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 > 第818章 民心可用,舆论东风

第818章 民心可用,舆论东风

    达赫看着这一切,泪水无声地滑落。他想起了被焚毁的村落,想起了悬挂在礁石上的亲人头颅,想起了在倭人刀下哀嚎的同胞。

    巨大的悲痛和对眼前安宁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几乎将他撕裂。

    “我们……也要过这样的日子!”

    一个年轻的族人哽咽着说。

    “可是……倭人还在我们的土地上……”

    另一个族人绝望地低语。

    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前来巡视港口防务的汉军猛将项轩。

    项轩身材魁梧,声若洪钟,听闻有一批从夷洲逃出的土人被救回,便前来查看。

    达赫看到项轩的威仪,又联想到这一路所见汉军的强大与仁慈,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

    他猛地跪倒在项轩面前,用生硬的、刚刚学会的几个汉语词汇,夹杂着激烈的手势,哭诉着夷洲正在发生的惨剧。

    他撕下身上本就破烂的衣襟,咬破手指,用鲜血在上面画出了倭人屠杀、悬首的惨状,以及他们跪地哀求的图案。

    “大汉……天神皇帝……救……救我们!”

    达赫双手颤抖地捧着那幅简陋却充满血泪的“血书”,高高举过头顶,眼中是近乎疯狂的祈求,“夷洲……可怜……打倭人!求求!”

    项轩皱着眉头,接过那沉甸甸的血书。

    他虽然是个粗豪的武将,但并非不通情理。

    达赫那质朴到近乎原始的恳求,以及画面上传递出的惨烈,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项轩纠正道:“我家陛下,乃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是皇帝,不兴你们那套天神之说。”

    但达赫却固执地指着远处安居乐业的南越百姓,以及港内的庞大战舰,反复说着:“那里……仙境!皇帝……天神!救我们!”

    项轩看着达赫那因极度渴望而显得异常明亮的眼睛,又看了看手中这幅用最原始方式书写着巨大苦难的血书,心中豪气与怜悯交织。

    他深吸一口气,对副将道:“这些夷洲土人,其情可悯,其志可嘉。速备笔墨,本将军要亲自修书,连同此血书,以及我等所见夷洲倭患之实情,一并上奏陛下!这仗,该打!”

    与此同时,水师都督周灶在详细询问了达赫等人关于夷洲倭寇兵力、布防以及地形的情报后,也深感事态严重,村野治保已成气候,必须尽快铲除。

    他也立刻写下奏章,支持项轩的看法,请求朝廷尽快发兵。

    ——

    项轩与周灶的联名奏章以及那幅触目惊心的血书,很快被快马加鞭送至长安,呈于刘盈案头。

    刘盈展开血书,那暗褐色的血迹、扭曲却充满力量的图案,仿佛带着夷洲百姓的哀嚎与绝望,扑面而来。

    大汉天子沉默良久,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这封血书,来得正是时候!

    他立刻召见陈平、娄敬等心腹,展示了血书,并讲述了达赫等人的遭遇和南越见闻。

    “陛下!”

    娄敬眼中闪着光,“此乃天意!达赫等人,便是活生生的证据,是来自夷洲的泣血控诉!村野治保之暴行,罄竹难书!此血书若公之于众,何愁民意不沸?”

    刘盈颔首,他正需要这股“民意”的东风,来彻底吹散朝堂之上最后一丝反对的阴霾。

    刘盈当即下令道:“将达赫等人获救经历、夷洲惨状,连同此项血书之摹本,由官府出面,在长安及各州郡重要城邑,张榜公布,令说书人、乡间耆老广为宣讲!”

    “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东海之外,有我华夏苗裔正在遭受何等苦难!要让所有人都想起,当年倭寇蹂躏东南沿海时,那血与火的仇恨!”

    旨意一下,帝国高效的宣传机器迅速开动。

    很快,“夷洲血书”的故事如同野火般传遍大江南北。

    茶馆酒肆,说书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达赫的逃亡与汉军的搭救;乡间村头,官吏和长者向聚集的百姓展示着血书的摹本,描述着夷洲的人间惨剧。

    “想不到海外还有我等同源之胞泽!”

    “倭寇!又是倭寇!当年他们杀我乡亲,抢我财物,此仇不共戴天!”

    “陛下仁德,派兵救了那些土人,如今更要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才是天朝气度!”

    “打!必须打!不能让村野治保那魔头继续逍遥!”

    民间的情绪被迅速点燃,对夷洲土人的同情与对倭寇的历史仇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主战舆论浪潮。

    百姓们纷纷称颂皇帝仁德,支持朝廷出兵,荡平夷洲,解救苍生。

    ——

    见时机已然成熟,刘盈再次于未央宫宣室殿召集群臣,商议出兵夷洲之事。

    与上一次的激烈反对截然不同,这一次,朝堂之上的气氛已然逆转。

    刘盈甚至没有首先开口,他只是命内侍将几份民间自发上书、请求出兵夷洲的“万民书”,以及那幅血书的原迹,传示众臣。

    看着那斑驳的血迹,听着民间沸腾的呼声,之前那些坚持“无利不往”的官员们,纷纷低下了头。

    他们可以罔顾海外“蛮夷”的生死,却无法忽视国内汹涌的民意,更无法承担“阻碍仁义之师”的骂名。

    刘盈环视群臣,声音平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语气。

    “诸卿,民意不可违,天理不可逆。夷洲胞泽泣血求援,天下百姓同仇敌忾。村野治保倒行逆施,天人共愤。朕意已决,即日起,集结水陆精锐,筹备粮草军械,克日发兵,远征夷洲,诛杀国贼,拯黎民于水火,扬天威于海外!”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谕!”

    这一次,回应他的是山呼海啸般、再无一丝杂音的赞同。

    吕后在长乐宫听闻此讯,只是淡淡一笑,对身边心腹道:“盈儿如今,已深谙御人之道,更懂得如何借势而为了。”

    远征夷洲的计划,终于在这血与泪的控诉和沸腾的民意推动下,尘埃落定。

    大汉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为这场跨越海峡、承载着道义与威严的战役,全力运转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