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等规模的情况下,玻利维亚这种落后小国的军队,显然很难和东非军队对抗,这是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差距,玻利维亚人显然也没有苏联士兵那种觉悟和敌人死战到底。
不光是玻利维亚军队,巴拉圭军队同样如此,因为这些美洲国家,本身以移民为主,缺乏家国意识。
而玻利维亚比巴拉圭还要分裂,尤其是针对印第安人原住民的态度上,两国截然不同。
玻利维亚的种族问题长期存在,而巴拉圭经历过上个世纪人口大衰减后,彻底改变了对印第安人族群的态度,并且积极推进民族融合事业。
要知道,两个国家的印第安人占比都不小,玻利维亚甚至占到七成。
这就导致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巴拉圭军队的印第安人打起仗来比玻利维亚的印第安人更加卖命,反过来说。
当然,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如今巴拉圭的纯粹印第安人数量并不多,反而是印第安人和白人移民混血居多。
这样一来,保障营放在巴拉圭军队里,几乎看不出和巴拉圭人的区别,毕竟东非也是混血人种居多。
不过,这些都不是哥塞尔关心的问题,现在保障营遇上了难题。
“营长,这些俘虏和伤员,我们怎么处理?”保障营连长维尔德问道:“经过我们的清点,现在活着的玻利维亚俘虏还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有伤员。”
哥塞尔说:“给后方发报,让巴拉圭人接手,我们不可能带着这么多累赘参与接下来的战斗,也不可能分派人手,留下来看押他们!”
本来保障营这次人数就不多,所以哥塞尔更不可能把宝贵的兵力留下来看押俘虏。
维尔德问道:“营长,至少留两个人,防止他们逃跑吧?”
哥塞尔没好气的说:“把他们的武器缴了,他们往哪里跑?北查科地区二十多万平方公里,人烟却少的可怜。”
“你看看周围的环境,说句实话,如果是你,在这荒郊野岭,没有武器和物资,你会选择逃跑么?”
维尔德语气一滞:“我……那我应该会选择留在原地。”
北查科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几乎没有多少人烟,更没有丰富的物产,所以,如果脱离大部队和后勤补给,想要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难题。
所以,对于这些玻利维亚俘虏,哥塞尔很清楚,只要把他们的武器一收,他们基本和无害的羔羊没有太大区别。
哥塞尔吩咐说:“把他们的步枪,机枪还有弹药,都搬到我们的卡车上,他们的武器有不少都是德系装备,我们也不至于用不上。”
“至于这些人,把他们留在这里,让他们老老实实的等待巴拉圭人接收,我们继续按照地图,收复巴拉圭人的下一处据点。”
保障营的行军路线,也是经过细心挑选的,基本上是沿着战前巴拉圭在北查科地区部署的军事据点,向战前玻利维亚控制区靠拢。
很快,被缴了械的玻利维亚俘虏们,手足无措的看着东非保障营的汽车,一路尘土飞扬地向西方开去,他们就这样被丢在原地。
玻利维亚俘虏们面面相觑,过了不知多久,才有人开口道:“这群巴拉圭人就这样把我们丢下了!”
“当然不是。”一名玻利维亚军官说。
“长官,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
军官说:“我当然看到了,我的意思是,他们根本不是巴拉圭人,而是东非人,该死,东非也加入战争了,不然就靠巴拉圭人的水平,怎么可能打败我们。”
和普通士兵不一样,玻利维亚军官显然看出了保障营的身份,之前的接触中,他就注意到这群士兵的服装还有语言,明显不是巴拉圭人。
巴拉圭和玻利维亚都以西班牙语为主,而那群官兵,说的明显不是西班牙语,再联想一下巴拉圭和东非的关系,所以对这支军队的身份,也就不难推测了。
不过,这也是让玻利维亚军官最感觉命运不公的地方,毕竟他们怎么可能想得到,对手会是东非军队。
对于玻利维亚而言,东非这种国家,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后者参战,对于玻利维亚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士兵问:“那我们现在要逃跑么?”
军官面色阴沉的说:“往哪里跑?我们现在连武器和物资都没有,就算想回头,也没有机会了,毕竟回去的路,已经被东非人堵死。”
“整个北查科地区,别说人烟,连鬼都找不到,所以,即便我们现在逃跑,最终的结局估计也是被饿死,还不如留在这里,等巴拉圭人到来。”
玻利维亚战俘们十分郁闷,毕竟对手是东非这个意想不到的对手,这简直就是杀鸡焉用牛刀。
而东非之所以直接加入战争,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玻利维亚的资源可是不少,尤其是玻利维亚的铁矿石,银矿,锡矿等等,都是东非眼馋的。
原本东非的打算是先修通亚松森—利马铁路,然后沿着这条铁路,通过投资的方式,逐步控制玻利维亚的资源。
但是如今玻利维亚坏了东非的计划,东非自然也不会再客气,根据东非当初的计划,还是给玻利维亚留了一分体面的。
在东非最初的设想里,希望通过铁路,将巴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这三个国家串联起来,从而打造一条以铁路为核心的经济带,增强东非在三国的影响力和经济利益。
现在,玻利维亚对巴拉圭不宣而战,就让这个原本的计划泡汤,所以,面对不识抬举的玻利维亚政府,东非只能重拳出击,尤其是其背后有美国人支持的情况下。
哪怕玻利维亚和英国等国家合作,东非也不至于这么大反应,毕竟英国日落西山,迟早会退出去。
美国就不同了,作为东非在全球最大的经济对手,也是东非在拉美地区利益最大的威胁。
玻利维亚如今的行为,就相当于选边站队,并且站到了东非对手那一边,直接站队,显然更容易被针对。
……
莱茵市。
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战争对于东非而言,是一次和美国在拉美地区的直接军事对抗,在此前,双方虽然也有冲突,但基本以商业竞争为主,或者扶持各自的势力。
而这一次战争,直接上升到了国家高度,分别以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个国家作为代理人进行对抗。
弗里德里希不满足于此,他对政府官员们说道:“亚松森—利马铁路,是帝国控制南美南部的重要战略,所以不容任何人破坏,这次美国人借助玻利维亚,想把手伸入南部,我们绝对不能退让。”
“美国本身在美洲捞到的好处就不少了,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既然美国人想南下,那我们也可以在北方做做文章,鼓动一下巴拿马人,让他们对巴拿马运河进行声索。”
巴拿马运河可以说是美国十分敏感的神经,现在美国在南美南部出手,东非的反击也会拿巴拿马运河对美国进行警告。
这是美国和东非之间的相互试探,对于两国而言,这些其实都是“小冲突”,没有压倒性优势前,这种拉扯将会一直存在。
但是玻利维亚问题上,东非显然不会手软,除了排挤美国以外,更重要的是对美洲南部的一众国家进行敲打,这里已经被东非视为自己在南美地区的核心利益范围。
秘鲁,智利这种太平洋沿岸国家,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非态度不会太强硬,但是玻利维亚作为一个内陆国,就大为不同了,毕竟美国也就海军能拿得出手,而玻利维亚没有海岸线,这就让美国在军事上,无法在玻利维亚发挥作用。
而东非自认为本国陆军是强于美国的,所以才敢放心大胆的收拾玻利维亚人。
弗里德里希皇储接着说道:“战后,帝国同样要在玻利维亚驻军,从而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南美南部地区的控制,同时维护帝国在玻利维亚的利益。”
玻利维亚对于东非经营南美南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同时关系到东非和秘鲁,智利两国的陆地贸易畅通。
亚松森—利马铁路,未来能发挥的作用,显然比麦哲伦海峡要高的多,而且这条铁路直接关系到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还有智利这四个国家。
至于阿根廷,虽然他们和智利接壤,但是两个国家的关系并不算太好,加上地理因素,起不到连接陆地贸易的作用。
同时,亚松森—利马铁路的起点,也就是亚松森,其经过的巴拉那河出海口,本就是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这条贸易线路,同时能兼顾到阿根廷和乌拉圭两个国家,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
……
这次政府会议完全由弗里德里希皇储主持,至于帝国皇帝恩斯特并没有参加,因为恩斯特已经启程前往维也纳,参加奥匈帝国弗朗茨皇帝的葬礼。
在匈牙利工党政权彻底被镇压后,弗朗茨皇帝终于还是撒手人寰,接下来鲁道夫将正式加冕奥匈帝国皇帝。
在弗里德里希主持政府会议的时候,恩斯特已经抵达摩加迪沙,并且准备再次出海前往奥匈帝国。
之所以选择摩加迪沙作为中转站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减少海上的颠簸时间。
在东非发达的铁路网络下,从莱茵市到摩加迪沙,完全可以通过铁路抵达,而这里又是东非距离欧洲最近的港口之一。
如今,东非虽然在亚丁湾南岸也有出海口,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交通也不便利。
东非控制非洲之角也就是近期的事,此前已经对当地的游击队进行了多次围剿。
在摩加迪沙港。
恩斯特对如今摩加迪沙的发展还是十分满意的,他说道:“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到摩加迪沙,曾经我距离摩加迪沙最近的一次,可能也就是从欧洲抵达东非的时候,但是并没有在这里上岸。”
“那个时候,摩加迪沙还仅仅是一座不大的小城镇,如今,却已经成为了北印度洋北部的明珠。”
摩加迪沙在东非算不上大城市,但在印度洋沿岸的知名度却丝毫不低,如果不是自然环境限制,这里发展说不定不会比如今蒙巴萨差。
同时,摩加迪沙也是世界沙漠地带的主要现代化大城市之一,在摩加迪沙的外国人也不少,尤其是阿拉伯教国家,欧洲还有印度,远东等地区的商人。
因为摩加迪沙也是东非重要的商品出口口岸之一,几乎谢贝利河流域的农产品出口,还有帝国东北部工业品,很大程度上选择从这里销往海外。
而摩加迪沙南部的基斯马尤市发展的也不算差,这两座城市,算是东非东北部索马里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了。
“只可惜,这次行程比较仓促,无法细致的观察和浏览摩加迪沙,等我从奥匈帝国回来后,可能会在这里稍作停留一段时间。”
这次恩斯特前往奥匈帝国,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参加弗朗茨的葬礼,第二件事则是参加鲁道夫的加冕仪式。
而这次行程的匆忙,也让恩斯特感觉到了未来建设北非铁路的意义。
如果东非能在北非建设一条直连地中海沿岸的铁路,那东非和欧洲之间的交流,也能更加便利,如今飞机的可靠性仍然不高,至少恩斯特不敢冒这个风险。
所以,他打定主意,未来要建设北非铁路,打通东非和地中海之间的联络。
这样一来,下次出访欧洲,就可以先通过铁路,抵达北非沿岸港口,再乘船抵达地中海北岸各国。
而不用像现在这样,还要绕道亚丁湾,红海,然后再往西经过东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中西欧地区。
在摩加迪沙停顿了片刻,恩斯特终于还是登上了轮船,踏上了前往奥匈帝国的遥远旅途。
1929年1月13日。
恩斯特一行人在的里雅斯特靠岸,并且最终通过铁路,抵达维也纳,这不禁让他感慨万分,某种意义上来说,欧洲也算他的故土,恩斯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欧洲大陆上度过的,而这次他却是以世界最强大帝国皇帝的身份,王者归来。
而恩斯特的到来,也让维也纳前来吊唁的欧洲贵族还有权贵变得更加躁动,如今,东非早已经不是所谓欧洲人眼里的“荒蛮之地”,莱茵帝国的名号,在全世界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