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一百五十六章 运筹(2)

第一百五十六章 运筹(2)

    针对东吁叛逆的平叛大计,已在中枢决策层达成了共识,这在楚凌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自正统三年起,大虞中枢经历一次次风波,朝局动荡不停,紧密围绕皇权巩固而变的,是一批批旧臣的倒下与新锐的崛起,这使大虞形成一次次的洗涤,永昌朝已成过去,一帝三后过渡的时代落下帷幕,属于全新时期的正统朝,正在逐步增强对天下的凝聚及影响。

    今下被楚凌初划正统朝决策层的文武重臣,需要用一场极致的抗压测试,来确立在中枢的位置。

    正统四年的对虏之战,是楚凌没有对外有任何商榷,乾纲独断下发动的战事,恰是这场北伐,标志着楚凌在那至尊宝座上,没有任何的争议或别的。

    乾纲独断,在今后一段时期,还会在正统朝上演。

    因为楚凌需要将自己的意志和决策,不断地下沉到大虞每寸疆域,以此来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部署。

    不过在一些事宜上,楚凌需要有一批肱股栋梁,在中枢及地方的重要位置,为自己紧盯着一些领域。

    所以就有了这次东吁叛逆的平叛大计。

    楚凌需要看看,被他划为中枢决策层的重臣,在面对内部有分歧、状况下,要对外部彰显大虞威慑,如此复杂多变的处境下,他们一个个的表现到底如何。

    这天下是楚凌的不假。

    但是统御和治理这天下,是需要有一批肱股栋梁,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发挥出各自作用及影响的。

    作为他们的最高统帅,楚凌要看清他们每个人。

    战争机器的开启,是需要一定的预热阶段的,不是说前脚刚明确了军事目标,紧接着仗就打起来了。

    统筹主导过一次对外战争,让楚凌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了。

    虞宫,大兴殿。

    别看针对东吁的战事,已经在中枢决策层达成一致,但是氛围却没有太大改变,一切都跟过去一样。

    位处虞宫的楚凌,感受到中枢有司没有太大变化,一切都在按着原有轨迹运转,对此楚凌是很满意的。

    倘若前脚刚明确一些事宜,后脚就传的沸沸扬扬,楚凌就要考虑一件事,把泄露消息的人严惩。

    不管是有意的,亦或是无意的,连这点战略定性都没有,大虞如何在这大争之世下伟大起来?

    说起来,处在正统朝权力顶端的文武重臣,又有哪个是简单的?

    别管是一直都在的,亦或是后期擢升的。

    他们经历了别人未曾经历过的,两次新旧权力的更迭及冲击,还有夹在中间的更复杂政局动荡,别说是在大虞一朝很罕见,即便是在前朝也是少有,哪怕在前朝,不乏后宫掌权,权臣当道这类现象,可问题是这往往持续十余年,甚至是更久,像这样在短短数载内,就经历多变故,中间还伴随有内叛外战,根本就是找寻不到的。

    正统这一年号,注定是不同凡响的。

    因此正统朝的君臣,注定也是非凡的。

    “你能考虑到北虏公主,可能没有返回封地,而是潜入到西川境内,证明你是真的用心了。”

    大殿之内,罗汉床上。

    楚凌御览着所持奏疏,言语间透着赞许与欣慰,听到这话的鸿胪卿尹玉,这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些。

    说实话,即便是到现在,尹玉还是有些恍惚的。

    毕竟这仗打的太频繁了。

    北伐是正统四年发起的,但是到了正统五年才结束的,这期间大虞中枢也好,地方也罢,是存有各种风波与变动的。

    眼下正统六年还没结束,关键是因为先前的一些事宜,导致一些状况,紧密围绕着国朝抡才暴露出矛盾。

    按着正常的逻辑,一切应已国内为重,只有将问题给解决了,朝局也好,社稷也罢,才能安稳下来。

    但是大虞外部的形势变化太快了。

    东吁国主的死,这是会引起连锁反应的。

    哪怕其在活着时,在东吁权柄被架空,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太大,可是人死了以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甚至在准备这份奏疏时,尹玉的思绪有些飘散,如果是在大虞,今上没有掌权,没有理政,那么大虞是不是就会像东吁叛逆一样?

    也是想到了这里,尹玉不敢再想下去了。

    现在的大虞不是那样的!!

    “对于我朝来讲,针对东吁平叛一战,最占优势的窗口期,大概就是两个月徘徊。”楚凌将奏疏合上,抬眸看向尹玉,声音低沉道。

    “在这期限内我朝要做的太多了,兵马调动,粮草调度,对内严守,对外迷惑等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东吁的攻势要展开,一句话,等到北虏、西川、南诏各国知晓,我朝精锐要杀至天门七关一带,最好能夺占三到四关,以形成对东吁的战略压制!”

    尹玉的表情变了。

    这压力太大了。

    即便是在太祖朝时期,最占优势的那次,达成上述战略意图下,也用了四到五个月的时间。

    尹玉是没有打过仗,但其中难度有多大,他还是知晓的。

    不管怎样说,他是驸马。

    或许在朝没有权势,可知晓些事宜,对他来讲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楚凌要从皇亲国戚中,特别是太祖、太宗两朝驸马中,挑选一些赋予要职,楚凌看中的就是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大虞。

    因为在一些时候,他们是冷静的。

    再一个,先前一直被压制,没有权力在手,这也使得他们要比勋贵文臣要更谨慎,不会说做出格的事。

    “不过达成上述种种,只是一个开始。”

    楚凌端起茶盏,浅浅呷了一口,随即对尹玉说道:“能否为前线争取时间,力争在各国有所反应前,使我朝精锐能一举夺取余下诸关,使得东吁叛逆所窃腹地,彻底暴露在我军兵锋之下,鸿胪寺的担子可不小。”

    “南诏还好一些,毕竟离东吁最远,即便是知晓消息,那也是最后知晓的。”

    “再加上我朝在其生乱时,攻其不备下夺占了龙虎关,即便是有所动,南诏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小的。”

    对!!

    这是能占据的优势。

    尹玉的表情有变,龙虎关对于两国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是知晓的。

    至少在两国接壤之地,南诏不管有任何举止,都要顾忌龙虎关,一旦情况有变,则大虞即可通过龙虎关杀进南诏境内。

    “陛下的意思,关键就在于北虏和西川。”

    想到这里,尹玉讲出心中所想。

    见尹玉说话,楚凌没有出言打断。

    他需要的是有想法的肱股,而非是提线木偶。

    见天子不言,尹玉压着心底忐忑,继续说道:“基于东吁出现动乱,并对我朝做出进犯之势,在这一环境下,真正占据优势的,正是北虏。”

    “毕竟在此之前,北虏遭我朝重创,加之北虏腹地出现动荡,虽说过去了最凶险之境,但北虏国力仍未恢复。”

    “不到万不得已之下,北虏是不会轻易出动大军的,毕竟我朝在拓武山脉,是安置有大批精锐的,这在此之前也在持续袭扰着北虏。”

    楚凌露出赞许之色。

    能够在这复杂局势下,清晰的知晓主次矛盾,这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到的。

    “所以西川是关键。”

    尹玉似抓住了重点,向前探探身道:“基于北虏公主可能潜入西川的假设,我朝要做的就一点,如何安稳住西川的同时,能够迷惑住北虏公主,继而使北虏在错误的预判下,做出错误决策。”

    “不错。”

    楚凌微微一笑道:“打仗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攻心为上,西川也好,北虏也罢,都是不愿看到我朝收复旧地的。”

    “但问题是,局势不一样,所用方式就不同。”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这不止是在个人,即便是在国与国之间,也是适用的。”

    既然尹玉在这方面有天赋,那楚凌不介意引导与培养。

    鸿胪寺的职权,掌赞导相礼,这是世人所知晓的,但更为重要的一项,其实是外事这一块儿。

    礼部是也有这部分职权,但主要是对内礼仪这一块儿,具体负责对外的,还是鸿胪寺占据主导。

    因为过去的国情,还有复杂的外部环境所致,使得鸿胪寺在这一块儿,表现得并不突出。

    可到了正统朝,楚凌却打算改变这一切。

    明确了要对外征伐战略不假,但不可能说,上来就跟周边各国都打起来,这是很不理智的。

    远交近攻,这是要贯彻正统朝的。

    “陛下,如果是这样的话,臣觉得此前来访我朝的西川九皇子,是值得去拉拢的。”尹玉想了想,起身朝御前作揖拜道。

    “自我朝对北虏发动攻势下,对北虏占据优势的,不止是我朝,西川也是有的,而且因为这一变动,使得西川国内是有不少变动的。”

    “要是能通过一些方式,使得西川国内出现变数,从而延缓对我朝的军事做出部署,这能极大增加我朝一战平灭东吁叛逆!!”

    讲到这里时,尹玉内心是激动的。

    如果在这一战中,鸿胪寺能发挥重要作用,今后在朝的话语权,无疑是增大很多。

    对于权柄,尹玉或不看重,当然他也知道,自己该待在什么位置上。

    但是这并不影响尹玉有别的想法。

    鸿胪寺有了变化,那对他也是有莫大好处的。

    “卿觉得以联姻之名,出访西川如何?”

    见尹玉如此,楚凌嘴角微扬,讲出心中所想。

    嗯?

    尹玉先是一愣,毕竟天子没有诞下子嗣,至于太宗所诞,公主就那几位,关键都已经尚驸马了。

    这何来的联姻。

    可紧接着,尹玉表情变了。

    这不过是个说辞罢了。

    毕竟在此之前,北虏和西川,不就打过这种旗号来访过?

    这联姻最后不也不了了之了。

    既然北虏和西川能用,那为什么大虞就不能用?

    抛开针对东吁这一战不谈,大虞真要派人前去西川,在西川国内,是有一些人希望大虞能来的。

    因为来了外人,就会出现变数。

    关键就在于谁更技高一筹了。

    “陛下英明。”

    想到这里,尹玉立时作揖拜道:“臣觉得此事未尝不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朝应在大军出动前夕,就主动宣讲此事。”

    “借此名义遣使,既能暂安西川之心,又能乱其朝局,待其内斗自顾不暇,我朝便可趁势而动。”

    “关键是此事一旦宣讲开,这对我朝内部也是不小的震动,甚至会有很多人猜想此事到底是为何。”

    “呵呵…”

    楚凌笑了起来。

    自己的想法,尹玉揣摩的很清楚。

    这是让他高兴的。

    针对东吁要展开的战事,不止要吸引外部注意,更要转移内部注意,这样就能在大变之下,捎带手把一些问题给解决了。

    比如,有些人不是把心思放在抡才上,好啊,那就趁着这样的机会,在局势出现反复下出手解决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还能为前线征战,积攒一批钱粮,继而是国库的压力,不用太大。

    只需一纸诏书,便可掀起波澜。使臣未动,流言先起,朝野上下必会暗潮涌动,有些耐不住性子的人,肯定是会有所动的。

    如此机会不就来了?

    “卿觉得,由卿亲自前去西川,如何?”

    想到这里,楚凌探身看向尹玉道。

    尹玉心头一震,当即跪地叩首:“臣愿效犬马之劳。”他深知此行凶险,然亦是机遇。西川权贵盘根错节,若能借势搅局,不仅可助大军进击东吁,更能为鸿胪寺博得空前地位。而他自己,也将真正踏入权力中枢的视野。

    不过与之相对的,这会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甚至是还可能遇到凶险之境。

    但尹玉知道一点,机会来了,如果把握不住的话,那今后就再无可能了,关键是这次要是退缩了,这就失去了天子的信任,而这是尹玉绝不愿看到的,毕竟他知道自己有今下地位,那靠的就是天子的信任与倚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