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好了,朝中百官都忙着讨论新君人选,一时半会儿顾不上给我们添堵。
只要大家不表明立场,那就是各方拉拢的对象。
文官之间的内斗,同我们没有关系,大家尽量少掺和。”
李牧缓缓说道。
在众多功劳中,从龙之功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
众人能不能抵御住诱惑,他也不确定,但该提醒的还是要提醒。
后续就算有人掺和,那也仅仅只是代表个人,同勋贵集团没关系。
“侯爷,如果我们现在不参与,那就相当于把朝堂拱手相让啦!
未来新帝登基,恐怕也会对我们有看法。”
一旁的魏国公世子皱着眉头说道。
大家急着拥立自己人,本质上还是为了荣华富贵。
在这种问题上,不及时站队,就相当于站在了对立面。
短时间内,新君会想办法拉拢他们,一旦坐稳了皇位,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在皇帝眼中,不忠于自己的武装,都是不稳定份子,属于必须清除的对象。
“皇室嫡支断绝,国朝中的宗室全是远支旁系,挑选谁上位都无法服众。
只要我们不参与,新君一时半会儿选不出来。
就算把人选了出来,想要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李牧隐晦的回答道。
大虞朝的皇位继承顺序——太子、皇后名下嫡支皇子、庶长子、其他皇子、皇帝兄弟、兄弟的儿子。
如果上述群体中,找不到继承人,那就再从先帝那一代论。
这一套体系,运转了近三百年,都没有出现过问题。
唯独这一次情况特殊,连续三任皇帝子嗣、兄弟全无,一下子就打破了太祖皇帝定下的继承制度。
这事不能怪规则不完善,正常人都无法想象,皇室中会出现连续三任皇帝绝嗣。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选出的新君是谁,都是旁系继位。
乱世之中,一名法统不足的皇帝,想要坐稳江山,只能持续拉拢军方。
大家给面子他才是皇帝,如果敢肆意妄为,随时都有可能被拉下马。
听出了言外之意,众人是喜忧参半。
勋贵与国同修,不是一句玩笑话,大家的尊贵地位都来自于皇权。
皇权衰落,勋贵集团也在走向衰落。
现在没体现出来,那是李牧的意外崛起,让勋贵集团掌控了军队。
有兵的勋贵,自然不能当做普通勋贵对待。
怎奈在场大多数人,手中都没有兵,一些人甚至是一介白身。
能够过来参加会议,全靠祖辈留下的香火情。
能够突围南下的,都是各家的精英子弟。
危机意识一生,原本准备观望局势的人,纷纷做出决定入仕。
理智告诉他们,不赶紧入朝堂争取主动权,在后续的变局中他们就是看客。
……
济南府。
“施逆弑君的消息,想必诸位都听说了。
南边传来消息,汉水侯已经率部出征,不日将抵达前线和逆贼决战。
作为大虞臣子,我等不能坐视天子蒙难,而不作为。
诸位同僚,可有破敌良策赐教?”
京营提督官李博沉声问道。
出兵围剿叛乱,没什么好争议的。
论起各路武装对大虞朝的忠诚度,京营官兵绝对是最高的。
京师沦陷之后,他们这支负责围剿叛军的队伍,被迫退往山东暂避锋芒。
期间施家多次派人诱降,甚至一度拿他们的家眷威胁,众人依旧没有动摇。
后续南方朝廷建立,组建勤王大军,他们也是第一时间派人响应。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施家也曾派兵来攻,最后在济南城下撞了一头的包。
或许是看胶东地区油水有限,觉得花大代价夺取经济上不合算,辽东军选择转道向南。
随着敌军战略重心的转移,胶东半岛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后续朝廷的补给送了过来,京营官兵的士气也逐渐恢复过来。
虽然没有向辽东军发起反攻,但他们所在的位置,本身就是对敌人的一种牵制。
时间站在南方朝廷这边,一直耗下去,最先受不了的是辽东叛军。
上面不催着进攻,他们自然不急着和敌军交战。
现在局势发生了变化,施家公然弑杀永宁帝,再一次挑战了大家的底线。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无论大家心里是否愿意,这一仗都必须要打。
“提督大人,叛军主力南下,看似是一个机会,实则是一个陷阱。
从距离上来看,敌人的主力部队,距离我们不过数百里。
以骑兵的速度,两天就能赶过来。
抛弃城池出去寻找敌军决战,很容易被敌人有机可趁。
前面敌人不愿意下血本和我们死磕,那是夺取胶东半岛,没有足够的好处。
可现在不一样,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收割小麦。
哪怕产能有限,对缺粮的叛军来说,这依旧是不小的诱惑。
以末将之见,不如发起局部反击,等待汉水侯的勤王大军抵达。”
奋武营总兵官刘泰宇率先回答道。
并非他在泼冷水,主要是同辽东军交过几次手,京营官兵的战斗力明显不及辽东边军。
能够守住济南城,那是叛军舍不得拿嫡系精锐攻城,用上的全是新编部队。
前面收编的京营官兵,不想和自己人交战,全程都在划水。
整编的农民军倒是攻城卖力,只是这帮人战斗素养几乎为零,打仗都是一窝蜂的往上冲。
遇上重兵把守的城池,那就是送人头。
守城的时候,敌人舍不得消耗精锐,到了野战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正面对抗叛军主力,他们这几万残兵败将,战败的风险非常大。
一旦赔上了最后的家底,他们这些老勋贵家族,就彻底没有翻身的机会。
哪怕未来平定了叛乱,朝廷重组京营,也不会挑选他们这些老派军官。
“刘总兵,你的策略太保守了。
现在天下人都在看着,其他部队都可以等待勤王大军主力,唯独我们京营不行。
前面京师沦陷,就让我等丢尽了脸,至今都没法抬起头做人。
倘若现在还不积极表现,往后再想翻身,可就难啦!”
勇武营总兵官叶承轩当即反对道。
同辽东军交战固然有风险,但有些事明知道存在风险,也必须要去做。
京师沦陷,负责防守京师的京营,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头浪尖。
哪怕他们出城围剿农民起义军,乃是奉命行事,也没少受民间非议。
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同时席卷而来,他们这些京营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耻辱,只能用鲜血来洗刷。
现在是围剿辽东叛军的关键时候,若是在旁边打酱油,天下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他们淹死。
个人挨骂也就罢了,关键还涉及到了家族声誉。
没有办法,谁让他们的祖辈,都是大虞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呢!
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有一堆的功绩。
再对比他们的表现,任谁见了之后,都会忍不住摇头。
往日先辈们的荣耀,已经成了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
“叶总兵,你说的倒是轻松,问题是拿什么去打。
在勤王大军主力抵达前,我们根本不是敌军的对手,冒然出击只会损兵折将!”
刘泰宇随即回怼道。
如果能打的过敌军,他也不想这么怂。
倘若实力允许,他不介意直接出兵,把敌军从中间拦腰切成两段。
怎奈计划很美好,到了具体执行上,就存在各种问题。
敌人不是软柿子,万一没能把敌军分成两段,反而让自身落入敌人的包围圈,那可就悲剧了。
转瞬的功夫,又有数名加入争吵。
眼瞅着局势升级,李博猛的一拍桌子。
“够了!”
“这里是军营,不是菜市场,容不得尔等讨价还价!”
“传令下去,各部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等待本将的命令!”
看得出来,李博内心挣扎的很厉害,一时间难以做出抉择。
强势的表现,只是为了压制军中的矛盾。
具体选择哪一条路线,他的心里也没底。
倒不是担心损兵折将,主要是怕牺牲的没有意义。
相较于其他勋贵家族,李家现在明显占据优势。
纵使打没了京营的部队,也不会影响他们天下第一豪门的地位。
陷入犹豫,主要是为全局考虑。
在围剿叛军的同时,还必须杜绝辽东叛军和北虏合流。
一旦这两股力量勾结在一起,这场勤王之战,将变得遥遥无期。
参考历史经验,一旦北方军阀和北方游牧民族勾结,南方朝廷就没有再打回来的。
最好的结局,也就南宋小朝廷那种,屈辱的渡过百年岁月。
更多的都是土崩瓦解,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军事上大虞朝还有一战之力,但人心上的变化,却是不可逆转的。
……
襄阳城下,闯军大营。
“闯王,好消息!”
“伪朝皇帝又死了!”
吴三四一脸兴奋的说道。
最近几年,大虞朝可是流年不利。
尤其是辽东军造反后,更是掀了这座破屋子的顶,把大虞的虚弱暴露在了天下人视线中。
不到一年时间,先后死了两任皇帝,妥妥的亡国之兆。
“哦!”
“又死了一个。”
“本王记得,永宁小儿膝下的最后一个儿子,在几个月前也死了。
那岂不是说,这昏君绝了嗣?”
高运良笑呵呵的问道。
大虞朝死了皇帝,没啥大不了的,关键是永宁帝无子。
没有顺位继承人,龙椅空了出来,有想法的宗室王公们都会忍不住跳出来。
涉及到皇权更替,大虞内部少不了乱上一阵子。
对义军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
“闯王,你记得没错。
不光永宁小儿无子,福安帝、天元帝也没有儿子。
连续三位皇帝绝嗣,看样子大虞朝现在是真的天命耗尽。
恭喜王爷,改朝换代近在眼前!”
吴三四当即恭贺道。
仿佛大虞朝一崩塌,天下就成了他们的。
“休要胡说!”
“本王只是义军联盟的临时盟主,下面不服气的人多了。
这话若是传了出去,岂不是让人耻笑。
何况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那是多不胜数,谁知道大好河山最后花落谁家!”
高运良当即训斥道。
既然选择了造反这条路,自然会惦记上皇位。
不过终归是理智占据了上风,知道现在不是冒头的时候。
联盟中的一众反王,和他只是合作关系,并不是隶属关系。
真要是傻乎乎的称帝,不说外界是什么反应,光义军联盟内部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嘴上训斥的厉害,在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要重新整合义军联盟。
攘外必先安内,不搞定内部问题,拿什么去争夺天下。
“王爷教训的是,微臣记住了!”
吴三四淡定的回答道。
挨骂,那只是小问题,关键是马屁得拍到老大心坎上。
现在没有采纳,不等于未来不会采纳。
“嗯!”
“永宁小儿在这种时候死了,天下局势势必会大变。
你现在立即去邀请太平王、逐鹿王、威武王、杀生王、天云王等人过来议事。”
高运良当即下令道。
作为反虞势力,不趁着大虞内部出现问题咬下一块肉,那就不是合格的反贼。
毕竟,现在的中原已经不是曾经的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早就成了明日黄花。
持续不断的天灾,想要养活百万农民起义军,根本不可能。
如果不能尽快打下南下通道,夺取湖广粮仓,衰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微臣遵命!”
吴三四的话刚说完,营门口就出现了一群不速之客,正是他即将邀请的对象。
看得出来,在情报搜集上,一众反王的效率都差不多。
“盟主,吾等不请自来,还望海涵!”
威武王率先开口说道。
“哈哈……”
“诸位兄弟能来,那是看得起本王。
实不相瞒,本王也正准备邀请大家过议事。
没想到我等兄弟,居然心有灵犀,事情都想到一块去了!”
高运良豪气的回应道。
为了反虞大业,他们这帮义军反王,都是在关公像前发过誓的拜把子兄弟。
尽管这种结拜,在乱世之中不值一提,但明面上还是要互相给足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