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71章 讨蜀檄文

第71章 讨蜀檄文

    曹睿看着曹启懵懵懂懂的样子,也不去继续叙谈,而是策马领着他和随行的侍中王肃、崔林二人进入了阳平关内,并在曹泰的陪伴下登上了阳平关的城楼。

    日头渐斜,高耸的关墙在东侧映出一道巨大而又模糊的剪影。寻常很难看到如此巨物,众人望得此景,也一时沉默。

    王肃盯着东侧看了许久,心中略有思量,转过身来朝着曹睿拱手致意:

    “陛下,臣方才听了陛下与邺王言语,心中也有所感,想请陛下圣裁一二。”

    曹睿侧脸看了王肃一眼:“王卿请说。”

    王肃道:“陛下与邺王讲积累大势,臣回顾了陛下即位十余年来之间种种大事。”

    “于军事上论,陛下每逢战事亲统中军或出征或援护,无论淮南还是关西,千里之遥亦亲统军队。朝廷从不畏战,平时也不求战,可每逢战时,必先内外准备、奋力施为,以求全胜。”

    “于政事上来论,陛下在人事上也从不大动,而是借着时势稍稍调整。去尚书令、确立内阁、建枢密院、分中军建制、减免税赋、废弃民屯、分割大州、立江南行台……全然顺势而为。”

    “直到今日,臣才明晰陛下之雄才伟略。大魏天下有陛下这般圣君,乃是天下子民之鸿福!”

    曹睿听着王肃的话语,也难得沉默了些许。

    “若说积累大势,这其实是董公在黄初七年教朕的事,多年以来朕也一直践行此语,故而常常于朝中尊崇董公,以至封王。”

    “说到底,也就是取胜而安众心,积累国力不至损耗。大魏之敌不过吴蜀,如今吴国已灭,那就只余蜀国而已。观此吴蜀二国、孙刘两姓,数十年来名为同盟,实则相争不已,反复内耗。对大魏来说,不出错就是最大的正确。”

    王肃再度拱手:“此乃君王正位之道。”

    曹睿拍了拍曹启的肩膀:“王侍中乃是天下大儒,他的话你要好好记住!”

    “是。”曹启点了点头,又朝着王肃行了一礼。

    曹睿今日不准备回返沔阳,而是要在阳平关宿下。临近黄昏之时,四名散骑侍郎也一并从沔阳骑马来到了阳平关。

    “臣等参见陛下。”四名散骑齐齐见礼。

    曹睿微微颔首:“朕不是令你四人在沔阳为朕写檄文么?这时前来,可是都已写好?”

    “回禀陛下,臣等已经写好。”卫瓘从身上背囊中取出一封文书,恭敬递了上去。

    曹睿却没伸手去接,而是随便指了一指:“启儿,你来为朕读一读此文。”

    “儿臣遵旨。”一旁侍立着的曹启行了一礼,而后朝着卫瓘走去。

    “见过殿下。”卫瓘低下头来,一时不知如何与曹启相处。

    曹启却镇定异常,缓步走去,拿到文书后又缓步走回,徐徐展开,而后朗声读道:

    “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我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

    “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关西、荆南、交州诸军,实兵二十余万三路齐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

    “……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曹启朗读之时,曹睿、王肃、崔林、曹泰以及四名散骑同时安静听着。直到曹启抑扬顿挫的读罢,曹睿才点了点头,对着众人说道:

    “与十年以前的太学相比,你们这些学生很明显更善于修辞诗赋,文风渐盛,这是盛世才有的光景。这是你们四人共同所作?”

    “回禀陛下,是臣等四人所作。”卫瓘答道。

    曹睿又问:“最后一句是谁写的?就是这句‘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

    钟会先前迈了半步,颇为自得的拱手答道:“陛下,末尾是臣所作。”

    曹睿笑道:“你在这里用了陈孔璋的句子?倒也不是不行。钟会,你既然能写出如此威严之语句,不知你胆色如何?”

    钟会略微一愣:“臣悉听陛下分派!”

    曹睿道:“这样好了,明日朕派你持此信去一趟阳安关,去替朕将此檄文送过去。十余年前朕在赤亭的时候,时任散骑侍郎的姜伯约就为朕三次来往蜀营之中,他如今已是统兵万人的朝廷大将了。”

    “钟会,今日这个立功的机会朕就交给你了!”

    这个十四岁的少年一时愣了神,但当他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向自己看来的时候,面孔竟然在瞬间红了起来:“臣……臣不知……”

    曹睿的目光移走,而后朝着另外三名散骑,也就是卫瓘、杜预、羊祜三人的方向看去:“钟会不去,你们三人可有胆量?”

    “臣愿往!”杜预率先拱手应声。

    “臣也愿往。”卫瓘、羊祜二人稍稍慢了几分,也同时说道。

    “那好,杜预,朕且……”曹睿还没说完,钟会这边就扑通一声跪下行礼:“陛下,臣愿去!臣敢去!”

    “真敢?”曹睿轻笑几声。

    “当真!臣敢!”钟会连连说道。

    曹睿轻轻颔首:“那好,明日朕让曹将军派十人随你同去。勿要丢了朕的颜面!起来吧。”

    “臣遵旨。”钟会匆忙站起。

    王肃、崔林、曹泰几人见了钟会的紧张情状,几乎都在憋着笑意。

    之所以让钟会前去,一方面是曹睿的恶趣味,另一方面此事总是要人去做的,让钟会去并无不可。

    对面若是孙权,曹睿或许还不放心。但对面乃是诸葛亮,曹睿认为他还做不出来杀使者这种事情,当年姜维出使时也平安来回。

    而另一边,成都的刘禅、诸葛亮君臣也最快速度的做出全面迎战的应对。一封封诏令从成都发出,送往蜀国的各个方向,开始全面转向战时。

    胡济来到成都的第二日,诸葛亮就乘车随胡济一同北上前往白水,亲往北面前线坐镇。

    丞相诸葛亮北上负责北面局势,尚书令蒋琬前往涪县统领两万士卒作为后备,军师将军杨仪奉命率军一万东出广汉以为支援,护军将军费祎留在成都协助刘禅处理政事。

    一时间,整个蜀中都陷入了战前的恐慌和紧张之中。当然,每逢大战必有益州士人出身的官员劝谏爱惜民力云云,大敌当前刘禅也毫不犹豫的亲自下令诛杀了两名跳的最高的有官身之人,一时间蜀中为之整肃,并无一人敢于再度劝谏。

    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事。眼看魏军即将大兵压境,杀几名官员或许会让朝廷声望受损,可若不即刻调集民力物力准备战争,来日……有没有来日还是两说!

    胡济从白水到成都用了四日,诸葛亮的身体显然难以接受这般程度的快速出行,勉力支撑之下,勉强在六月二十九日抵达了白水。

    诸葛亮亲自坐镇前线,给上至王平、胡济,下至寻常军卒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亲自处于前线,可以得知更多的信息、更早的做出反馈,也可更加安心。

    不过,第二日,也就是六月三十日,在阳安关统领五千守军的守将高翔遣人回到白水关,并带来了魏军使者钟会。

    听闻魏国皇帝曹睿派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作为使者,王平等人都认为这是魏国对大汉的藐视,纷纷建言丞相将使者驳回,或者干脆斩了此人首级,以示朝廷和魏国不两立之立场。

    可诸葛亮却拒绝了。

    “不论此人多少年纪,既然是使者,本相总该见上一见的,也想看看那曹睿派了什么人来。”诸葛亮轻咳了几声,缓缓说道:“既是使者,总能从其言语中获得少许消息的,令他来吧。”

    “是。”王平拱手应声,亲自前往堂外将钟会领了进来。

    “大魏散骑侍郎钟会奉皇命前来拜会诸葛丞相。”钟会人在蜀营,不敢造次,礼节标准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

    散骑侍郎?

    诸葛亮一时有些恍惚,想起了当年在赤亭大营之中那个和自己对答如流的天水姜维,不禁开口问道:

    “你唤作钟会?当年来本相营中出使的姜伯约现在何处?”

    钟会直起身来,不卑不亢的拱手答道:“姜伯约现为大魏中军之左骁卫将军,统领一万精骑。”

    一万精骑……一旁的王平听到此语,心中一时也唏嘘了起来。他记得当年那个姜伯约也不到三十岁吧?不到四十岁就可以领一万精骑了?大汉也没有一万精骑!

    诸葛亮点了点头,表情没有半分变化:“本相听高将军说过,你此来是来送战书的。那个姜伯约此次是否出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