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梁山水泊之武大郎传奇 > 第四十九章 三昧离火

第四十九章 三昧离火

    前番解释了一下这修道与武学之间的联系,你道是这嵇子玉怎地会自内而外彻底的变了个模样,其中与那太上老君所遗留下来的道藏丹经颇有渊源,且听细细从头说来当时嵇子玉身上发生的种种异处。

    却原来嵇子玉学的是逍遥门派武功,据无尘子笔录上所载,逍遥派是传自春秋战国时候的风尘子,而他又是学自太上老君李耳留下的道藏丹经“天人三策”,在中国的社会里,太上老君是极为有名的仙人,属于大罗金仙。

    这也就是说,在道家的修行里,这种大罗金仙的层级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散仙、天仙,不仅名列天班,并且永生不死。

    嵇子玉知道逍遥派武学共分为三个境界,九重天,若是达到最高境界便能解脱生死,肉体飞升,不需经由五行之法兵解。

    “兵解”则指修道人在面临天劫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舍弃躯体,而让灵魂飞升,如果修行不够的人需要重新投胎转世,再修来生。

    而修行够的人,便可凭藉这个灵体,吸纳天地精华,择一名山古洞,继续修行下去,终有一天灵体凝固,便可飞升至天庭,成为仙人。

    无尘子本就修到了第二个境界的第六重天,也根本不知道六重天以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也不知道该如何突破这个障碍,到达第七重天。

    逍遥派纵然是属于道家的一个支脉,和音符轩、太清门、玄阴教以及茅山道教一样,都算是道家诸多门派的支流,但是逍遥派的弟子,并不能算是道士,也并未使用道教的衣冠服饰。

    当然,逍遥派的弟子也和道教的丹鼎派或符录派不同,不会炼丹或画符、驱鬼、召神等等伎俩,可说纯粹的道家弟子,而非道教弟子。

    无尘子一生崇尚自然,快意恩仇,纵情放任,从未把世俗的约束放在眼里,故此在一般的正派人士眼中,他杀戮太重,仁心不够,于是把他列入邪道人物中。

    其实无尘子既不是正,也不是邪,完全不在乎所谓的正邪,更没把正、邪放在心里,行事作风,全凭一己的好恶,完全不顾礼法的约束。

    就因为他这种行为,在江湖上造下不少杀孽,甚至最后导致江湖上一众高手围攻的情形发生,而陷于九死一生的状况。

    逍遥派的这些不分善恶,全凭心意所决的习惯,都不难从那李秋水以及天山童姥身上看出一二,其中与逍遥派的高深武功心法也是大有关系的,嵇子玉往后行走江湖,武功越发纯熟,心性也自颇受这逍遥派的影响。

    嵇子玉当时处身在石室洞里,吃下灵芝朱果后又受到寒乳泉冰气的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互激化,至寒至阴的水性,反而催使他的体内炙热的真气焚烧得更加炽烈。

    在两股阴阳之性强烈对抗之际,嵇子玉的五脏六腑都受到了振荡,一时之间如同刀割,似乎整个人都被一柄无形的刀慢慢切割成片,然后又被碾磨成粉。

    在痛苦中,他那与寒冷真气对抗中变得更加强大的神识回到了体内,也更彻底地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痛苦。

    由于朱果的药性和寒乳泉冰澈的泉水相生相克,他的感受更加敏锐,竟能清晰地觉察经脉被冲击撕扯,而不断的扩大,随着烈焰似的真火压制至塞至阴的寒乳泉水,火力越燃越强,到了后来纵然已将体内寒性化去,炽焰仍然无法停止下来,继续地飙升。

    这种炽烈的离火,使他五脏六腑都受到炙烧,若是继续下去必会形成*的现象,全身化为灰烬。

    他这时所淬炼出来的,便是那道家所谓的“三昧离火”,纯度超过凡间的真火,却又与道家所说的“三昧真火”不同,但若不遏止,亦只有活活被烧死,绝无第二条路可走。

    这时,如果无法压制住那股炽热的亢阳,那么练功者便会被本身的真火烧得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从第七重天开始,可说是逍遥派武学进入先天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谓的“三花众顶、五气朝元”的境界。

    从第七重开始,至第九重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就是江湖上说的天境高手,这可说是已经朝向白日飞升的成仙旅程迈进了,其间的进程更加的艰辛,也更难超越,稍微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在达到第三个境界第一重天之时,由于三昧真火的炼化,圣胎已结,随时可拔土而起,直上玄关,甚至神识可自泥丸宫出窍,遨游*。

    然而嵇子玉离此修炼出“三昧真火”也仅有一步之遥而已,但仅这一步之遥有的人穷尽毕生之力亦是难以跨越。

    此时由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致使嵇子玉完全无力凭着修为压制暴烈的亢阳,到了重要关头,他想起了无尘子修炼笔录上所载的心法诀要,悟出了“破而后立”的道理,任由体内的烈焰焚烧,任由离火改造经脉,段炼体魄。

    此无量山岩洞里蕴含有极强的灵气,被修道人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就因为在此洞内修练,可以得到洞中灵泉真气的滋润,凝神静气,加速修行的层级。

    而这座山洞之中,有一道冷泉,便是这寒乳石泉了,逍遥派历代祖师并不知冷泉溢出之处,但只觉的此处水温极低,沁人骨髓,对练功极有帮助。

    嵇子玉逍遥派武功刚进入第一重不久,本来最少也要半年之后,才会有所长进,如要超越无尘子的第二个境界第六重天,晋升至第七重,则最少也得二十年之久。

    然而天时、地利的种种巧合,使他机缘巧合之下,服食了万年灵芝朱果又浸泡在寒乳泉水之中,而产生极大的激荡和冲突。

    然而这无尘子毕竟没有亲自尝试过服用朱果浸泡寒泉的效果,所以一切记载也是以大致概括。

    当强大的北溟真气随着至刚至阳的药性之发作,而发出更大的威力,这逍遥派武学又本算是道家修真丹经,在如此内外两股阴阳之力的夹持下攻击下,终于把北溟真气锻炼成了三昧离火真气。

    无量山洞中地泉的灵气一来提升了体内离火的威力,另一方面则让那股三昧离火淬炼成彷佛有形有质的烈焰。

    此时嵇子玉若是守住了心法诀要中的法则,任由离火在体内游走,仅是多受点痛苦,走火入魔的情况倒也不会发生,因为地泉灵气的压制,他也不会受到烈焰焚身之祸。

    这时,他已真正进入先天气功的范畴中,原先虽然也能够全身没入水中进行呼吸,但那只不过是因为功力深厚,利用真气进行交换的缘故,此时当全身一没入潭中,立刻便真正地处于先天胎息的状态,随着体内至阳至烈的真气运行,身边的泉水温度逐渐升高,终于到达沸点,潭面起了无数触眼似的小泡,然后化成蒸气上升……

    随着水蒸气范围的不断扩大,这座洞里如同涌起浓浓的白雾,把整个空间都笼罩在内,氤氲弥散,难见五指。

    嵇子玉一没进水潭不久,便觉得通体舒畅,身外似有无数只冰凉的小手在抚慰着他,很快地便觉得体内的温度不再那么令人难受。

    尽管身外的潭水化气腾升,从泉眼涌出的冷泉并没减少,所以让嵇子玉依然心无旁骛的运功,完全不管真气在体内走了几个周天,不一会工夫,便已进入“无念”之境。

    这时,他可说已完全把握住“空”、“灵”、“静”、“虚”的诀要,一点意念都不起,五气朝元,守住玄关,任由真气在经脉中运行,就如同溪中的流水,潺潺流动……

    渐渐的,他身外散发的红光已散,而弥漫在洞中的白雾也逐渐散去,只不过那盏被嵇子玉点燃留在洞中的气死风灯,则因为受到潮湿的空气影响,火焰已熄,洞中一片黝黑,寂静中仅有泉水叮咚滴在池中的余韵之声。

    如此嵇子玉站起身来之时,却已早就不是原先那般矮小丑陋了,身体经过三昧离火的锻造,仿若一把刚出鞘的神兵利器,散发出摄人的威严,心性也由于逍遥派武学的影响而达到一种由道入魔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由无到有,从淳朴到邪恶,今后随着嵇子玉境界修为的加深,又会复归于淳朴,臻至返璞归真的境界。

    ……

    ********

    此章多有借鉴转述萧瑟大大的巨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