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雅报》,是《新君子报》在江南舆论破产后,取代《新君子报》原本生态位的新报纸。
自从《新君子报》背叛之后,江南士绅痛心疾首,最终总结原因,是因为《新君子报》的总编陈于陛是四川人!
他连江南士绅都不是,办的报纸还能为江南士绅说话吗?
在确定了这一点后,江南士绅决定办一份自己的报纸!
《江左雅报》应运而生。
这份报纸的主编是周履靖,嘉兴人,此人没有科举,但是在江南文坛名声很响,曾经和当今文坛宗主王世贞交游。
周履靖擅长书画,又是诗词大家,又是一名藏书家和出版商。
这样的身份,让他创办《江左雅报》之后,立刻得到了江南士绅的响应。
总编部设在苏州,编辑部内也都是江南知名的才俊。
周履靖又拿出自己的藏书,报纸以“雅”为切入点,坚持高级路线,经常邀请江南士子写文章,很快在江南文化圈打开了销量。
在北方居住游宦的江南人也不少,而且江南一直都引领大明文坛,在北方读书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江左雅报》也从松江北上,在直沽也会设立报馆发行。
苏泽对《江左雅报》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罗万化执掌《乐府新报》,也要关注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也订阅了这份报纸。
罗万化拿着最新一期的《江左雅报》说道:
“子霖兄,这《江左雅报》倒是也有几分新意。”
“一甫兄为何这么说?”
罗万化说道:
“这《江左雅报》分设南北,南北的报馆各自发行,还会互相交流文章,南报有新意的文章送到北方后,北报也会刊登,而北报的时政要更快,南报就会转载。”
“南北两份报纸共同发行,订购一份北报还会送一份南报,也难怪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发行量第五的报纸。”
苏泽听完也觉得这《江左雅报》是有几分小巧思的,能在四大报格局已经定型的时候,异军突起从一众中小报纸里冲出来,果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顾宪成的文章也是这样,他的文章被北报的报馆采用,刊登在本期的二版上。
接着文稿会用快船送到江南,再在南报上刊登。
罗万化翻开二版,看完了顾宪成的文章后,连忙将报纸递给苏泽说道:
“子霖兄,你的计策奏效了!”
苏泽接过报纸,看完了顾宪成的文章,又看到顾宪成的署名之后,忍不住说道:
“我若是常州府人,看到这篇文章,也要支持开征商税了。”
罗万化也跟着笑起来。
罗万化看到苏泽面前摊开的奏疏,又好奇的问道:
“子霖兄是要上疏吗?”
苏泽点头说道:
“前几日张相公派人送来水师的信,这些年砍伐过度,苦兀的贡木越来越少了。”
“现在正是朝廷急需木材的时候,又有民用造船争抢上等木材,张相公派人送来这封信,希望我帮忙想想办法。”
罗万化问道:
“苦兀的木材都砍伐光了吗?”
苏泽摇头说道:
“这也不至于,苦兀那边的森林密集,但是木材砍伐不是难题,难的是运输。”
“一甫兄也知道的,当年先帝重修三大殿,从云贵运送梁木,一根木梁的运费就高达几千两银子,贵的主要就是运费。”
“苦兀贡木之所以价廉,是因为苦兀是海岛,只要砍伐过后就可以直接装进木料船,然后运输到海港造船,省去了很多运输成本。”
“但是现在沿海沿港的森林都砍伐完了,以苦兀的人口无法组织人口去更远的森林砍伐,这贡木的数量也就下来了。”
听到苏泽这么讲解,罗万化立刻明白了。
海运的优势就是成本低,造船自然是要算经济账的事情。
“那子霖兄有什么办法?”
苏泽说道:“其实也有办法。”
这下子罗万化也是惊了,这样的难题苏泽都有办法?
苏泽摊开一张地图说道:
“其实辽东有很多的木材,辽河沿岸,特别是辽阳以北的地方,这里有成片的森林。”
“辽河只要简单疏通一下,也是能够运输巨木的,那只要沿着辽河往北建设林场,砍伐的木材直接装船运输到辽河的出海口就行了。”
罗万化皱眉说道:“辽河冬季会结冰吧?”
苏泽点头说道:“一年砍伐半季足矣,北方的深山中不缺乏木材。”
罗万化又说道:
“那边是女真人的地盘吧?”
苏泽点头说道:
“确实如此,我已经向辽阳李总兵去信,询问他辽阳以北的情况,就看我们大明能不能控制这些地区。”
——
胖鸽子刚刚从广西的热带雨林飞回来,又带着信飞向了辽阳。
好在现在是七月份,辽阳的气候还是不错的。
李成梁是在校场上发现胖鸽子的。
刚开始的时候,看到它圆滚滚的样子,李成梁认成了雪鸮,看清楚是胖鸽子后,李成梁立刻拿出了自己精心搜集的稻米。
胖鸽子是最满意李成梁的态度的。
这武夫可要比那帮文官大方多了,甚至李成梁还会专门搜罗一些当地特色的稻种,而且东北的粮食也更加好吃。
等到胖鸽子吃完,它这才伸出脚,李成梁小心翼翼的打开信笼,看到了苏泽的来信。
原来苏翰林是询问辽阳以北的情况啊。
问到这个,李成梁倒是有了自信!
这些年来,在蒙古人的威胁减轻之后,朝廷也在逐步重视辽东。
这从辽东开拓力度可以看出来,从今年开始,光是辽阳就已经涌入了三千开拓移民,这些人已经在官府的安排下安顿下来。
李成梁想到了辽阳兵备道段晖。
按理说,兵备道应该是管辖李成梁的,段晖还是正五品的六部郎中调任的。
但是不知道段晖得罪了哪位大人物,朝廷的旨意中没有给段晖节制辽阳总兵的权力。
李成梁也是人精,既然朝廷不支持你,那到了辽东可就是谁的拳头大听谁的了。
于是段晖这辽阳兵备道,直接沦为了辽阳的后勤民政官员,李成梁将自己不愿意干的民政事务都推给了他。
不得不说,这段晖在处理这些政务上确实是一把好手。
辽阳的开拓汉民,都被段晖强制编练成了农庄,并且要求集体开拓,还要求在农闲的时候进行军事化训练。
李成梁很快明白了段晖为什么要这么做。
辽东苦寒,如果不抱团是很难活下去的,必须先用集体农庄将人口集中起来才能活下来。
段晖又组织百姓先种植大豆等收获比较快的粮食,缓解了从后方运输口粮的困局,这一次的开拓汉民,还真的在辽东扎根下来了。
这一批开拓汉民,很多都是胶东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流民。
山东从来都是人口大省,以往朝廷还需要在京畿拦截这些流民,如今这些流民被带上船,直接运输到辽东开拓。
移民是很残酷的,很多移民都撑不过第一年,但是以往这些流民留在中原,日子也只会更凄凉。
先帝朝的时期,京畿的军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驱赶流民,以往朝廷都没有把这些流民当人的。
能够妥善安置流民的地方官员,十个里都挑不出一个,凡是能抚恤流民的官员,都能在史书上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
流民常有,但是能抚恤流民的好官不常有。
在这个方面,段晖确实是个好官。
虽然是个好官,但是李成梁还是不喜欢他。
这位兵备道总是怨气大多,还经常拉着自己腹诽朝中的大臣!
这也是你能说的?
李成梁虽然是武夫,但是在京师吃过廷仗之后,可是谨言慎行多了!
李成梁似乎明白段晖为什么要被贬官了,他估计这位段大人如果管不住自己这张嘴,怕是这辈子没机会调回京师了。
辽阳能组织起来多少人手向外殖拓,这种事情还是要问段晖,毕竟这种事情不是李成梁擅长的。
过了一会儿,段晖来到了李成梁的总兵衙门。
李成梁嫌弃段晖,段晖也同样嫌弃李成梁。
他在来辽阳之前,就听说李成梁在京师有人,为人为飞扬跋扈。
到了之后,段晖发现李成梁要比传闻的还要跋扈!
他刚刚到辽阳就挨了字面意义上的“闷棍”,他想要报官,却发现自己是辽阳兵备道!
堂堂兵备道被打,这件事竟然不了了之,这之后段晖再也没有试图争夺辽阳军权。
老实了之后,段晖专注于民政事务,反倒是和李成梁越发的默契。
默契是默契,两人每次见面都是不欢而散。
段晖厌恶李成梁的跋扈,不尊重他这个进士出身的文官。
可在这苦寒之地,一文一武又必须要相互扶持。
等段晖进了总兵府,听李成梁说完之后,他说道:
“朝廷想要开发辽河?”
“这倒也不是不可以。”
李成梁连忙问道:
“段大人有办法?”
段晖点头说道:
“李总兵不是为了那些归附女真头疼吗?杀又不能杀,养又养不起。”
“那不如在辽阳沿岸成立林场,让这些女真人伐木运木好了。”
“我们辽阳只要派人管理,要求他们上缴足够的木材就可以了。”
李成梁立刻道:
“妙啊!”
自从上次对建州女真大捷后,诛杀女真首领王杲后,女真又被击散,恢复到以往的部落争霸时代。
可是这也让逃亡辽阳的女真流民日益增多。
这些流民是来投靠大明的,如果随便杀了,李成梁要被朝廷问罪。
以往李成梁会把他们编入“家丁”,但是上次在京师挨廷仗,就是女真家丁惹事,从此之后李成梁再也不敢蓄养这些女真义子了。
最后李成梁只能放任他们在辽阳附近谋生,遇到灾荒的时候稍微给些赈济。
但是也正如段晖说的那样,放任这些女真流民在辽阳附近活动,也确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如果将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去辽阳以北的山林里伐木,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李成梁又问道:
“朝廷能同意吗?”
段晖犹豫了一下说道:
“让女真人伐木不难,但是如果这些女真人因此抱团,再生祸害,那就麻烦了。”
“要让朝廷同意,必须要委派得力官员来管理,最好还要有政策让这些女真人归化,至少在名义上给他们盼头。”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才能保证这些女真能用又不乱。”
李成梁不停的点头。
汉化是个细致活儿。
中华文明的扩张史,就是一部汉化史。
边疆地区条件恶劣,组织开拓也是需要水磨的功夫,需要一代乃至于几代人的经营。
所以强盛的中原王朝,往往是拓边和同化并举的。
但也不是谁都能玩的好的。
比如李成梁,他之前只是将强壮的女真人收为义子,然后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亲兵,让他们帮助大明作战。
这些女真人还保留了女真的生活习惯,也只有对李成梁的忠诚,没有对大明的忠诚。
而且他们跟随李成梁,还学习到了汉人的先进军事技术和组织技术,原时空,李成梁一死,这些人立刻成为辽东最不稳定的因素。
上次在京师被罚之后,李成梁也明白这些事情不是他这个武夫能做的,他用几次大战,逐步将这些女真军队送掉,开始从汉人移民中招募军人,并按照儿子李如松寄信回来的练兵方法,训练这些汉人士兵。
汉化这种事情,还是应该让这些心眼子多的文官来干!
李成梁看向了段晖,段晖一个激灵,然后就是后悔起来,自己为何要对李成梁说这么多啊!
明明自己和他不对付的!
段晖坚决的说道:“我不去!”
紧接着段晖又说道:“大不了辞官就是!”
说完这些,段晖拂袖而去。
李成梁思考起来。
他虽然是武将,但是不代表他没脑子。
真没脑子,也不可能在辽东连战连捷了。
李成梁身为边将,也很重视京师情报的搜集。
他想到京师也有小报说,段晖是因为背后议论吏部尚书杨思忠才被贬官的。
小报还将杨思忠说成了睚眦必报的小人。
这种说法,在京师被人嗤之以鼻。
可在李成梁看来,未尝不是真的。
文官都是小心眼子!
那怎么让段晖就范?心甘情愿的去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