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民间教育之全面普及
林诗雅放下茶盏,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她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眼前的重重迷雾,“复,我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绝不能被师资所限制。” 她语气坚定,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慕容复松开了怀抱,转而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赞许,“你想怎么做?无论如何,我都会支持你。”
林诗雅嘴角扬起一丝自信的微笑,“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从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到深入的学科知识,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她眼中闪烁着光芒,如同点燃的火焰,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我准备先在京城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各地。”
她随即铺开一张宣纸,提起笔,蘸饱了墨汁,在纸上开始飞快地书写起来。
笔尖在纸上游走,发出沙沙的声响,一个个清晰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记录着她的宏伟蓝图,展现她决心和智慧。
不多时,一张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便呈现在眼前。
林诗雅将计划书递给慕容复,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林诗雅带着这份凝聚着她心血的计划书,来到了礼部教育司。
礼部教育司张大人正端坐在太师椅上,慢悠悠地品着茶,听到林诗雅的来意后,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林大人,你这又是何必呢?乡野村夫,识得几个字就行了,何必大费周章地进行什么教师培训?简直是多此一举。”张大人放下茶盏,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轻蔑。
他斜睨着林诗雅,仿佛在看一个不识时务的傻子。
林诗雅紧紧攥着手中的计划书,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她胸腔中的怒火如同火山一般,即将喷涌而出。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激荡,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静,“张大人,教育乃国之根本,不能轻视。民间教育的落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张大人嗤笑一声,不以为意地说道:“林大人,你真是太年轻了,想的太天真。民间那些泥腿子,让他们下地干活就够了,读书识字只会让他们眼高手低,扰乱社会秩序。”
林诗雅看着眼前这个如此昏聩的官员,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她感觉自己的胸腔被一股无名的怒火充斥着,几乎要将她燃烧殆尽。
她猛地站起身,将手中的计划书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发出一声闷响,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张大人,你真是……“ 林诗雅话语哽在喉咙,最终化为一声冷笑。她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礼部教育司。
林诗雅走出礼部,心头怒火翻涌,却很快被冷静取代。
既然礼部不作为,那就自己来!
她立刻想到了周文人,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
她提笔写下邀请函,言辞恳切,阐述了民间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以及她对教师培训的初步构想。
周文人收到信后,被林诗雅的决心和远见所打动,欣然应允。
消息传开,许多饱学之士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林诗雅在府邸的花厅中设宴,邀请众人共同商讨教师培训方案。
厅内,檀香袅袅,茶香四溢,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林诗雅认真倾听每一位的建议,并将他们的智慧融入到最终的方案中。
最终敲定的方案细致周全,涵盖了从基础教学方法到专业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甚至还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性。
众人无不钦佩林诗雅的细致和远见,对她独立自主的精神更是赞叹不已。
消息传到城镇学堂刘校长耳中,却让他如坐针毡。
他深知,一旦民间教育普及,自己那收费高昂的学堂将无人问津。
于是,他找到参与培训的教师们,软硬兼施,试图阻止他们参加。
他晓之以理,“你们去了,谁来教我的学生?我的学堂怎么办?”,又动之以情,“你们走了,我的生计就断了,一家老小可怎么活?”。
林诗雅得知此事,亲自前往城镇学堂。
她见到刘校长,开门见山地说道:“刘校长,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教育并非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刘校长冷笑一声:“林大人,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高高在上,自然不会明白我们这些小人物的难处。” 他背着手,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脸上的焦虑和不满显而易见。
林诗雅神色平静,语气坚定:“刘校长,目光短浅,最终损害的还是你自己……”
林诗雅并未被刘校长的顽固所动,她环视四周,学堂内光线昏暗,陈旧的桌椅散发着腐朽的气息,与她理想中的教育场所相去甚远。
“刘校长,你以为守着这破旧的学堂就能维持生计吗?你难道没看到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吗?”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利剑般刺破了刘校长自私的伪装。
她不再理会刘校长,转身对那些犹豫不决的教师们说道:“诸位,教育的意义在于点亮他人的生命,而非固守一隅,在黑暗中苟且偷生。我林诗雅在此承诺,凡是参与培训的老师,不仅能获得更加专业的教学技能,还能获得更高的报酬。我愿意与诸位一起,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师们面面相觑,终于,一位年长的老夫子率先站了出来,声音颤抖却坚定:“林大人,我愿意相信你!我愿意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紧接着,一位又一位老师表态,他们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原本阴沉的学堂仿佛也亮堂了几分。
经过数月的精心培训,第一批参与培训的教师们完成了蜕变。
他们告别了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引导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奥秘。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好奇和兴奋,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以往沉闷的氛围。
看到孩子们积极求学的热情,林诗雅倍感欣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她看着慕容复,眼中流露出满足和骄傲。
慕容复眼中也带着赞赏和爱意,他握紧林诗雅的手,轻轻摩挲着她细腻的指尖,仿佛在给予她无声的鼓励。
“诗雅,你做得很好。”慕容复的声音温柔而充满磁性,“我为你感到骄傲。”他凝视着林诗雅,眼神专注而深情,“我要亲自去看看你的成果,看看那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孩子们。”
于是,慕容复决定微服私访,前往各地视察民间教育的开展情况。
他与林诗雅并肩而行,穿梭于乡村小道,聆听着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感受着教育给这个国家带来的新变化。
在夕阳的映照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唯美的画卷。
晚风拂过,带来田野的泥土气息,也带来了隐约的争执声。
林诗雅拉了拉慕容复的衣袖,示意他停下脚步,两人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他们看到,昏黄的油灯下,一个农夫正对着他的孩子怒吼:“你这个败家子!不好好下地干活,整天拿着书本,能当饭吃吗!”孩子紧紧抱着书本,脸上满是委屈和不解,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晨曦熹微,金色的阳光洒遍大地,琅琅的读书声从一座座崭新的私塾中传出,孩童们稚嫩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响彻在原本寂静的乡村田野。
曾经破败不堪的乡村私塾如今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在接受着系统的新式教育。
曾经年迈力衰、教学能力有限的老夫子,经过专业的培训,如今也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引导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海洋。
热闹的学堂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曾经阻挠孩子读书的李农夫,如今也主动将孩子送到学堂,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他亲眼见证了其他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心中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他看着孩子在学堂里认真学习的模样,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顶,
城镇里,曾经自私自利的刘校长,如今也积极参与到民间教育的普及工作中来。
他将自己的学堂改造成免费的公共学堂,并主动邀请那些经过培训的教师前来授课。
他看着学堂里挤满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孩子,脸上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林诗雅站在京城最高的山峰上,俯瞰着脚下这片繁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一座座新建的学堂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如同美妙的乐章,在她的耳边回荡。
她知道,她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她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慕容复站在她的身旁,深情地望着她,“诗雅,你做到了。”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你创造了一个奇迹。”
林诗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自信的微笑。
她目光扫过远方,落在城外一片连绵起伏的桑树林上。
微风拂过,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低沉的叹息。
她心中突然一动,脑海中浮现出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以及如今丝绸产业的衰落。
“复,你看……”林诗雅指着远处的桑树林,眉头微微蹙起,“那片桑林,曾经是这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财富来源,如今却……”
她的话戛然而止,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