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一十八章开源节流

第三百一十八章开源节流

    七月,紫辰殿。

    经少府、计司、尚书台三方月余讨论,初有铸钱新法,众卿遂齐谒张虞。

    “陛下!”

    张则呈上新钱说道:“依陛下之意,则与诸卿商讨新钱法。经计司核验,加杂白锡铸造,令钱币更重,以此大钱购小钱(五铢钱),并严行律法,当能渐绝私铸之风。”

    张虞将数枚大钱仔细放在手里端详,见与月前的铜制大钱相比,今钱更大更重,显然少府在计司的帮助下,找到购铜、兑钱而不令私铸钱币盛兴的方案。

    “虽能杜绝私铸之风,但五铢钱参差不齐。如以董卓小钱计,我用大钱兑小钱,一文抵二文,朝廷岂不亏损?”张虞问道。

    乱世下,货币体系最先崩溃,尤其遇见董卓武夫,用更轻更小的五铢钱当五铢钱使,属于是变相的掠夺。在恶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最终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若时局混乱,兵戈四起,那么钱币将会彻底不值钱。

    “当称重!”

    庾嶷说道:“五铢钱多,今当称重以收新钱。官府出巾帛购五铢钱,五铢钱融铸大钱。大钱与小钱并行,一文钱兑二文重。二文小钱较大钱略重一铢,此是为火耗钱,用于铸币所费度支。”

    钟繇沉吟少许,说道:“陛下,大钱几为两小钱重,今不如多杂白锡,以攒铜料为利。铸钱前后所费人力甚多,若调度不当,岂不会令铸钱亏损。”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钱乃流通天下之物,朕命为通宝,欲令天下百姓能持此钱通达四海。今若计较利润,自肥朝廷府库,当会助长私铸之风。”

    推行唐钱乃张虞近年必须推行之事,为了避免推行钱币失败,张虞甚至不打算在换铸五铢钱上盈利。毕竟无厚利可图,便能遏民间私兑铸钱之风。

    至于在融铜铸钱上,朝廷肯定要赚上一笔,但其中利润却也不大。张虞为了遏制私铸,让计司核验成本,依照成本核算情况,需要达到铸造一定量才能实现盈利。

    在财政收入上,张虞财政偏好是开源节流型。但在铸钱一事上,张虞不打算让朝廷盈利,便可知张虞在意程度。

    至于为何如此在意?

    无非是关乎一个政权的信誉,汉的认同随着五铢钱通行天下,慢慢浸入人心,世上百姓以此钱流通,渐渐会让所有人认可汉帝国。但随着五铢钱的崩塌,百姓手上的钱币价值瓦解,还会在乎汉帝国吗?

    故在张虞看来,唐通宝替代汉五铢属于是经济意识上的更迭。当市民用通宝进行交易时,实际上就是慢慢对唐政权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比任何讨贼檄文更有效。

    见张虞无异议,张则继续说道:“依臣之规划,少府设铸钱使,在关中首设铸钱监,今岁先铸通宝以通市井。”

    张虞打断说道:“七月始铸钱,每月新钱杂谷帛为俸禄,先予朝廷文武。明岁起,官职俸禄改由大钱支付,爵位食邑仍以谷料支出。官支用新钱,市井百姓方能信服。”

    说着,张虞看向钟繇,说道:“丞相为总领百官,如有官吏怨言,卿当安抚之。”

    “诺!”

    钟繇应了声,拱手说道:“陛下下令北迁賨人,臣咨询太常,并问政于蜀人。众言賨人生于山谷之中,居于渝水左右。北起汉江,南达大江,其中户口难以计数。”

    “陛下欲迁賨人实边,当让賨人君长归巴劝导,并令善抚民者为使,当能从中迁口数万,乃至十万。”

    “卿可有迁民使人选?”张虞问道。

    “陛下,侍御史杜袭可为迁民使!”

    钟繇说道:“杜袭温粹识统,自南投我朝始,行事勤勉,勇于劝谏,是乃国之贤士。今用杜袭南下迁民,必会事成!”

    杜袭投奔张虞的时间不晚,大体是在张虞平河北后。先在大将军府任职,后转任商县长。彼时张虞从襄阳回长安时,与杜袭有过一番对话。

    治商县一年多,杜袭以出色政绩升迁为汝南郡期思令。在任期间,安抚县内百姓,并安抚淮南受掠百姓,立有大功。因杜氏与钟繇一族有旧,遂在钟繇的赏识下,升迁为侍御史。

    今迁徙賨人虽为苦差事,干不好就有可能掉乌纱帽。但却是难得立功机会,故钟繇考虑一番,遂向张虞举荐杜袭。

    张虞脑海中恰好有对杜袭印象,说道:“丞相既荐杜袭,那便令他兼任迁民使,迁賨人以实陇郡。”

    “诺!”

    张虞忽有想法,说道:“天下初安,州郡待兴。先有迁诸雄旧部实关中,后有北疆胡民迁河湟,今再有賨人迁陇郡。况南土肥沃,寡有人烟;河西空旷,无人耕牧,故日后迁民之事必会频繁,尚书台、北院共设徙民监,徙民使俸千石,专领迁徙汉夷之事。”

    天下人口虽说不多,但不代表不会有迁民之事。相反依照张虞设计,迁民之事怕不是会不少。比如张虞就有计划,及大军下东南,张虞会迁山越至中原,弱山越之力,而实兖、豫二州人口。

    包括南中地区,等南中州郡稍安,张虞打算迁南蛮至两淮流域。或平辽东地区,张虞打算顺势灭三韩,再将会耕作的三韩民众内迁至幽州,空出的三韩沿江流域便于汉人耕作。

    以上种种迁民计划,本质是想随着人口繁衍,便于汉人向四方扩张。而将蛮夷内迁至中原,目的无非是想充实人口及汉化边缘蛮夷。

    如汉武帝时期,迁山越二十万至淮南,虽说偶有引起蛮变,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山越渐渐被汉化。而今迁懂得耕作的蛮夷至中原,几代下来通识汉俗,必然会被视作汉人。

    “那是否让杜袭出任徙民监使?”钟繇问道。

    张虞明白钟繇意思,笑道:“暂先空缺,观杜袭迁賨人成效。”

    “诺!”

    安排好迁民一事,张虞看向庾嶷,问道:“卿南下巴蜀考察蜀锦官营,不知有何方略官营?”

    “禀陛下!”

    庾嶷说道:“臣领计吏南下巡查,先后商订诸多方案,其中以诸葛孔明官营法最优。孔明言,蜀锦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一贯,富人所钟爱之。而今蜀锦制作,无非大户募工纺织,以月钱予妇孺。”

    “国家官营蜀锦,不妨在成都南筑城,禁大族私下织锦,招妇孺于城中纺织。蜀锦如有织成,招大族出资购锦,以便大族贩卖于天下。以上之言,乃诸葛亮所献一策。”

    “诸葛亮所献二策,便如官营盐制,士民纺织蜀锦,由官府购锦,再贩卖于天下。其中二策方略不同,所行之事不同。前者高出蜀锦,后者低卖蜀锦。”

    “卿以为此二策,当依何计施行?”张虞问道。

    庾嶷沉吟少许,说道:“前者募工织锦,臣恐官营长久后,会令蜀锦质量低劣;后者贩卖蜀锦,臣恐官吏标买低劣蜀锦,终令蜀锦监亏损。其中利弊估算,嶷以为前者如行厉法,国家无亏损之险!”

    “且先依卿所言!”

    张虞说道:“计司官营蜀锦,有州郡官吏督察,或能避免亏损贪腐之事。除蜀锦外,蜀中井盐官营何如?”

    “蜀盐产量不丰,取井火煮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庾嶷说道:“若在中原地区,无法与河东盐池得盐相比。但蜀中胜在闭塞,外州之盐难入,故在蜀中官营井盐,国家必能盈利!”

    相比蜀中井盐要火烧出结晶,河东盐池无需靠火烧,靠太阳晒就足够了。每畦(约一百亩)单季可产盐 300-400石,一年除冬季不能晒盐,故一年能生产两次,故每畦大概能出600-800石盐。

    二者之间产出无法相比,因此在海盐没有大发展时,河东盐的产出占汉代盐产量70%。

    “那便依卿之言,在蜀中官营蜀锦、井盐!”

    “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