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三百零八章 贾诩:奉孝,你快回来吧QAQ

第三百零八章 贾诩:奉孝,你快回来吧QAQ

    迎着袁术的眸光,贾诩故作不知,只眼观鼻,鼻观心,隐隐退至庞统身后,悄言开口。

    “汉王正在看你呢。

    士元,若心有良策,何不开口一言。”

    庞统:“啊???”

    他闻言抬眸向上望去,果见汉王垂眸,正紧紧盯着自己?

    本就跃跃欲试,欲一展所长的他,当即上前进言。

    “今汉室倾颓,天下分崩,九州陆沉,中原鼎沸。

    自去岁以来,曹操把持天子,主政伪朝,征伐无度,穷兵黩武。

    使中原百姓十室九空,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饿殍遍于道途,尸骸盈于荒野。

    此诚古今未有之大乱也!

    黎民困于水火,望救如望甘霖,而四方诸侯拥兵自守,竟无一人念及天子安危,欲救生民于疾苦,力挽社稷在旦夕。

    此情此景,若无兴汉救世者,于苍生何?

    老师四世三公,德名遍布天下,仁德广布四海。

    今承大义,而进王位,奉天子之衣带诏,继百位尽忠死节之汉臣遗志。

    当号令四方,以正天下之朔。

    此乃天命之所归,民心之所向!

    值此之时,举【诛逆讨曹、匡扶汉室】之旗,当发檄文于天下,聚揽九州之兵。

    使荆州之兵十万出南阳,梁鲁之兵五万攻兖州,老师亲率十五万大军出颍川,兵锋直至洛阳。

    此剑锋所指,泰山压顶,举悠悠四百载之大义,倾百万生民之积怒,则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应,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老师执人心,掌大势,倾轧之下,必摧崩裂帛,攻无不克,洛阳尽成齑粉矣。”

    袁术颔首,“士元所言甚合朕意,天下万民嗷嗷以待,弃之于中原,受曹贼之暴行。

    朕于心何忍?”

    说着,他的眸光依旧不离贾诩,只浅笑吟吟望着他。

    “文和,以为然否?”

    贾诩:“.”

    以为然个嘚儿!

    当我还和孔明、士元两个年轻人一样,初出茅庐,眼神清澈,问什么答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见鬼的甚合你心意。

    果真甚合你心的话,在场又没人能反驳您汉王的乾纲独断,您直接拍板就好了,还问我干什么呀?

    真以为此袁营是彼袁营,能跟某位被麾下群臣牵着鼻子走的英主一般,你说一道计策,他出一道谋划,然后众人各自争执不休的场合吗?

    这里是寿春宫,是汉王殿!

    上君心意未明,哪有我等下臣说话的地方?

    自家眼前王座上这位是什么人?

    是隐忍布局数十载,一朝倾覆整座天下,使大汉为之分崩,苍生为之蒙难的罪魁祸首。

    是扬、豫、荆、徐、兖、司,六州之地,大汉、袁汉之两汉朝廷为之公认的大汉阴谋算计第一人!

    当这样的人主,来向我们这些下臣询问计策,你就要小心了!

    远的不提,就说凌烟阁和功勋殿此等关乎汉国百年国运的大计,汉王用问我们吗?

    他不向来都是直接把事情安排下来,让我们负责为他讨论完善并执行的吗?

    一个乾纲独断,智定天下的主公,破天荒来征询我们的意见了,你就说吓不吓人?

    年轻啊!孔明和士元还是太年轻了,居然天真的以为汉王问计的时候,是真的来问计策的。

    还什么大汉分崩,苍生陷于水火,不得已要即刻北上拯救万民?

    大汉为什么会分崩离析,百姓又为什么会置身水深火热之中,您这幕后黑手是一个字也不提啊!

    因此在贾诩看来,对于一位亲手将大汉天下操弄成眼下这副惨状的乱世枭雄来说。

    什么拯救万民,苍生渴慕太平之类的话,听听就行。

    这绝不是他所以要即刻出兵三十万北上的理由。

    按照常理来说,孔明那番年年消耗,凭汉国之飞速发展,拖垮洛阳朝廷,随后再北上靖难的计策已经非常稳妥了。

    那么是什么能让汉王放弃一个稳妥到堪称万无一失的长远计策,而选择继续追问的呢?

    答案显而易见:这老阴谋家心里揣着一个同样稳妥且万无一失而见效极快的计策!

    那么问题来了!

    身为君王明明已经想好了计策,干嘛还要装糊涂询问下臣呢?

    这就不得不提奸臣的作用了!

    稳妥!万无一失!见效还快?

    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汉王这里把好处全占了,那必然有个倒霉蛋要为此承担损失。

    这老阴谋家指定是琢磨好了该怎么坑人呢,但手段很不光彩,所以急需一位能体察上意的奸臣,来替他把计划说出来。

    贾诩:“.”

    汉王,您别看我啊,我老实人,您看我像奸臣吗?

    眼见那道晦明莫测的眸光,从始至终就那么笑吟吟盯着自己。

    贾诩幽幽一叹,年轻人就是靠不住,孔明、士元,你们怎么就不能多体察汉王心意,为你们的老师分忧呢?

    一个在汉王已经明确表示过,在春耕之后即刻北上的情况下,还提出什么十年之功的长远计划。

    一个更迂!什么兵出南阳、颍川、梁鲁,三路齐攻的老生常谈,你的智谋呢?你的奇策呢?

    等等不是!

    他们真的是太年轻,所以没看懂汉王的意思,还是说.他俩其实是太懂了呢?

    念及此处,贾诩悚然而惊!

    不好,自己该不会被这师徒三人坑了吧?

    孔明难道不知道汉王已经在称王大典上,向汉国万民宣布了北上诏命?

    那他又何必出了个汉王不可能采用的稳妥计策?

    士元更是明着装傻,要不是他装的这么明显,发挥远不及正常水平,自己险些还没察觉。

    好好好,上面一个揣糊涂,下面两个装糊涂,一个老阴谋带着两个小阴谋,老贾我都已经将孔明、士元护至身前了,硬是没躲过啊。

    恰在他背脊隐隐发凉之际,便听一阵铜磬之声入耳,那云端之上的声音,好似惊雷乍响耳畔。

    “文和先生,怎么不说话了?

    朕还等着汝之良策教我呢?”

    贾诩:“.”

    我说什么?

    不带这么玩的,师徒仨合起伙来算计我一个老人家,今后这汉国奸臣,我还就当定了是吧?

    此时此刻,贾诩显然已经想明白了自个眼下的处境。

    某不知名阴谋论里已经刻画的很生动形象了,作为当今天下阴谋第一人,汉王要北上,又怎么可能不耍阴谋诡计?

    但身为万民心中仰慕的太平教主,济世救国的汉王,怎么能是阴谋论里幕后黑手的形象呢?

    汉王是光伟正的,阴谋都是谋主所授。

    此前,这项背锅任务一直由某天机星君完成的很完美。

    可眼下这位星君远在幽州,消息互通都困难,再说什么提前几年制定好了计划教汉王执行,也已然说不过去。

    于是就看上我这把老骨头出力了是吧?

    也即使说,现在自己必须要能猜到汉王心底的真正计划,并善解人意的帮他提出来,出演好一个奸臣本色。

    否则自个这些天喝茶摸鱼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那么汉王真正的计划是什么呢?

    此前提示的已经很明显了,既然孔明、士元的伐曹良策皆不满意,那么举目四望,汉国相临之诸侯。

    答案唯有:徐州!

    为什么万无一失?

    吕布才多少人马,三十万人打他,再不万无一失就奇了怪了。

    为什么见效奇快?

    汉国三州之地,秒变四州,你就说见效快不快吧?

    真北上打洛阳,还有洛阳八关,这等雄关阻道。

    而从豫州打徐州,那真是一马平川,予取予求。

    得此大胜积蓄大势,汉王百战百胜,攻无不克的神话,将更进一步,声威再无人能治。

    彻底想清楚了一切,情知躲也躲不过,贾诩苦笑一声,上前进言。

    “士元所言,或有可取之处。

    然诩闻徐州有逆贼吕布,悖逆妄尊!

    其本为丁原义子,杀父投董,后又弑董成名,反复无常。

    今恃匹夫之勇,据徐州之地,欺君罔上,自立齐王。

    僭越无道,无君无父,背白马之盟,其罪难书!

    此等叛臣逆子,若不早除,必致天下效仿,纲常尽毁,汉室再无复兴之望。

    且吕布虽勇,麾下多为乌合之众,陈宫有谋而常不被其采纳。

    张辽、高顺皆当世名将,有汉王义子之姿。

    王上可秉大义而讨逆,替天子而诛不臣,先取其地以自用,为匡汉之基,再收其大将为义子,承北伐之志。

    此举既除逆贼,又收民心,更能彰显王上匡扶汉室之大义,待尽取徐州,再兴兵北上,则大业可成。”

    然而出乎贾诩意料的是,听闻他这番谏言,汉王只是似笑非笑看着他,似乎对此并不满意,

    只闻他淡淡开口,言道:

    “今吕布与朕有姻亲,虽自立为王,但已纳贡称臣。

    若兴无名之师,下伐属国,恐失人心。

    且今天子受困,曹贼窃国,一切当以北伐为要,岂有弃天子,而讨逆臣的道理?

    文和不妨再想想?”

    贾诩:“.”

    去你的我再想想啊!

    我跟你没默契!

    从没有这一刻,贾诩无比渴望某位远在幽州的天机星君,能赶快回来的。

    你以前到底是怎么跟汉王配合天衣无缝的?背黑锅当奸臣这事,我不熟啊!

    尽管心底颇为无奈,但在某人回归之前,这活自己还得接着干下去。

    首先,难道是自己猜错了?汉王的目的不是徐州?

    不对!

    汉王说的是再想想,而不是驳斥,说明诩已经接近答案了,但是解题过程不对。

    回想汉王说的话,贾诩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感动,好嘛,错在哪都贴心的给我指出来了。

    一、姻亲之谊,纳贡之实,齐王响应了蒋干的汉王诏书,进献粮草二十万石,这种情况下若无端攻打属国恐失天下人心。

    二、北伐乃大义所在,天子受困于曹操,汉王自诩大汉忠良,若不北上,便失大义之名。

    而很显然,这两条正是汉王不能亲自开口,主导伐徐的主要原因,也是自己身为阴谋奸臣,要为之排忧解难的问题所在。

    由此可见,徐州那位陈公台给吕布出谋的纳贡称臣计划,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徐州一夕安寝。

    之所以是一夕嘛。

    纳贡称臣可以束缚住汉王手脚,但自己这个“阴谋奸臣”却可以为所欲为啊!

    被提醒到这种程度,汉王心底的阴谋诡计不对,是兴汉大计,已经不言自明。

    北上伐曹是大义所在,而徐州是实际好处,汉军主力又不能同时进攻两处,而又要能保全汉王关爱属国下邦的良善之名。

    贾诩低眉俯首,拱手执礼,曰:

    “我王所言甚是!

    解救天子,匡扶汉室,乃天下大义之所在。

    今当南阳、颍川、梁鲁三路齐出,北上而济汉,清君以除贼!

    齐国既为属臣下邦,当受王诏,奉命北上,同讨汉贼。

    然吕布其人,反复无常,多行背主之事,不得不防。

    依诩之见,我王可率十五万主力,假意北上,实则窥伺齐军,于其进犯汉国之路,埋设陷阱。

    若其有反叛不轨之举,当镇不臣以慑天下!”

    王曰:

    “奉先与朕有姻亲之谊,侍奉多恭谨。

    所谓用人不疑,今其未有不轨之举,便以小人之心度之,提前布设陷阱,恐失仁义?”

    汉王是疑问语气?

    贾诩即刻懂了!

    遂继而言之。

    “我王以仁义待人,彼未必以仁义待我。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吕布向来反复无常,不得不防。

    况且其若果真忠义,必不中伏。

    若其中伏,必怀不轨!”

    汉王默然良久,这才好似不得已被说服了一般。

    王曰:“善。”

    贾诩总算长出一口气,擦了把额头冷汗。

    累,太累了,他现在都有些佩服以前负责背锅的天机星君了。

    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什么叫君心难测?

    这活我真干不了,你快回来接手吧。

    反观王座之上的袁术,却对今日贾诩的表现颇为满意。

    这等揣测帝心,为王分忧的事,还得文和这人老成精,又精于自保的来做。

    毕竟现在称王之后,朕和以前已大不相同。

    身为大汉忠良,匡国救世汉王,黄天太平教主,朕也是有偶像包袱的。

    这种钓鱼执法,把自家刚上供了二十万石粮草的属国封王骗进来杀的事,他堂堂汉王,怎么能主动阴谋算计?

    关于吕布会不会上钩?

    笑话!要不反复无常,他还是奉先吗?

    至于曹操?

    可以说袁术这次从来就没考虑过什么打曹操,还是打吕布的问题。

    反正打一个是打,另一个也不能坐视。

    既然这样,朕就全都要好了!

    先三路齐出威吓曹操防守,再钓鱼执法坑杀了吕布,尽取徐州,最后举荆、扬、豫、徐四州之力北上!

    届时,术为南方之主,取司隶还不是易如反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