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民间教育启蒙之曙光初现
目光落在瘦弱的小乞丐身上,林诗雅的心中泛起一阵酸楚。
她想起自己幼时家道中落,也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种滋味,刻骨铭心。
而如今,矿业改革的成功,让国库充盈,百姓生活逐渐好转,却仍有如此多的孩子流落在街头,无法接受教育。
国家要真正强大,不能只靠金银堆砌,更要靠知识的传播,国民素质的提升!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普及民间教育,刻不容缓!
回到府中,林诗雅立刻铺开宣纸,研墨提笔。
昏黄的烛光下,她纤细的手指在纸上飞快地移动,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从乡村私塾的建设,到师资力量的培养,再到教材的编写,她事无巨细,一一规划。
窗外,夜风呼啸,吹动着窗棂,也吹动着她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
她知道,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坚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更是国家走向繁荣的基石。
翌日清晨,林诗雅便带着自己的计划书,前往礼部拜访教育司张大人。
张大人年过半百,养尊处优惯了,对于民间疾苦,早已麻木不仁。
他漫不经心地翻看着计划书,脸上带着敷衍的笑容。
“林大人,你这计划,未免有些好高骛远了吧?民间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家族私塾,官府何须插手?”
林诗雅眉心微蹙,语气坚定,“张大人此言差矣!家族私塾,数量有限,师资参差不齐,如何能惠及所有百姓?如今国库充盈,正是大力发展民间教育的良机!只有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张大人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林大人,你还是太年轻了。民间教育,牵扯甚广,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看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林诗雅毫不退让,“张大人,民生之事,刻不容缓!我意已决,明日便要下乡考察,了解民间教育现状!”说罢,她起身行礼,转身离去。
张大人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备马,去城外清河村!”林诗雅的声音在府门外响起。
清河村的私塾,破败不堪,屋顶茅草稀疏,几缕阳光顽强地透过缝隙,照在满布灰尘的桌椅上。
老夫子年迈体衰,声音嘶哑,吃力地讲解着简单的《三字经》。
孩子们衣衫褴褛,却目光炯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林诗雅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如此简陋的环境,如此有限的师资,如何能承载起教育的重任?
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老夫子面前,关切地问道:“老先生,您教书多久了?”老夫子颤巍巍地放下手中的书,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回大人,老朽在此教书已有三十余载了。”三十余载,却只教得出简单的《三字经》,可见民间教育的落后。
林诗雅心中更加焦急,却也只能强打起精神,鼓励道:“老先生辛苦了,乡村教育的未来,还要仰仗您这样的先生。”
离开私塾,林诗雅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秋风瑟瑟,吹动着她的衣摆,也吹乱了她的思绪。
改变,谈何容易?
回到府中,林诗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她想起周文人,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
或许,他能帮上忙。
翌日一早,林诗雅便亲自登门拜访,将自己的计划和顾虑和盘托出。
周文人听后,抚须长叹:“林大人心系百姓,老夫深感佩服。普及教育,功在千秋,老夫愿尽绵薄之力。”
消息传出,清河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带着孩子前来听课。
周文人站在田埂上,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地讲解着知识的重要性。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林诗雅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林大人,您看……”周文人指着远处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附在林诗雅耳边低语道。
林诗雅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穿着灰色长衫,贼眉鼠眼的男子正躲在树后,偷偷观察着这里的一切……
清晨的阳光洒在林诗雅的脸上,她没有如众人预料般,直奔城中学堂,要求资源共享,而是缓步走向学堂后方,那间略显破旧的教师宿舍。
她轻叩木门,发出“咚咚”的声响,片刻后,一个年轻的身影打开了门。
那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教师,面容清秀,眼底却带着一丝疲惫。
“先生,请问,可否打扰片刻?”林诗雅语气温和,眼神中带着真诚。
年轻教师有些诧异,他认得眼前的女子,是新科状元,如今更是位高权重的一品大臣。
他连忙侧身让出道路,“大人请进。”
屋内陈设简单,一张书桌,几把木椅,墙角堆着些许书本。
林诗雅环顾四周,缓缓开口,“先生在此教书多久了?”
年轻教师略显拘谨,回答道,“回大人,学生在此任教已有三年。”
林诗雅眼神一亮,语气中带着些许期待,“三年?那先生一定对学堂的诸多情况,十分了解了。”
年轻教师一怔,随即苦笑一声,“大人过誉了,学生只是尽力而为,奈何……”他摇了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话中的无奈和落寞,却被林诗雅清晰地捕捉到。
接下来的时间里,林诗雅耐心地与年轻教师交流,从学堂的师资分配,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再到教材的选取,她事无巨细,一一询问。
年轻教师起初还略显拘谨,但随着交流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明亮,仿佛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将心中郁结多年的苦闷,一股脑地倾吐出来。
林诗雅从年轻教师口中得知,城镇学堂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校长刘大人,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压榨年轻教师,教材也陈旧过时,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
她心中的怒火在燃烧,但面上依旧平静。
“先生,感谢你今日的坦诚相待。”林诗雅起身告辞,“我还有要事处理,告辞了。”
“大人慢走。”年轻教师恭敬地送林诗雅出门,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希望。
林诗雅走出城镇学堂,慕容复早已在门外等候。
他身着一袭便服,丰神俊朗,如松如竹般挺立在秋风之中。
“看来,事情并不顺利。”慕容复语气低沉,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
林诗雅看向慕容复,眼神中带着感激与暧昧,她微微一笑,“殿下,有你陪在身边,任何困难,我都能克服。”
天空阴沉下来,细雨如丝,飘飘洒洒,慕容复撑起手中的油纸伞,将林诗雅拢在伞下,为她遮风挡雨。
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轻柔的声响,像一首动听的乐曲。
两人并肩而行,雨丝如雾,朦朦胧胧,将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
“诗雅,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慕容复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一丝询问。
“接下来的事情,恐怕,还需要你的帮忙。”林诗雅停下脚步,侧过头,看着慕容复,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和睿智的光芒,“你且看我如何……”
秋雨绵绵,洗刷着城镇的喧嚣,也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林诗雅在城镇学堂后院的一间简陋书房里,与几位年轻教师围炉而坐。
炉火噼啪作响,温暖着略显阴冷的房间,也点燃了年轻教师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诸位,乡村教育的落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林诗雅的声音清澈而坚定,在不大的房间里回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她取出自己亲手编写的教材,细致地讲解着其中的精妙之处,并分享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年轻教师们听得聚精会神,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相互探讨,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他们被林诗雅的真诚和热情所感染,也为她渊博的学识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林大人,您的这些方法,真是太巧妙了!学生受益匪浅!”一位年轻教师激动地说道,其他教师也纷纷点头称赞。
“诸位,我有一个想法。”林诗雅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我希望大家能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分享给乡村私塾的先生们,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年轻教师们面面相觑,有人面露难色。
他们深知刘校长的为人,若是被他知道此事,定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我知道,此事不易。”林诗雅语气柔和,眼神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为了孩子们,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最终,在林诗雅的劝说下,几位年轻教师愿意尝试。
他们被林诗雅的理想和热情所感染,也愿意为改变现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股暖流在林诗雅心中流淌,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她知道,改变的种子已经播下,未来,必将开花结果。
消息传到刘校长耳中,他勃然大怒,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摔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茶水四溅,如同他此刻的心情。
“岂有此理!他们竟敢背着我……”他脸色铁青,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芒,“来人!”
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老爷,有何吩咐?”
“去,给我盯紧了那几个年轻教师,还有……”刘校长语气一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林诗雅,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也敢挑战我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