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画面来到数千里之外的京城。
京城外的官道上,一匹快马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突然从远处疾驰而来。
马蹄声哒哒作响,仿佛是命运急促的鼓点,随后这匹快马风驰电掣般地穿过城门,一路毫无停歇,径直朝着皇宫奔去。
这匹快马,赫然便是从辽东来的!
没错,历经数日不分昼夜的赶路,皇太极的死讯终于被送到了京城!
按照常理来说,像这种关乎国家安危、影响重大的奏折本应第一时间呈报给皇帝,让皇帝及时知晓并做出决策。
然而如今的崇祯皇帝却好似一位“退休”的太上皇,大多数时候都多在后宫之中,压根不怎么打理国事。
即便有时候需要上朝,那也不过是为了走个过场应付一下罢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在朱慈烺的悉心治理下已然是井井有条,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崇祯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若是冒然插手国事,再犯下什么大错的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再加上很久之前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放权,因此也就索性一次性放个彻底。
所以在朱慈烺离开的这几个月里,崇祯也只上过一次朝!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封八百里加急奏疏就被直接送到了内阁。
此时此刻,内阁之中,几位内阁大臣正端坐在案前,全神贯注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
宽敞明亮的内阁大厅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奏疏。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给这严肃的场所增添了一丝温暖。
按理说,皇帝要是不管事的话,内阁大臣们的工作压力理应会变大才对,毕竟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们来决断,肯定是要比以前更加辛苦的。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自从崇祯不插手政事之后,内阁的工作压力反倒小了。
各种事情也处理得相当快捷和妥当。
这是因为之前崇祯管事时,很多事情都是内阁批阅之后再交给崇祯批阅,这一来二去,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增加了许多繁琐的程序。
比如有时候崇祯会对内阁的处理方式不满意,就会重新驳回,然后内阁再重新批阅,之后再交给崇祯。
要是再不满意,就要召集内阁一起商议,没有个几天时间压根就定不下来。
再到具体实施,又要耗费许多时间!
但现在崇祯不管事了,很多事情内阁自己就可以直接批复,之后让崇祯看一眼就行。
而崇祯基本上也都没什么意见,司礼监也都会直接批复然后盖玺。
甚至一些小事,都不需要崇祯过目,几位内阁大臣自己就可以做决定。
只有在遇到重大事情时,内阁才会和崇祯商议。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大臣们也能更加从容地处理各种事务。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心生担忧:
那就是这样一来,内阁的权力不是太大了吗?
都可以代替皇帝行使权力了!
万一他们心生异念,做出不利于国家的事情,那可如何是好?
对此只能说你是想多了!
因为别忘了,宫里还有司礼监的太监呢!
这些太监就像一群敏锐的监察者,时刻盯着内阁的一举一动,只要察觉到不对劲,就会立刻将事情禀报给崇祯。
除此之外,锦衣卫和西厂以及东厂也都在全方位监督者内阁的一举一动,确保他们不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再加上如今这几位内阁大臣都被朱慈烺“收拾”怕了,朱慈烺的雷霆手段至今让他们心有余悸,所以他们也压根不敢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突然由远而近传来,随后一个声音响起:
“诸位大人,辽东八百里加急!”
这声音如同炸雷一般,瞬间打破了内阁的宁静。
众人听到这话,赶忙放下手中的笔,纷纷抬起头来,随后,众人便看到王承恩快步走了进来。
不过这个时候王承恩也不知道奏疏里写了什么,而洪承畴自然也不会将此事告知送信的骑兵。
但是正常情况下,只要是关于辽东的八百里加急,那必定都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王承恩根本不敢怠慢,一路小跑着将奏疏送到了内阁。
内阁首辅薛国观听到这话,赶忙起身走了上去,然后对着王承恩道:
“有劳公公了!”
说完这话,薛国观伸手接过了王承恩递来的奏疏,没有丝毫犹豫便打开了。
粗略扫了一眼之后,薛国观的眼睛瞬间瞪大,仿佛是见鬼了一般。
但很快,他脸上的表情便被惊喜所取代,随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众人看到这一幕,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薛国观这个内阁首辅如此失态。
但下一秒他们就听到薛国观说道:
“皇太极死了!皇太极死了!哈哈哈哈哈”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大臣们先是一愣,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了。
紧接着,他们的脸上都涌出一股狂喜之色。
毕竟皇太极可是建奴的皇帝,他死了,对于大明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大明在辽东的布局都会更加稳固!
王承恩这会也乐得开怀大笑,随后他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一脸兴奋地说道:
“这还真是天大的好事儿啊!咱家这就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陛下!”
说完这话,王承恩二话不说,直接从薛国观手里抢过八百里加急的奏疏,然后他便如同离弦之箭一般,直奔坤宁宫而去。
那动作之迅速,让在场的大臣们都有些措手不及!
直到王承恩的身影消失之后,几位大臣这才反应过来,刚才那份奏疏只有薛国观看过,其他几位还没看呢,结果没想到就被王承恩这么抢走了。
他们心里虽然有些不满,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众人一时间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毕竟这份奏疏本来就是要给皇帝的,按理说也只有皇帝看过之后才轮到他们。
不过很快,其他几位内阁大臣赶忙将薛国观围了起来,七嘴八舌地问道:
“薛阁老,刚才那份奏疏就你自己一个人看了,你给大家说说,上面到底说了什么?皇太极真的死了吗?下一任建奴皇帝是谁?”
很明显,这几位内阁大臣关心的不只是皇太极死没死,更关心下一任建奴皇帝是谁。
毕竟这关乎大明在辽东的未来格局,万一是多尔衮或者代善之类的人继位,那多少还是有些麻烦的。
面对众人的询问,薛国观这时也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诸位同僚,刚才本阁老也没看完这奏疏上面的内容,只看到最前面几句说皇太极死了,其他的还没来得及看,就被王公公抢走了。”
“所以实在是没法回答你们的问题!”
众人听到这话,只觉得有些无奈,脸上也露出一丝失望的神情,却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不过按照常理来说,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等会儿崇祯应该就会找他们商议了。
想到这里,众人只能按捺下心绪,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只是此时此刻,他们再也无心处理其他事情了,一个个都坐在那里,眼神有些游离,心里还在想着皇太极死的事情。
与此同时,画面转向了坤宁宫这边。
如今周皇后已经怀孕九个月了,眼看着下个月就要临盆,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崇祯和周皇后可谓是形影不离。
就比如此时此刻,两个人正在坤宁宫的花园里赏着花。
如今已是六月,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起来。
花园里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莺歌燕舞,各色花朵争相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煞是好看。
隐隐有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忙碌地采着花蜜,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周皇后坐在一张软榻上,身着一袭华丽的凤袍,头戴凤冠,面容温婉而美丽。
她轻轻抚摸着肚子,脸上满是温柔的笑意,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又柔和。
还是之前说的那句话,周皇后也没料到自己会在这个年纪再次怀上孩子。
如今她真的什么也不缺了。
丈夫疼爱自己、大儿子有能力又孝顺、其他孩子也都十分健康、自己又怀上了孩子,在周皇后看来,幸福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只是周皇后难免会想到远在汉中的朱慈烺,毕竟朱慈烺这次是去剿灭农民军的,哪怕做好了万全准备,周皇后心中还是有些担忧。
就在这时,周皇后腹中突然一痛,忍不住轻嘶了一声。
“哎呀!”
一瞬间,她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露出一丝痛苦的神情。
看到这一幕,旁边的崇祯顿时满脸担忧地说道:
“怎么了?这是哪里不舒服?快去喊太医来!”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了倾。
旁边的宫女听到这话,赶忙就打算去喊太医。
这个时候的太医们早已分成了几波,日日夜夜都在昆明宫外候着,只需要出去喊一声,片刻之后就会来为周皇后诊治。
看得出来,崇祯对于自己的这个孩子也是颇为看重的!
只是没等那宫女去喊太医,周皇后便制止了她,然后看向崇祯轻笑着说道:
“陛下放心,臣妾没那么娇气,只是刚才突然想到了烺儿,所以心情一时间有些激动罢了。”
崇祯听到这话,这才松了口气。
随后又安慰道:
“烺儿那边没什么好担心的,你就放宽心吧!不出意外的话,他现在已经到达汉中了,这场战争他早已胸有成竹,一定不会输的!”
在崇祯看来,周皇后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毕竟之前明军连建奴都能打败,更别说只是农民军了。
比起朱慈烺,崇祯现在更担心眼前的周皇后和她腹中的孩子。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由远而近地响了起来。
“陛下!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啊!天大的好消息!”
这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仿佛带着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
崇祯一下子听出这是王承恩的声音,不过他多少有些疑惑:
现在这个时候,能有什么好消息?
难道是朱慈烺成功击败了农民军?
不对啊,时间压根对不上!
要知道一个月之前他们刚刚收到朱慈烺的信,说是大军已经到达了陕西,因此眼下连是否到了汉中还不好说,怎么可能这么快打败农民军并传信回来?
但除了这件事之外,崇祯一时间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好消息了。
就在这时,王承恩终于跑到了崇祯面前。
不过因为他是一路小跑过来的,此刻早已气喘吁吁,额头上满是汗珠。
崇祯白了王承恩一眼,有些无奈地说道:
“什么事情值得你这么大惊小怪的?”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但更多的是好奇。
王承恩缓了口气,然后举起手中的八百里加急,一脸兴奋地说道:
“陛下!辽东八百里加急!皇太极死了!”
什么?
听到这话,崇祯猛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的身体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很明显,这件事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太极会在这个时候死了!
紧接着下一秒,他赶忙接过王承恩手里的八百里加急,眼睛紧紧地盯着密信,仔细看了起来。
随着崇祯逐一扫过上面的文字,他的脸上突然露出了极度兴奋的笑容。
这封密信是洪承畴写来的,信中说皇太极于不久之前驾崩,建奴那边还派了使者过来报丧,因此消息绝对是真的!
另外,皇太极死后,是由他的儿子福临继位的。
然后洪承畴在信中大致说了一下自己的猜想,无非是因为建奴内部权力勾心斗角,多方平衡之下,才选择了一个小孩子继位。
可是一个小孩子继位,必然无法掌控大局,到时候建奴内部肯定会陷入权力争斗的混乱之中。
这对于大明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同时他想请示一下崇祯,要不要趁着这段时间建奴内部权力不稳固搞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