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行事霸道,得罪了太多的人。
国家大权聚于一人之身,行事不霸道是不可能的。
张居正要给大明治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很多事,谁坏他的事,谁就要遭到打击报复。
而张居正的改革,又注定是要得罪绝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
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反对他,但他现在已经死了,之前被他压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要报复回去。
当然,言官们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
因为最终的决定权在朱翊钧手里。
如果他不愿意,张居正的身前身后名自然不会被剥夺,张居正一系的官员也不会遭到报复。
说起来,这还是朱翊钧的意思,他只是顺水推舟。
前面说了,张居正行事霸道,这不仅仅是针对百官,还有朱翊钧。
张居正是朱翊钧的老师,他对朱翊钧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
在这种长时间的高压教育中,朱翊钧所受的压力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而在这种境况之中,朱翊钧心中的叛逆也是愈发严重。
尤其是随着朱翊钧年龄的增加,国家大权全都在张居正的手里,他这个皇帝活生生像个傀儡,时不时还要被张居正这个老师训斥,一点皇帝的尊严都没有。
可以说,在朱翊钧长大,张居正没有还政的时候,两人就已经走到了对立面。
而随着张居正掌权的时间越长,朱翊钧心中就越恨张居正。
曾经对张居正有多么的尊敬,那么现在就有多恨。
双方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因为这涉及到了皇权的根本。
多方因素之下,也就导致了在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张居正一系的官员遭到清算。
张居正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事后短短数年时间,便尽皆被废除。
完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此后万历一朝,张居正这个名字成为了禁忌。
某一天,朱翊钧收到禀报,说是张居正曾说过一句话“吾非相乃摄也”!
朱翊钧没有去调查真相,他本能的觉得张居正一定说过这样的话。
于是对张居正的家眷和张居正一系官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报复。
并且,曾经的故摄政王也遭到了牵连。
在朱翊钧看来,两人所做之事没什么区别,甚至故摄政王做的更加过分。
他严令,不许任何人谈论故摄政王杨轩,并将悬挂于太庙的杨轩画像烧毁,否定其一生的功绩,并将其打成乱臣贼子。
长平侯府遭到打压,降爵为长平伯。
这其中不仅仅有朱翊钧的意思,还有诸多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澜。
长平侯一系,从洪武朝传承到现在,拥有巨大的财富。
这些财富,令无数人垂涎三尺。
以前是没有机会,现在有了机会,所有人都恨不得上去咬上一口。
哪怕只是喝口汤,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本来朱翊钧还想对杨轩与安庆的合葬陵墓下手,他们的合葬墓是以皇帝的规制,属于是特例。
某些人指使言官上书,说这是不符合规制的,需要拆除。
而这,触碰到了杨轩的底线,引起了他的杀意。
现在的杨轩可还没有离开大明呢!
无论是朱翊钧报复张居正,还是打压胡家,他都没有管。
因为他早就做好了让这天下重开的准备了。
胡家的人员和产业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被他转移到了海外,朱翊钧打压胡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但他要动安庆的陵墓,这是杨轩不会答应的。
那里安葬的不仅仅是安庆,还有秀禾和小师妹。
杨轩不允许有人打搅他们安息。
于是,杨轩独自来到了京师。
闯进幕后指使者,以及上书的言官府中,大开杀戒,鸡犬不留。
他本来都不想多管闲事,但有人偏偏就是自己找死,那就不能怪他了。
多位重臣以及言官遭到灭门,霎时间便在京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百官惶恐不安,生怕那强人闯进自己的府中杀戮。
而作为皇帝的朱翊钧更是愤怒不已,这可是京师,天子脚下,竟然发生了如此骇人听闻的大案。
朱翊钧刚下令三司严查,当天晚上杨轩便潜入了皇宫。
将朱翊钧从龙床上提了起来。
朱翊钧惊醒,还不待他呵斥来人,喊人救驾,便听到一道饱含杀意的声音。
“你不该动安庆的陵墓的!”
朱翊钧还没有反应过来,便遭到了非人的折磨。
此后三天时间,朱翊钧都是在这种得人的折磨中度过。
他彻底意识到,自己招惹到了不该招惹的人。
哪怕他做了最严密的防守,也无法阻止那强人闯宫。
他亲眼目睹了那强人是怎么一路杀进来的。
皇宫血流成河!
恐惧之中的朱翊钧赶紧下令成国公带队前往金陵代替自己祭祀安庆大长公主。
一切规制,都按照祭祀历代先帝的规制来。
尽管朝中有人反对,但反对者当天晚上就被销户了。
朱翊钧骂骂咧咧,老子都快要死了,你还搁这儿反对,给朕死!
就在祭祀结束后,那强人便再没有出现在皇宫之中了。
朱翊钧大大松了口气。
他现在也并不觉得皇帝有多么了不起了,因为就算他是皇帝,也依然有人能随时要了他的命。
这件事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引起了后世史学家的各种猜测。
有人觉得皇帝的这次祭祀,是心血来潮,因为没有任何的预兆可言。
对张居正的报复,朱翊钧心中并没有感到多么的痛快。
因为当他想要集权的时候,所受到的阻力无比巨大。
张居正的政//治遗产已经被瓜分干净了。
张居正掌权给大明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繁荣昌盛,但造成的后果便是皇权旁落。
年轻的朱翊钧还是稚嫩。
等他回过神来再想集权的时候,已经晚了!
与此同时,在倭国出现了一个人,其借助驻倭明军之手完成了对倭岛的统一。
并买通大明大官,减少驻倭明军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