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二十二章诸葛之均输法

第三百二十二章诸葛之均输法

    神武元年时,张虞进位唐王,为限制相权,特设计司,长官为计司使。朝官因计司权大,拥有审计诸署之权,遂私称计司使庾嶷为计相。

    其称谓本来自于张苍。时张苍以列侯身份在相府任职,统领诸郡国上计事,故众以计相称之。因此计相名为相,但却无相权之实。

    从计司初期职责来看,单纯拥有审计财政与官营盐铁二权,计司权利谈不上大。然随着张虞允许与默认,近年来计司管辖范围渐渐扩大,如拥有司法权及干预行政审批权,已经能对相权形成制约。

    今庾嶷向张虞提出平准、均输二法,其目的想为朝廷充盈国库,但其在实现目的之同时,必然是在寻求权利的的扩张。

    钟繇作为行政首脑,州郡及中央政务本由他负责,然计司寻求权利扩张势必影响到相权行使。故出于维护权利,钟繇对庾嶷寻求权利扩张自然没好感。

    当然了,维护相权仅是钟繇反对平准、均输法的原因之一,更重要是平准均输法将会极大影响商税,以及严重挫伤民间经济活力。

    在张唐税收体系中,商税包括缗钱税、市租、车船税等。为了更好征收商税,朝廷在邺城、南郑、陈留、长安、太原等大都市遣吏直管市场,余者市场由州郡自设市啬夫征收税务,其商税独自上交到州郡,再由州郡运输至中央。

    因此商税与田赋相同,不受计司直辖,而今若执行均输法,商税势必会大幅度下降,这将极大损害了州郡的利益。

    毕竟在产出恒定的情况下,钱不会凭空出现,只会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均输法无非是代替了商人贸易,赚取商人的利润,民间商贸锐减,意味着商税大幅度减少。

    在此背景下,钟繇反对庾嶷施行均输法乃必然之事。

    二相见解的不同,极大影响了朝廷舆论走向。或士卿抨击均输法为恶法,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国如行均输法乃与民争利。为此有计司属吏上疏,均输法充实国库的重重好处。

    然官僚权利的冲突对张虞来说并不重要,他作为帝国的创立者关心的是政策是否是于国于民有利,若是执行下去,富官伤民岂不讽刺?

    望着案几上的奏疏,张虞迟迟不语,思虑其中之利弊。

    “文和、公则,你二人有何见解?”张虞忽问道。

    郭图说道:“均输夺商人小民之利,以充实国库。然其中是否能行,图不敢妄言经济之法。古言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商法收取于商贾,均输夺商贾之利。二者本意不同,实难论断!”

    郭图作为大族,自然有涉及商业贸易,然郭图却不敢直言均输法不好,恐会引起张虞的猜忌。毕竟他侍奉张虞十余年,算是摸透了张虞的性情。

    “陛下!”

    贾诩沉吟少许,说道:“郭侯橘、枳之论,诩以为精妙。商税无非因商贾暴利而收税取之,而若代行商贾事则恐官吏难为商贾。毕竟为官与为商乃不同之事,官商勾结乃民间之一大害。”

    “以诩之见,橘、枳之差当问农人,均输、商税之别在问善政者。”

    “何人可以咨询?”张虞反问道。

    贾诩摸着胡须,说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陛下欲问利弊,不如诏青年俊杰问政。”

    “青年俊杰?”

    张虞笑了笑,心中有了人选,说道:“诸葛孔明有经济之才,先至蜀中献蜀锦官营法,今便招诸葛孔明进宫!”

    说着,张虞看向郭图,问道:“今日可是诸葛孔明值班?”

    “明日当值,今可唤其入宫!”郭图说道。

    “善!”

    诸葛氏自与上谷王张杨结亲,诸葛氏在国中地位不断跃升。

    如诸葛瑾本为降人,但因被张虞赏识,及弟弟诸葛亮为张杨女婿,于是诸葛瑾便被任命为济北郡守。亦或是诸葛亮在去年进仕,直征为侍郎,在张虞的安排下,随行计司南下巴蜀。

    诸葛亮南下优异的表现让庾嶷颇为欣赏,欲招其入计司中任官。然尚书台不愿放行,最终诸葛亮留在尚书台里,负责户部财政相关工作。

    未过多久,在侍从的连声催促下,诸葛亮急忙入宫面见张虞。

    “臣户部侍郎诸葛亮拜见陛下!”

    诸葛亮整理衣冠,恭敬而拜。

    “免礼,赐座!”

    张虞招呼诸葛亮坐下,说道:“孔明可知朕为何招卿进谏?”

    诸葛亮正襟危坐,说道:“户掌州郡田、商赋税,近来朝中为均输法多起纷争,故陛下招亮进宫,应是为均输法之事!”

    “哈哈!”

    “孔明智计达众,朕今实为均输法而忧!”

    张虞笑了几下,问道:“卿自言有管仲之才,然不知卿对此有何见解?”

    诸葛亮说道:“禀陛下,臣以为均输法可行,可不行!”

    “何出此言?”

    “商贾南北奔走,无非以低买高卖,赚取其中差价,故国家欲夺商贾之利可行。”诸葛亮说道:“然商贾之能在于随机应变,而官府之职局促受限,且因是为国家盈利,必会滋生贪腐之事,故不能夺商贾之能。”

    “夺商贾之利而不能夺商贾之能!”

    诸葛亮言辞虽充满深意,但张虞却能明白其意,无非是政府机构呆滞,充满官僚主义。而商贾目的在于盈利,手段自然会灵活多变。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国家机构干预市场不会扼杀商业贸易的活力!

    “孔明可细言方略!”

    诸葛亮拱了拱手,说道:“均输法可行,但不可依照武帝时所为,在郡内设商官,如河东郡设枣官,巴郡设橘官之类。而今更改旧策,当跨州连郡设转运之官,察州郡物价起伏,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之策,统收统运!”

    “旧者,州郡赋税皆需上供京师,而今如魏郡地方粮高,可抽粮谷以济魏郡,从中所得财货便是国家之所有。统收为州郡之职,统运为漕运负责,统卖为商贾之事。以此行事,州郡多得钱粮,而商贾莫能操控物价,百姓不受剥削之害!”

    “孔明之计颇好,但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张虞评价道。

    诸葛亮与桑弘羊的均输法看似一致,都是低买高卖,但内部其中执行细节与整体框架不同。汉武帝时期,为了充实国库以便北伐匈奴,郡国官吏奔着短期暴利为目标,时常出现强买强卖。

    但诸葛亮从整体市场体系去思考民生物价,冀州魏郡粮高而幽州渔阳粮低,那么便能让渔阳官府收购粮草,将粮漕运至魏郡,让商贾收购粮草,再贩卖于百姓。

    其中所得利益由上级分配,渔阳郡得百分之五十,漕运得百分之二十五,剩余百分之二十五归由魏郡所有。而魏郡商贾依靠渠道,向低价米流通至市井,维稳魏郡的粮价。

    中央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跨州调度物资,至于小幅度的物价拨动,政府不会兴师动众干预,而是会准许地方商贾自行贸易。

    因此依照诸葛亮的方案,朝廷需要在州郡之上设立调度使,掌握区域生产情况和州郡物价浮动,才能做到以上这些内容。

    诸葛亮说道:“陛下点评得当,政因人而兴,政因人而亡。计相所言均输法夺商贾之能莫能为,但为民生考虑出发,但却能行均输法,令大族莫能操控物价。”

    张虞笑眯眯道:“此法当由计司执行,还是归由尚书台、少府掌管。”

    “陛下,河北漕运由各州自筹,但以亮之见宜当由京畿统筹漕运使,负责河北赋税供给之事,保障军需自给,因此不如让漕运使兼任转运之职。”

    诸葛亮说道:“陛下在河北设漕运使,在河南再设漕运使,关西设陆运使。中国三使直属于京畿,如关西遭遇饥荒,便能令二河漕运使急调粮草,平复粮价。漕运之事涉及众多,甚至能让三使负责盐、铁、绢之物调度。”

    “那依孔明所言,莫非欲让计司负责漕运兼转运之事,而州郡统收粮物,以便漕运使调度获利?”张虞问道。

    “陛下英明!”诸葛亮道。

    张虞凝眉不语半响,今不得不说诸葛亮所献均输法周道,将诸多利益都考虑进去。

    如计司欲扩张税收来源及自身权利,而行政方不愿让渡商税与地方行政利益。而今诸葛亮设计的体系下,将漕运、转运二职交由计司负责,地方州郡属于是躺得赚钱。且行政方在意的行政权并未被计司侵入,而是以一种合作方式互利共赢。

    不仅于此,地方商贾收购计司商品,省去计司直销百姓的成本,并维护到了民间商贾的利益。

    一系列宏观设计中,利益受损者便是大户商贾,他们无法操控物价,无法赚取大额商品的暴利差价。

    “此策容朕与二相商议!”

    诸葛亮出色顶层设计能力让张虞满意,说道:“如若此略可行,卿便出任河北漕运使。”

    “谢陛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