬时溶化开来,化为一团炙热的火焰沿着食道滚入腹中,几乎是在一刹那之间,体内的烈焰便沿着往日的行功路线窜入奇经八脉,飞速运转起来。
“喀嚓!喀嚓!”嵇子玉身上的坚冰崩裂开来,溶化成水流入寒乳泉水中。
嵇子玉当即盘膝坐下,默运玄功,引导者体内两股阴阳极端的真气融合运行,整个身子浸泡在池水中,甚至连头脸亦沉入水底。
由于无尘子笔录中早便详细地记下了应该如何将这朱果效力与寒泉相结合,嵇子玉只是照着上面所记载的方法修习,因此再未有甚危险情况发生。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寒乳泉水开始变得沸腾起来,“噗噗!”地不停冒着气泡,原来寒泉上的冷气也开始转化成了闷热的水蒸汽,飘向石室,不一会儿,室内便及云蒸雾绕,白蒙蒙地一片,不能视物。
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的骨骼响动,好似便那炒蚕豆一般的声音,爆裂隆隆。
嵇子玉缓缓睁开眼帘,站起身来,却又哪里还是原先那般模样。
身高九尺(接近两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目若朗星,鼻似悬胆,双眉斜飞入鬓,食指双腿修长有力,浑身肌肉线条分明,虽然不大,却显得十分钢硬。
宇宙浩瀚无垠,其中所蕴含的奥秘,至今无人能够参透。
而人类生命的奥秘,就算竭尽百代智者的心力,也迄今尚未完全参悟。
中国道家用五行阴阳之理来解释宇宙,阐示万物的变迁衍化,有其一定的道理,并非玄学虚妄。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地的阴阳、四时,有其一定的顺序,是万物始终不变,死生循环的根本道理,违反了这种大自然的法则,必然导致灾害丛生,难以收拾。
例如,一般农家都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变化之理,绝不会在秋冬播种,而想春夏收成,否则种子将会枯死土中,无法生长。
道家认为天地间有木、土、水、火、金五个要素,万物相生相克,而人体亦符合阴阳五行之理。
这五种要素循环不息的存在于大宇宙,组成宇宙万物万体,人体是个小宇宙,自然有阴阳五行变化,只要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修身练气,调和阴阳,则便能百病不生,甚至得道升天。
古代的练气士精研各种养生长寿之法,修道之人更综合这些功法,衍化成许多的门派,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脱阴阳五行之理,也就是说在根本的理论根据之下,进行各种方法的养生练气,目的便是健康、长寿、不死,甚至白日飞升。
这些道家的方法包括导引、练气、胎息、辟谷、食饵以及房中术等等。
一般的修行人都在导引、练气、胎息、辟谷、食饵上下功夫,认为随着功力的精进,这些程序缺一不可。
仅有少数的修道人着重于房中术的修练,认为“采阴补阳”或“采阳补阴”是可行之事,于是往往被人视为邪魔歪道。
导引法渊远流长,连《庄子》一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载。汉时名医华佗,观动物之动作行为,而首创“五禽术”,便是一种导引法。
道家修练导引法,称之为“行功”,有别于盘坐练气的“坐功”并且由导引法,延伸出各种不同的武术技击之法。
至于练气则是一种呼吸吐纳的功夫,吸入新鲜空气,吐出腹中废气,并且凭着意志,导引气息行全身经络,让五脏六腑都能接受充份的氧气,新陈代谢正常。
道家练气术的最高境界便是三花众顶、五气朝元,认为到了这种练神返虚的境界,神识便能从顶门泥丸宫出,遨游宇宙,俯视山河大地,瞬息千里,来往如电。
人体有五脏,符合五行,化五气,五气形之于外的为喜怒悲忧恐,存之于内的则是水火土木金。道家认为双肾之间的命门,是藏精之处,故在脐之下三寸处为下丹田,是为地之精。
“丹”便是真元之气,“丹田”的意思就是指产生真元之气的地方。
除了下丹田之外,尚有位于咽喉和肚脐之间的中丹田,中丹田的中心是脾,是人之气汇集之处。
而咽上部位是所谓的上丹田,其中心为脑,是天之神,而玄关之处则为双眉之间。
所谓玄阔一通,即可解脱生死,便是指的这下丹田凝结的五气,在中丹田之中,结成圣胎,再上升到达上丹田的玄关,便可拔土飞升。
由于脾在五行中属土,中央戍巳土,故称中土。
道家以天、地、人三才之数,来解释人体的三处丹田,所谓三花众顶、五气朝元,便是 指将人体的精、气、神淬练起来,从下丹田提至中丹田,在该处结成圣胎,然后再上升至上丹田的玄关,便算功成。
练气,是道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所采取的丹田呼吸法,便是认为深呼吸时可以让气众集在下丹田里,可使人新陈代谢正常,情绪稳定,心气冲和。
要想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练气是最初步的功夫。
而“胎息”则是由练气之后的第二步。
早在东晋时,练气士葛洪便曾指出胎息法乃是让呼吸的方法要能做到像在母胎内一样,也就是从后天呼吸法转为先天呼吸法,必须保持吸入之气停留于体内,数数达一百二十秒之后,才可缓缓吐气,以今日的说法,即是闭气两分钟之后,才能吐气。
而且吐出之气要比吸入之气少,如此才能使精气存于丹田,如果能做到吸入一口气,数数从一到一千再开始吐气,便完成了胎息之功,便能永保青春,返老还童,奠定练气的第二步基础。
气聚丹田,行经会阴、尾部、夹椎、玉枕、泥丸、膻中,是为运气一个小周天,这种运气法是第一和第二步骤中极重要的一步。
当练气有了成就之后,便要进行辟谷之法,也就是说要少吃食物,净化五脏六腑,最终的目的便是不需任何食物便可维持生命。
至于食饵的服食方法,则是配合辟谷,修道人服食黄芝、山药、枸杞等植物来达到强身的目的,并且以各种药物配制成丹药服用,其最终的目的便是想要做到单凭空气和水便能维生。
当一个修道人到了这个地步,便成了俗人眼中的散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地行仙。
这些道家的散仙,就算活到百岁高龄,也耳聪目明,身体健朗,举步若飞,并且不生白发,有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说青春当驻。
传说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便活了一百五十多岁,而他在“死后”多年,依然有人在名山胜地看过他的行踪,故被认为是已经成了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