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九百一十四章 著作等身

第两千九百一十四章 著作等身

    在纪念馆的李调元轶事陈列厅里,众人了解到了李调元的事迹,才知道了他的利害。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幼年聪明机智,又受家学熏陶,五岁入乡塾,读“四书”、《尔雅》,过目成诵。十九岁才气横溢,擅长文章,尤工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州院试俱第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

    乾隆二十四年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使就读于锦江书院,以文章著于时。

    乾隆二十五年李调元礼闱落第,与父交游于京师,补恩科品级中书,与诸名士诗文唱和;又从陆宙冲学画。因为颖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韵,精于水墨丹青,谐号“小李将军”。

    乾隆二十八年会试,诗题为“从善如登”,李调元诗中有“景行瞻泰岱,学步笑邯郸”之句,为副总裁赏识,再次列为第一。总裁秦蕙田说:“此卷才气纵横,魁墨,非元墨也”,改置为第二。

    殿试的时候中二甲十一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仕途起步规格相当高了。

    因为为人耿直,不畏权势。乾隆四十二年任考功司员外郎的时候,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李调元按规定不予画押,人称“铁员外”。

    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

    乾隆帝见表册所填十九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

    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任满回京复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次日即擢任其为直隶通永兵备道。

    不过又因得罪和珅,第二年李调元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时,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被和珅逮住机会陷害获罪,被流放XJ伊犁效力。

    五年后经人搭救,方才从流放途中召回,发回原籍,削职为民。

    李调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与官场彻底决裂、洁身自好,著述终老。

    从此世间少了一个庸俗的官僚,却多了一个志趣山水的诗人,戏剧评论家,文学家,书画家,留下了无数的趣闻轶事。

    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百五十多部著作,后人评价“蜀中著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

    蜀中多出怪才,李调元是其一,他父亲李化楠,也是进士,做过府台同知,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著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因为感慨蜀中书少,李化楠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

    李调元受此影响,从小也是个“书迷”,李调元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

    从ZJ省亲返川的时候,将父所购书籍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成年后购买珍稀善本书籍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

    因为比自己父亲多了翰林和吏部任职的机会,因此除了“购书癖”外,李调元还比自己父亲还多了一道“抄书癖”。凡家中所无之书,即借别人所藏图书抄写。

    在吏部和翰林任职期间,李调元借机饱读大内典籍、御库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

    奉旨外巡期间,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

    李调元罢官后,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居住期间。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将一生收藏收在其中,共计十万卷,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多宋椠,抄本尤伙”。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时人称其为“西川藏书第一家”。

    万卷楼珍贵藏书,是当时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仅《西川李氏藏书簿》这部书目,都有整整十卷。

    李调元也十分得意地吟诗:“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

    有了这样的底蕴,以及自身家学渊源,先天禀赋和后天不懈努力,隐居家中二十多年以著述、藏书为娱,有志于收集巴蜀乡邦文献,最终在嘉庆五年,刊刻出了皇皇巨著《函海》。

    《函海》丛书,收书一百五十二种,大部分为川蜀先贤著述。分三十函,一至十为晋至唐、宋、元、明诸人未见之书;十一至十六专刻明代杨慎所著之书;十七至三十为自著之书及各家已刻而流传不广的书籍。

    此外还有《童山文集》、《童山诗集》、《雨村诗话》、《蠢翁词》等,辑《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另有《诸家藏书簿》、《诸家藏画簿》各十卷。

    如果从类别来划分,他的著作除了其中少量是对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辑和刻印外,大部分则是李调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

    从内容看,包罗了考古、史论、地理、诗文、音训、剧话、曲话、词赋、金石学、书画、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

    尽管涉猎范围广博,研究内容庞杂,但他始终以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事。其中有关音韵、民歌、俗谚的著作,以及留下的巴蜀先贤著作最有价值。

    光是和周至大学专业有关的,就包括了《音辨》二卷,《蜀语》一卷,《转注古音略》五卷,《古音后语、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一卷,《古音余》五卷,《奇字韵》五卷,《古音骈字》五卷,《古音复字》五卷,《希姓录》五卷,《古文韵语》一卷,《古今风谣》一卷,《古今谚》一卷,《说文篆韵谱》五卷。

    光凭借李调元在古文字声韵研究方面的这些著作,周至都得恭恭敬敬在他像前鞠躬行礼,道一声“前辈先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