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隆万盛世 > 1573提前行动

1573提前行动

    盐政是国家管理食盐生产、运输、销售及征税的行政制度,周朝设“盐人“专职盐务管理。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首创“官山海“政策,确立食盐官营制度。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强化中央集权。

    唐代宝应元年刘晏改革盐法,实施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

    宋元时期专卖制度持续强化,盐税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来源。

    明朝初期沿用元代盐政体系,在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大产盐区设立都转盐运使司,下设分司、盐课司、盐场及批验所等机构。

    户部则以山东清吏司为主,负责对全国盐税稽查与核销。

    所以,户部十三清吏司虽然有对应的省分,但各清吏司其实也兼着其他职责,比如盐税核查、官员俸禄的发放等。

    明初盐政,循元旧制,洪武年间,为抵御外患,筹备边储,仿宋折中之制而行“开中法”。

    其法为由户部出榜召商,令其输粮于边塞或其它缺粮地方,政府收粮机关登记所纳粮数及应支盐数,填给仓钞。

    商人持钞投产盐地运盐使司换取盐引,持引赴盐场支盐,运赴指定地区销售。

    开中法以场盐官收为基础,仍属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

    开中法的优势在于节省转运、充实边饷、开发边疆,故史称“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的说法。

    到了弘治年间,随着朝廷国库收入降低,朝廷财政始现捉襟见肘的境地,于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叶琪奏请实施“折色法”。

    其背景实际上是当时的盐商因为地位低下,虽有钱有盐引,却换不到食盐。

    因为获得盐引的方法在当时有两条,一是向边境输送粮食获得盐引,二则是向皇帝讨要。

    盐商当然没机会向皇帝讨要,但是权贵可以,实际上当时侵占盐商利益的就是大明朝的权贵。

    他们依靠权势从皇帝那里得到盐引,从盐场获得食盐发卖,牟取暴利。

    于是,盐商的反击就是鼓动叶琪上奏“折色法”,他们为朝廷直接支付钱财获得盐引,这样皇帝再送盐引,那可就等于是送出白花花的银子。

    而当时叶琪身为户部尚书,自然只考虑自身利益。

    在户部需要大量增收的情况下,折色不失为一个增加国库收入的法子。

    “开中法“改为“折色法“,即直接用白银兑换盐引,以此增加国库收入。

    但这种改革只是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压力,却导致边防军粮供应瘫痪,商人不再运粮至边疆,边镇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实际上,折色法的上奏,叶琪从未考虑过边镇粮草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此举导致边防后勤保障彻底失效。

    而到现在,大明盐政面临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私盐。

    私盐其实就是灶户所产余盐,不愿意卖给盐场,而是私下里交易给私盐贩子。

    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

    实际上,此时大明食盐产量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可以满足国内需要,明初按户籍售盐的模式,确实已经不适用。

    而且官府参与食盐收购,其中猫腻就和每年收取赋税一样,官吏们总是能上下其手占足好处的。

    此外,灶户在少交常盐后,只会向官府售卖少量余盐,也导致官盐不足,大量盐引积压。

    这里面,不是商户问题,多是隆庆朝以前官府每遇重大支出,往往都是向盐商售卖盐引筹集银两。

    比如王守仁平叛时,官府府库不足,他就直接抽盐税的方式,筹集银两招募军士。

    而这,不过是明朝对盐商剥削办法之一,让他们承受本不该承受的成本。

    而魏广德考虑的,就是各大盐场彻底退出食盐市场,以后盐场不再收售食盐,把市场交给盐商。

    盐商要参与食盐的收购、运输和发卖,必须竞标获得销售地,上了名录才算有资格收售食盐。

    而官府只监督盐商收购食盐的数量和运到销售地的数量,以监督的角度对不法盐商进行惩处。

    这其实是很大胆的想法,也是明末至清朝时期的办法。

    看似朝廷失去了对盐业的掌控,但实际上监督权却会让盐商更加小心谨慎,避免为谋求暴利而采用的不法手段被官府察觉,反而可以有效稳定盐价。

    魏广德的想法其实和曹一夔对盐政改革的想法是天差地别的,所以他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消化了魏广德的提议。

    “魏阁老,盐场不管收盐,这”

    “提供专卖集市,灶户带盐入市,盐商如逛集市般自行选择购买”

    两人在值房里一问一答,对曹一夔担心的问题,魏广德耐心解答。

    其实,最开始魏广德是有成立交易所,以大明现在对食盐等级分类进行现货和期货交易的,不过如此结果可能就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食盐堆积如山,而人口稀少的区域可能无人问津。

    所以,以食盐为金融工具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而且,朝廷要的是地方上食盐价格稳定,而不是大起大落影响民生。

    自然,此法虽然可行,但却根本不敢考虑。

    毕竟,他是首辅,可不是金融寡头。

    “灶户可依据商人给出的价格自行决定出售,他们只需将足够的食盐运至集市,就算完成对朝廷的赋,商人采买食盐运出集市时征收盐税。

    这样,也可以避免盐商合谋压低盐价。

    毕竟,他们需要按时运出食盐供应地方,否则就是违规,盐运司自然可以进行处罚。”

    魏广德继续解释他对盐政改革的设想,大明有两淮盐场、两浙盐场、长芦盐场、河东盐场、福建和山东盐场,号称大明六大盐场,占据大明食盐产量大半。

    两淮盐场设有泰州、通州、淮安等分司,盐场总计超过30个。

    两浙盐场设有嘉兴、松江、宁绍等分司,盐场总计超过35个。

    长芦盐场设有沧州、青州分司,盐场数量也在20个以上。

    山东盐场也设有2分司,盐场数量在15个以上。

    与其它盐场相比较,明朝北疆盐场规模较小,盐场数量较少。

    魏广德选择让长芦盐场为试点,重要原因就是长芦盐场负责直隶周边食盐供应,如果出现问题,朝廷也能及时处理。

    至于山东、福建等盐场,规模多少有些偏小,长芦盐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是用来做改革的合适目标。

    “回去好好想想,拟个章程,不要怕出错,有错就改,有压力,往我这里推就是了。”

    魏广德送曹一夔出内阁的时候,对他语重心长的说道。

    盐政改革是魏广德上任后第一个改革目标,张居正执行的那些决策,大抵是不会变的。

    其中虽小有过失,但大体上还是不错,可以继续执行下去。

    而且实际上,因为魏广德参与了张居正改革的探讨,对张居正改革中犯下的过错,他是能提出来修改就修改,实在改不掉的则根据轻重分别处理。

    有些政策在明年,肯定是要废掉的,但大部分不会动。

    魏广德送走曹一夔回到值房,芦布手里拿着一份文书站在门口,见他过来递上文书说道:“老爷,兵部先前送来的,大军暂时在济州岛休整,釜山那边水师已经出发前往佐渡岛。”

    “没有战报送来?”

    魏广德接过文书,多问了一句。

    “还没有,暂时还未和倭寇交战。”

    芦布小声说道。

    就是因为没有战报,所以兵部的人送来文书后,他才没有第一时间进去打搅自家老爷和巡盐御史的交流,而是等人走后,他才拿出来。

    “如此甚好。”

    魏广德点头笑道,随即拿着文书走进了值房。

    几万大军东征,保密能做到如此,他是真的很满意。

    不过,这样的心情到下午的时候就乐不起来,因为倭国的锦衣卫传递回最新的情报,倭国似乎已经觉察到大明的动向。

    “怎会如此?”

    依旧是在他的值房里,只不过人变成了刘守有。

    “从目前看,应该是釜山那边出了问题,有人走漏了消息。

    最新得到的情报看,倭国知道在釜山的水师目标就是佐渡岛,其他的似乎还不知情。”

    刘守有站在魏广德下首,垂着头答道。

    “能察觉到对佐渡岛有企图,自然也会想到其他。”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情报给济州岛送去了吗?”

    之前魏广德已经和刘守有说了,倭国情报一式两份,一份送京城,一份直送军前,不管有用没用,戚继光那里至少得知晓才好。

    而戚继光也是在那时候才知道,锦衣卫一直都有对倭国的情报刺探。

    “已经送了,他应该是昨日就收到消息。”

    刘守有低头说道。

    “给兵部递个话,把情况说下,至于济州岛那里,我们就别管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让戚继光自行决定好了。”

    魏广德看到情报,最先想到的就是缩短大军在济州岛逗留的时间,尽快登陆倭国本州岛,分散倭国赶往佐渡岛的兵力,同时东海水师一部提前北上支援佐渡岛。

    那里盛产的金银实在太诱人了,光是那每年几万两的黄金就价值不菲,还有大量白银。

    就算针对石见地区的进攻失败,只要能控制佐渡岛,大明这次的军事投入也能收回成本,还有的赚。

    而且占据佐渡岛,以后还可以以此为北海水师的一个据点。

    依据已经收集到的情报,佐渡岛是个不冻港,冬天是不会被封冻的。

    这和东海水师探查到北海周边情况不同,那里许多地方冬季都会结冰,不利于水师过冬。

    魏广德依稀记得好像说奴儿干那片地方是个有不冻港的,叫什么符拉迪的,但是东海水师的探险船队并没有发现。

    实际上这也是魏广德被后世忽悠了,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不冻港。

    海参崴,也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每年有四个月的封冻期,只是封冻厚度较薄,可以用破冰船解除封冻状态,让船队可以出海。

    但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儿了,现在魏广德能知道的,北海周边的不冻港,就只有佐渡岛。

    在内阁魏广德做出放手的决定时,济州岛中央一处官邸里,戚继光也召集了刘綎、陈璘等将领商议。

    昨日锦衣卫情报送到济州岛后,他就通知了军中将领,让他们思考一晚,今日就要给出答案。

    “明日全军出发,进攻石见地区,既然倭寇已经发现水师对佐渡岛的觊觎,想来很快也会加强海防。

    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最快速度登陆倭国,抢在他们发现之前完成朝廷的命令,占据石见地区。”

    刘綎开口说道。

    “和倭寇抢时间,他们现在都把防御重点放到佐渡岛,或许水师也会调集前往那里,我们登陆倭国本州将更无障碍。

    至于佐渡岛,如果东海水师兵力不足,南海水师可调集部分船只支援。”

    邓子龙开口说道,他负责指挥南海水师,这个时候他说话最合适。

    “这个不必,昨晚徐乔安徐都督来我营帐商议,凌晨时分他已经带东海水师一部前往佐渡岛支援。

    之前计划在登陆时南海水师和东海水师围歼倭国水师,目前看来计划有变,战场可能出现在佐渡岛附近。

    不过,也不是坏事儿。”

    说到这里,戚继光起身。

    随着他起身,下面的将领纷纷起身,大堂里响起一片甲叶碰撞之声。

    “大家都意识到了,时间不等人,不能按照计划在这里休整几日,攻倭必须尽快展开,避倭国在加强海防。

    传本将令,今日水师做好准备,明日一早,南北两军登船,进攻倭国本州岛。

    一切,按预定计划进行,若有拖延、胆怯者,本官严惩不贷。”

    “末将遵令。”

    随着戚继光军令下达,大堂里众将官都纷纷俯身接令。

    其实一切早有计划,调拨的运兵船和作战的战船,那都是分开的,战船护卫运兵船登陆,击败倭国水军。

    这次唯一的变化就是护卫北军的战船数量减少一半多点,因为被徐乔安带去了佐渡岛。

    按照得到的情报,织田氏家族紧急会议上做出的决定是派九鬼水军主力支援佐渡岛,剩余一部则入驻对马岛,监视朝鲜,同时派出密探进入朝鲜刺探军情。

    只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确定明国的攻伐行动,所以并未把消息传递给毛利、岛津等家族,只有织田氏重臣此知道消息。

    这,也就给了大明机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