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零八章 文化融合

第一百零八章 文化融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化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蓝图,而不只是单单有机器或者制造机器的能力。

    因为以前的工业化,严格来说只能算机械化,即拥有机器以此提升制造业效率。

    但这种机械化本身可以复制,比如从别国购买机器,拆开自行研究组装,也许就能够复制个七七八八,从而发展起来。

    像我国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大量从毛熊那弄来机器。先进口用别人的机器,再仿制机器,有了基础制造能力,最后才开始创新,有了今天的工业底子。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如今的2032年,工业化早就已经不是当初的机械化时代,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高端化、AI化等等。

    其中蕴含的技术早就已经不是单纯靠复制粘贴就能够玩得明白,需要的是极为强大的科研力量,以及十分庞大的工业底蕴。

    因为它涵盖的是方方面面。

    譬如国土纵深,官方政策,工业土壤,教育基础,经济底蕴,人口数量等等。

    除了我国本身拥有了这些特性,从而涌现出了这样一个工业奇迹以外,世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条件复制这条道路。

    因而这种奇迹哪怕是老美、德法、小日子等目前处于工业第一梯队的国家,也是拍马都赶不上的存在。

    大明正常情况下,肯定走不上这种道路。

    虽然我国拥有的它都有,即便人口、教育、经济、工业底子还薄弱,但等三五十年赶上来并不困难。

    然而它太原始了,原始到可能连目前非洲一些稍微有点工业能力的国家都比它强。

    可架不住背后有人啊。

    我国目前已经走在了工业领域的最前沿,当老美那边还在闹全面反对自动化的时候,我国自动化早就已经普及。

    大量高科技器材仪器被搬运到了大明,老朱也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中国速度。

    十天时间建出了一个新的港口码头,三个月时间拆了半座南京城,而给城中百姓造的临时居所,更是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造好,甚至住房比以前的都好。

    老朱人都傻了。

    睡一觉起来,第二天整个南京城都变了模样。

    感觉南京都不是自己的南京城了。

    这让他都有点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不应该答应那边马上开启基础建设?

    不过也没办法。

    基建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

    没有好的城市布局,那么商业就不容易发展。

    没有好的交通道路,货物就不可能迅速运达。

    目前现代那边给大明的发展路线就是先发展水运,因此先做造船厂。

    然后以南京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建设铁路、公路,将交通网络迅速铺开。

    这样之后就可以做铁路货运以及公路货车运输。

    事实上这是唯一且最正确的道路。

    包括朱标也是这么做的。

    他提前搞定了南京的土地,在南京还是一片荒芜之所的时候,就把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对城内进行改造,对城外进行水路、铁路、公路设施建设。

    只是他的速度太慢了。

    照目前的进度,想把交通运输铺向全国,至少得十多年的时间,甚至还只是基础铁路,公路建设日期还得延长。

    大明要想进入高速发展,恐怕也得十多年后,等到涌现出大批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加上培养好的技术工人,才能复制粘贴与承接现代机械化技术。

    而与现代我国对接之后,那速度简直是无法想象。

    如果说大明以前最多就是请了个小代,那现在是演都不想演了,直接开挂。

    为了满足钢材需求,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于南京周边几座铁矿建造了几座小型钢铁厂,通过闪速炼铁技术,一吨铁矿石投入再到0.5吨钢块出来,仅仅需要几秒钟。

    这可比目前大明在武安、迁安等地建造的电弧炉炼钢技术快得多。

    毕竟这种炼钢技术在2026年大明兴建钢铁厂的时候还正处于摸索阶段,等到2032年的时候技术早就已经成型,并且在诸多大型国有钢铁厂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能源需求,又运送了一座小型核电站过来。

    核电站听上去很厉害,完全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但早在2021年我国就已经研发了“玲龙一号”小型核电站,到2032年的时候,技术更加成熟,体型更小,功率更高。

    这座运来的核电站占地仅0.06平方公里,相当于90亩地,比传统核电站小了几十几百倍,发电功率能达到每小时60万度,仅仅比传统核电站少了约30万度。

    基本上它的存在就意味着整个南京的所有能源需求都彻底解决,可以做到二十四小时三班倒,一直处于开工建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6G通信、局域网、城市照明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下水道系统等等建设活动也迅速展开,大量的通信塔、照明灯、网络基站等等开通。

    一夜之间,大明南京城仿佛从原始社会来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基本上只要城里拆得差不多,把该建设好的楼房都建起来,就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大明的官员们显然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他们与现代社会完全格格不入,所有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南京城好像已经被别人接手,就连自己的衙署都被人拆了个精光。

    不少人有怨言,加上一些人与现代人接触过。发现他们并不懂古礼,且谈话间也没有对官员的尊敬,看待他们就像看待原始人一样,令诸多官员心里很是不爽。

    四月份,乾清宫内。

    现代驻大明的办公室总事馆就落座于乾清宫外广场东面的原东裕库,穿过日精门就是了,再往东是奉先殿,往北是太子居住的东宫。

    此刻乾清宫里,老朱与朱标还有一位负责大明事务的国家副级老者正在谈论着一些发展的事情。

    正在这个时候,通政司把新一批奏折公文送了进来。

    老朱随意翻了翻,然后苦笑着把这些公认扔在一旁,说道:“朕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官员们大多都在反对新政。”

    这次新的变革被称为朱标新政,因为明面上依旧是朱标在主持,并且给现代队伍大开绿灯,包括所有的批文全都光速批下去,各部院衙署都快成了摆设。

    毕竟国家出面的话,不管是规划还是路线,其实都帮他们做得清清楚楚。

    他们前面几天接触会晤,差不多早就已经把该谈的谈完,以后要做的也全部敲定,之后就是按部就班,根本就没有搞流程的必要。

    但老朱他们能接受新事物,并且与现代合作,是因为去现代那么多年,早就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

    百姓能接受文化冲击,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唯独中间的官僚与士大夫阶级,也就是知识分子,却是前所未有的抗拒。

    因为他们对于新事物完全不懂。

    不懂就意味着他们以前掌握的一切都作废,以后要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他们完全未知的领域。

    或许谈不上已经有所共识,但这种对新事物不能掌控的感觉,还是让他们本能有些厌恶。

    因此这些日子许多官员上书,说请求废掉太子新政。

    “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总是要受到一些阻挠的嘛。”

    老者笑了笑说道。

    “朕看他们是想死了。”

    老朱眼眸中闪烁过一缕寒意。

    眼下正是大明大发展的时期,怎么能由官员们阻挠呢?

    老者看到他身上肆意的杀气,脸色微微动容,便劝道:“朱先生言重了,其实这都是基于他们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和恐惧,担心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很多时候,只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杀人确实是解决问题最快最粗暴的手段,但也是最不好的手段嘛。要想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还是要建立一套文明体系,有国家法制基础才行。”

    老朱细细思量,觉得对方说的有道理,便慢慢收敛了脸上的寒意,点点头道:“确实,朕是很向往文明社会,也向往后世华夏。奈何朕起于微末,在故元末时那年代,不动刀兵杀人,就得被人杀,也是无奈之举呀。”

    朱标便岔开话题道:“秦老,依您看,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老者思虑道:“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双方能够多多接触,把新的思想,新的潮流带过来。当然,这种思想还是仅限于文化上的融合,政治上就不要过多谈论。只有让他们明白进步的道理,才会更加拥护你们的政策。”

    “唔”

    老朱点点头道:“那该怎么多多接触?”

    如今两边其实并没怎么碰面。

    现代人居住在临时修建的宿舍里,在大明这边招募的工人也是住里面。

    而施工现场是不允许非招募的大明工人进入到其中。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安全。

    里面很多机械设备,如果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大明人冲进去,不仅可能造成破坏,还可能危及到自身安全。

    所以虽然都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可现代人与大明人却被高墙隔开,根本见不到面,更别谈什么交流与融合。

    也只有一些官员会因为交接手续等问题与他们接触,而接触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却非常的不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想促进双方交流,就得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朱标就想到了时机点。

    他笑道:“云峰不是大婚在即,就办得热热闹闹一点,满城欢庆岂不是更好?”

    “哦?”

    老朱顿时沉思起来,片刻后说道:“很好,那就这么办吧。”

    与此同时,正在自己吴王府坐牢的朱云峰,忽然就莫名其妙地打了个喷嚏,抬起头看向四月南京的天空。

    最近在下雨,莫不是天气又转冷了?

    一想到自己如今被“圈禁”在王府当中,朱云峰就有点难受,连忙打开了电脑登入内网看消息。

    此刻内网最大的新闻自然是朱云峰讨老婆这件事。

    因为太轰动了。

    不止是现代人,古人也非常轰动。

    听到吴王殿下终于要选王妃了,全南京上到贵族小姐,下到小姑娘们全都沸腾了。

    15岁到18岁的年龄区间,报名参加的人数很快突破一万。

    宗人府的报名处门槛都差点被踩平。

    马皇后在海选阶段派贴身宫女锦儿坐镇宗人府,对秀女的长相、身段、年龄进行严格筛选,以期能够找到最完美的王妃。

    到了第二关甚至直接由马皇后亲自把关,从一万多人里八百余人脱颖而出,进行第二轮选拔。

    而这次选拔自然也引起了现代人的关注。

    现代对于大明的帮扶主要采取老带新的办法,这也是最好的办法。

    由于大明的教育行业顶多算是起个步,八年来能拥有初中高中学历的人都屈指可数,因此大部分人都进入建筑业。

    首先进行的是南京城市规划,由技术工人带着那些被招募的大明工人展开基础拆除、清理、奠基工作。

    然后才由高级技术人员进行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甚至还有许多大明本身的建筑大家参与,力求追寻唐宋明时期的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事实上朱标在宫外修建的高楼就是典型的模版,充满了古代艺术质感以及现代工业的质量。

    最后则是真正开始修建工作。

    大明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迅猛快速,城内很多地方开始拆除,大挖特挖,道路施工,城区开始扩张,保留许多经典古建筑的同时,也能建造起新的高楼大厦。

    而其余有一定学历,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秀才、举子则进入了一些关键岗位,如大明的造船厂、轨道交通制造厂、工程装备厂、仪器厂等等。

    国家几乎是搬迁了许多工厂过来,手把手对点帮扶,先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能够有基础制造业水平,再谈高精尖技术。

    甚至他们还打算在大明建造一个卫星基地,先放几颗卫星再说。

    同样,局域网也很快搭建。

    短短数个月的时间,国家派遣了超过七八万人过来,全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素质人才,不是双一流大学毕业都不好意思出现在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大明的好奇与探索自然也就应运而生,内网甚至有人搭建了论坛,讨论起对大明的情况。

    “重大消息,牢朱选妃已经从八百人又选到了五十人,最后一关马皇后将亲自把关。”

    “根据我收买的线人回报,牢朱这次很可能三妻四妾。因为优秀的妹妹太多了,马皇后大概率会决定给他搞个正妻,几个侧妃之类。”

    “草,牢朱,我要肘死他。听说他有直升机,买通他的飞行员。”

    “老子还单着呢,这狗东西就马上那么多老婆了,而且还都是未成年,这不抓起来枪毙五分钟?”

    “有没有搞到照片啊?让我看看大明的妹子质量怎么样?”

    “大家都出不了工地,怎么去拍?而且宗人府谁能进去,外面都荷枪实弹的好吧。”

    “以后我也要找个大明妹妹。”

    “得了吧,人家那年龄做你太太太太太太奶都够了。”

    “嘿嘿嘿嘿嘿,我就喜欢太太太太太太奶。”

    “逆天”

    论坛里各种帖子满天飞,大部分都是各种八卦以及对明朝历史的探究,还有小部分则是对穿越这种事的讨论。

    但毫无疑问,朱云峰已经成为了不管是大明人,还是现代人眼里,最大的议题。

    坏了。

    我成热闹了。

    王府内,朱云峰面如死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