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的时候,崇祯乐得眉毛都弯了。
旁边的周皇后自然也知道这件事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但她身为女子不好插手政事。
而且她也知道崇祯看完信之后,马上就要和内阁商议此事,也没时间再陪她了。
于是周皇后赶忙站起身来,然后对着崇祯说道:
“陛下,臣妾就不掺和你们的正事了,您有什么事就去忙吧,臣妾也累了,先回去休息了。”
她的声音轻柔而又得体,尽显皇后的风范。
崇祯听了这话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笑着说道:
“皇后累了就先回去吧,朕等会儿忙完事情就来陪你。”
说完这话,崇祯赶忙将还没看完的奏疏揣在怀里,随后迈着大步直奔内阁而去。
这种大事,崇祯虽然知道内阁那边可能已经知道了,但还是要和内阁大臣们再商量一下。
而且他也觉得洪承畴说得没错,这种时候大明应该有所行动才对!
就算不能大打出手,最不济也要让祖大寿去骚扰一下建奴,让他们不能安心处理内部事务,为大明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崇祯一路风风火火,很快便来到了内阁所在之处。
此时,内阁的几位大臣们早已在这略显压抑的房间里等得不耐烦了。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期待。
“陛下驾到!”
随着一声尖锐而又响亮的呼喊,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打破了房间里的沉闷。
内阁大臣们眼前猛地一亮,原本有些委靡的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皇帝终于来了!
紧接着,他们就看见崇祯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的步伐轻快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无尽的喜悦,脸上更是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内阁大臣们见状,赶忙行礼,随后齐声说道: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崇祯看到这一幕,当下也是笑着说道:
“众爱卿平身,今日朕高兴,不用如此多礼。”
说着,崇祯又不由得大笑起来,那笑声爽朗而又豪迈,在房间里肆意地回荡。
没办法,他实在是太高兴了,毕竟皇太极死了,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对于崇祯来说,皇太极和李自成就像是悬在他头顶的两把利剑,时刻威胁着大明的江山社稷。
即便之前已经打赢了松锦之战,但只要皇太极还活着,崇祯心中也始终不得安宁。
如今这两把悬在头顶的利剑突然折断了一把,他怎能不欣喜若狂?
在主位坐下之后,崇祯微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然后这才开口说道:
“诸位,看来你们也应该知道皇太极死了的事情吧?”
“此事于我大明而言,当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
这话一出口,众人面面相觑,他们确实是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但除了薛国观之外其他人都没看过那封奏疏,哪怕是薛国观也只看了个开头而已。
最终,薛国观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启禀陛下,其实刚刚老臣还没有看完奏疏的内容就被王公公给抢走了,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也都没有看过,敢问陛下,可否让老臣和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们再看一番?”
这话一出口,一旁的王承恩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的脸微微泛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愧疚。
因为他刚才确实是从薛国观手里抢走奏疏的。
不过当时他也是一时心急,想着赶紧把奏疏呈给皇帝,没想到却闹出了这样的尴尬。
但崇祯也不在乎这种小事,他当下便笑着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再去看看吧。”
说完这话,崇祯便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王承恩,王承恩小心翼翼地接过奏疏,随后递到了薛国观手里。
重新拿到这份奏疏之后,薛国观如获至宝,他先是深吸一口气,然后这才仔细查看了起来。
完完全全地看完了之后,他这才将奏疏递给了身旁的大臣。
奏疏就这么在几位内阁大臣之间流转,等到所有人看完之后,他们脸上的笑容便再也掩饰不住了。
上面的内容基本上和薛国观之前说的大差不差,最前面是关于皇太极死后福临继位的消息,之后便是洪承畴对于此事的一些看法。
而且大多数内阁大臣都是认可洪承畴的看法的。
等到众人看完之后,崇祯这才再次开口说道:
“诸位,皇太极已死,建奴那边又是幼帝继位,想必内部必然不稳,依朕之见,咱们是不是应该让洪承畴和祖大寿趁着建奴内部权力不稳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攻伐?”
崇祯说这话时,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军在辽东战场上一路凯歌的场景。
众人听到这话,都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
有句话说得好,‘趁你病,要你命’,虽然这次不能要了建奴的命,但给他们添几道伤口还是可以的。
不过这个时候,薛国观似乎有不同的想法。
他先是犹豫了一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纠结和担忧,然后才缓缓说道:
“启禀陛下,洪大人在信中说了,他还写了另外一份奏疏,并且将那封奏疏送到了汉中,估计要不了多久,那份奏疏就会到达太子殿下手里。”
“所以臣想着,要不要等太子殿下看完之后再做决定?”
本来这个时候薛国观是不应该说出这句话的,毕竟皇帝已经做出了决策,他提出这样的建议,很可能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再说了,哪有让皇帝等太子做决定的?
这不是倒反天罡吗?
但通过这段时间的经历薛国观心里早已清楚,崇祯已经不想再插手什么政事了,现今处理所有事情的框架都是按照朱慈烺离开前的布局进行的。
并且处理的也都算是井井有条,所以他还是忍不住将这些话说了出来。
与此同时,崇祯听到这话顿时也愣住了,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满是惊讶。
因为他真不知道这件事啊!
不过这也怪不得崇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看完那封奏书的内容,而关于洪承畴将这件事情告知朱慈烺的内容是写在最后的,所以他压根没看到。
下一秒,崇祯赶忙让王承恩将那份奏书重新拿了过来,王承恩小跑过去,很快就把奏疏递到了崇祯手里。
崇祯接过奏疏,然后直接翻到最后,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最后的几行字。
果然在最后面,崇祯看到了洪承畴说将这份奏疏同样送到了汉中的内容。
一瞬间,他的嘴巴微微张开,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无奈和尴尬。
本来崇祯想着,要是这件事情没有告知朱慈烺的话,他就自己和内阁大臣们商量一下做决定,但现在这份奏疏被送到了朱慈烺那边,那就不一样了。
万一朱慈烺做出的决定和他们不一样那该怎么办?
他可不想打扰朱慈烺针对建奴的计划!
嗯.
现在就连他这个皇帝也得听太子的了!
想到这里,崇祯当即有些尴尬的开口说道:
“那什么.朕突然觉得这件事情也不必着急,还是等太子那边的回信吧。”
“毕竟太子对于辽东那边的事情也算是了若指掌,这件事情交给他来处理最合适。”
大臣们听到这话,皆是面面相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讶和疑惑。
虽然他们早就知道崇祯已经对朱慈烺放权了,但怎么也没想到这权力竟然放得这么彻底。
看来崇祯真的离“退位”的时间不远了。
与此同时,薛国观却是暗自松了口气,还好他赌对了!
下一秒,他立刻开口说道:
“既如此,老臣遵命!”
其他内阁大臣见状,瞬间也都反应了过来,随后也赶忙说道:
“臣遵命!”
就这样,关于这件事情终于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全部交由朱慈烺自己决定,朱慈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紧接着,崇祯顿时感到有些索然无味,当下便准备离开了。
可就在这时,薛国观突然开口说道:
“陛下,您难得来一次,就先别走了,刚好这边有一些关于蒙古几个部落驻军的事情需要您过目一下。”
然而崇祯听到这话,当下便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脸上也露出了一丝不悦道:
“这件事情太子不是早就有了决断吗?你们按照太子的意思去处办就好,不要来打扰朕了。”
说完这话,崇祯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着崇祯离开的身影,大臣们皆是一脸无语。
这皇帝,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画面再次回到汉中这边,朱慈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皇太极已经死了的消息。
毕竟辽东距离汉中实在是太远了,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没那么快送到。
与此同时,经过一夜的休整之后,各部的伤亡数据终于彻底统计出来了。
其中农民军伤亡的人数超过了八万五千人,其中死亡人数有七万,受伤人数一万五千人。
反观明军这边,死亡人数只有八百人,受伤人数大约有一千人。
说实话,当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全军上下都被震惊住了。
不过他们震惊的不是农民军的伤亡,而是明军这边的损失!
对战差不多二十万的农民军,并且造成八万五千人的伤亡,结果明军的死伤人数居然还不到两千,这对于所有人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以前明军不是没和农民军打过仗,每次双方都伤亡惨重,可现在这伤亡比实在是太低了,低得让人难以置信。
很明显,这一切大概都要归功于燧发枪的功劳。
毕竟这种新式火器实在是太厉害了,发射速度快、射程远、而且威力巨大,在战场上就像一个个死神一般无情地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农民军面对这样先进的火器,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朱慈烺对此却不怎么高兴,因为农民军的伤亡实在是太高了。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这些尸体腐败之后会引发瘟疫,所以最近两天的时间里,大军就开始忙着焚烧这些尸体。
如果只是少量的尸体,其实是可以直接挖坑填埋的。
但如今他们要面对的可是将近八万多具尸体,这数量简直太庞大了,挖坑掩埋的话并不现实,只能彻底焚烧以绝后患。
这就导致汉中当地这两天一直都是浓烟滚滚,到处都散发着尸体烧焦的味道,那味道刺鼻而又难闻,让人忍不住作呕。
另外在朱慈烺的示意下,李自成和李过的尸体也被妥善安置了。
朱慈烺甚至还亲自去看了一眼。
选的地方倒也算是极好,也算是给了李自成最终的归宿。
虽然一代闯王落得这样的结局有些可惜,但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自成可是死得更憋屈,他是被人用锄头打死的!
与其那样,还不如自杀来得有尊严,至少他在死的那一刻依旧是所有人心中的‘闯王!’
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摆在了朱慈烺面前。
那就是投降的农民军数量庞大,再加上汉中原本的军队也要吃饭,因此原本筹备的粮食多少有些捉襟见肘了!
而且这些农民军因饿的太久,吃起饭来都跟不要命似的,哪怕是最简单的稀粥和白饭,他们一顿也能吃上好几碗。
有人建议朱慈烺限制这些农民的粮食供应,只需要让他们活下去即可,不需要吃太饱。
但朱慈烺却直接拒绝了!
因为要是连白粥和白饭都不能让农民军吃饱的话,那他岂不是太失败了?
于是乎,朱慈烺一边偷偷从系统那里买来了大量的粮食,一边下达了命令。
那就是今年上半年四川、陕西、贵州一带的税收不必再像往常一样直接送往京城,而是全部运往汉中来。
如此一来,便省去了从京城往汉中运粮的繁琐与耗费,巧妙地解决了眼前的粮食难题。
而对于那些投降的农民军,朱慈烺心中早已有了周全的打算。
大部分农民军还是依照原本的计划,送往辽东戍边种地。
即便之前已经运了将近五十万人去辽东,但是辽东实在是太大了,这五十万人远远不够填补空缺。
那片广袤而又荒凉的土地依旧急需人力去开垦守护,这些农民军的到来,一定能为那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