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14章 安东都护府

第414章 安东都护府

    杨思忠上奏以后,苏泽连忙上奏附和,这次皇帝和内阁再无异议,直接通过了这份奏疏。

    安东都护府只是名头大,实际上段晖和李成梁的职位没有什么变化。

    哦不,最大的变化,当该是他们的治所,从原来的辽宁辽阳,迁到了后世吉林长春。

    苏泽越想越是觉得,杨思忠这一手实在是太妙了。

    设置安东都护府,这是一个新设机构,治所长春甚至都不在大明的完全控制下,而安东都护府的地盘完全就是“有史以来”,抄的唐代的地图。

    这样的新设机构,对于皇帝和内阁来说,就是搂草打兔子——顺手的事情。

    如果能成,那就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成,就是开拓失败,对于朝廷影响也不大。

    那这样的机构,用人就可以大胆一点了,不用拘泥于资历和威望了。

    而这个设置也很巧妙。

    都护府的大都护虚设,那李成梁和段晖,谁也无法军政合一。

    边疆开拓,自然要以武将为主,要给一定的军事自主权,所以李成梁是副都护,不被段晖节制。

    而段晖这个都护府司马,则负责民政,李成梁也不能干涉。

    这两人在辽阳的时候长期不合,但是却依然保证了辽阳的稳定,这样的组合让人放心。

    这只能说,杨思忠是真的很具有选人用人的智慧了。

    而对于李成梁和段晖来说,这又是非常大的诱惑。

    安东都护府,这件事如果办好了,那日后的前途就不一样了!

    甚至这个空悬的大都护,也都是引着他们向前的饵,两人必然会想尽办法做出一番成绩来。

    苏泽这下子明白,为什么只需要80威望值就能办成这件事了。

    如果自己早点去请教杨思忠,这笔威望值是不是都能省下来?

    苏泽叹息,官场上的事情,当真是学无止境!——

    吏部。

    唐谨行喜忧参半。

    喜的是,乡党李成梁托付自己办的事情办成了,效果还不错。

    忧的是,效果似乎太好了,而且李成梁也被卷入其中了。

    更忧的是,今天刚刚到吏部,他就被喊到了文选郎张四维的公房中。

    唐谨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因为什么事情被张四维召见,但是他有了一丝不祥预感。

    一番寒暄之后,张四维说道:

    “辽东那边人才紧张,多次来信请求朝廷支援。”

    “如今尚书大人提议设立安东都护府,各部衙门都要派员支援。”

    “杨尚书点了你的名字,安东都护府缺一个屯田司马,你这就去上任吧。”

    听到这里,唐谨行差点直接瘫倒在地!

    安东都护府是多么偏远,他自然是知道的,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被牵涉进来了。

    唐谨行无助的看向张四维,张四维也叹息说道:

    “你名字中有个谨行,怎么就不知道谨言慎行的道理?”

    说完这些,张四维直接将任命的文书交给唐谨行,又命令他在限定期限内抵达辽阳报到,然后随着李成梁的兵马北上,设置安北都护府行辕。

    等到唐谨行失魂落魄的离开之后,张四维又冷笑了一声。

    苏泽刚上疏要求北拓,唐谨行这个李成梁的乡党,就在吏部散布有关段晖的流言,不就是想要让杨尚书派遣段晖去主持北拓?

    李成梁的伎俩,张四维还能看不清楚?

    张四维都能看清楚,更不要说是杨思忠这位吏部尚书了。

    杨尚书岂是你们这帮宵小能够拿捏操纵的?

    这个唐谨行最是滑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不知道自己散播流言都被杨尚书听了去?

    这还能容你在吏部?

    张四维冷哼一声,紧接着眉头又皱起来。

    苏泽和李成梁也有如此紧密的关系,这是张四维没有料想到的。

    不知不觉中,苏泽已经结成了一张大网,他的人脉圈子甚至要比自己这个文选郎还要庞大。

    张四维忍不住焦虑起来。

    苏泽和张四维都是高拱门生,谁能够继承高拱的政治遗产,谁就能入阁成为阁老。

    但是现在看来,苏泽似乎都不需要这个步骤了。

    可如果这样,自己岂不是要被苏泽压制一辈子?

    要不要用暗中结交边将,来弹劾苏泽?

    张四维摇头,高拱最厌恶门生互相争斗,如果自己做了泄露出去,引发师相生厌,那就得不偿失了。

    可如果放任这样下去,苏党真的遍布朝野,那要怎么办?

    张四维皱着眉头,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将烦躁的情绪压下去,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

    “班正,我们镇北军要北上了!”

    听到夏忠孝兴奋的告诉自己这个消息,李如松的心情小小的沮丧了一些。

    夏忠孝是蓟辽军镇子弟,自然选了镇北军。

    如今安南军南下,朱时坤建功立业等消息已经传到京师,《新乐府报》还专门给了一个版面报道朱时坤的战绩。

    紧接着,又有文人将朱时坤侦查杀敌的故事编排成了戏剧,这类新剧很快引起了京师的轰动。

    李如松当然知道,这其中有成国公府在背后造势,想要将朱时坤捧上高位。

    但是身为一个军人,谁不想要建功立业呢?

    眼看着同期已经立下大功,现在镇北军也要北上了,李如松又怎么能不沮丧。

    夏忠孝小心翼翼的说道:

    “那个,班正,令尊那边?”

    李如松点头说道:

    “我这就给父亲写信,让他多关照关照你。”

    “多谢班正!”

    安北都护府成立的消息传出后,镇北军的同期来找自己的络绎不绝。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父亲李成梁被任命副都护,镇北军北上就是听命于安北都护府的。

    夏忠孝说道:

    “班正,只要伯父给俺打仗的机会就成!”

    李如松点头,来求他的同期,基本上都是这个要求。

    夏忠孝说道:

    “班正,你要不要和伯父说下,把你也调去我们镇北军?你在伯父帐下听用,总有立功的机会。”

    李如松想了想,最后还是摇头。

    他当年主动选择克虏军,一是因为自己仰慕戚继光,二是因为喜欢研究骑兵战法,三则是因为不想要在父亲的羽翼下。

    堂堂男儿,自然要靠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

    正如朱时坤那样。

    想到这里,李如松的心情更是低落了。

    都怪戚帅太威猛,如今草原安定,也不知道自己这些骑兵,何时能够派上用场。

    夏忠孝突然说道:“只可惜结业又要耽误了。”

    按理说,他们这一期应该在六月底结业的。

    但是安南军在广西作战,如今镇北军又要北上,兵部也在头疼,到底要怎么办这个结业考核。

    正好七月份又是新一期武监生入学的日子,兵部干脆上奏朝廷,请求延迟这第一期武监生的结业。

    皇帝自然批准,结果就是他们延期到年底结业,等内阁和兵部商议出一个合理的结业考核再说。

    也不怪内阁头疼。

    如果是正常的计划,武监的结业考核就是兵法考试和实训操练,然后按照成绩排名就行了。

    可是第一期武监生实在是太过于特殊,正好赶上了京营新军的设立,他们已经是新军的军官了。

    现在安南军都上了战场了,这样子再如此考核,实在是太过于儿戏了。

    一个经历过实战的军官,和没有实战的军官,无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巨大的差别,这时候再用这种方式来考核,实在是对没上过战场的武监生不公平。

    苏泽听说之后,原时空也是一样的。

    某军校就是筹建不久,就赶上了几场战事,很多军校生刚下战场,都已经是一个旅一个营的指挥官了。

    第一期武监生是最幸运的,正好赶上了好几次机会,怕是日后提起武监一期,都会赞叹这一期人才荟萃。

    但是在苏泽看来,只是他们的机遇好罢了。

    第二期武监生就没这么幸运了。

    今年升入二年级的第二期武监生,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们同样要去新军实习,但是去了以后只能担任副官,跟在主官后面实习。

    而且新军的军职都满了,他们要等到上一批学长晋升上去,或者等朝廷下一轮筹建新军的时候,才有机会获得正职。

    所以这个结业考核,其实更多的是针对后面几期的武监生。

    对这第一期的武监生来说,结业考核更多是个荣誉性质的东西。

    夏忠孝说道:

    “班正,你不知道,这次武监新生入学竞争可激烈了!”

    李如松点头,这又要说第一期走运了。

    第一期武监生,很多勋贵世将都不愿意将子弟送过来,认为这是朝廷为了控制他们袭爵袭职,卡他们的新手段。

    可是现在大家发现,武监生的前途大好,这时候他们再想要将子弟送过来的时候,兵部又翻脸了。

    按照兵部的说法,超过二十岁的勋贵和世兵子弟,武监已经不收了。

    上武监之前,还要参加考核,如果考核不过,还要先去武监预科读书。

    考核的难度自然也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以后要读武监,先要在武监预科读书毕业才行。

    这又增加了读书的难度。

    甚至听说如今武监预科都要考核了,这样下来,岂不是要先上武监小学?

    这也太离谱了。

    李如松并不知道,在后世这才是正常培养人才的通道,他们这第一期武监生才是离谱的,入学后毕业都不用等待分配,一出学校就是军队的主官。

    夏忠孝说道:

    “听说几个勋贵还要去闹,想要硬塞到武监去,被苏教务长知道了。”

    “然后呢?”

    “苏教务长告诉了监副,听说监副将这些勋贵唤到定国公府上骂了一顿,他们保证再也不敢了。”

    “哈哈!”

    李如松也觉得这帮勋贵脑子傻了,他甚至觉得定国公徐文壁是在保护他们。

    如果苏教务长上本弹劾他们,这些勋贵怕是要被皇帝陛下重罚。

    武监可是陛下亲任监正的,哪里是他们撒野的地方!

    李如松又想到了朱时坤,怎么同样是勋贵子弟,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呢!

    夏忠孝又说道:

    “现在家中有适龄子弟的,都赶紧往武监预科送呢,反倒是那些快要成年的子弟们,现在在大骂朝廷不公,搞年龄歧视。”

    夏忠孝摸着脑袋问道:

    “这是不是都是苏教务长谋划好的啊?我脑子笨,班正你怎么看?”

    李如松点头说道:“必是如此!这些成年的勋贵世兵子弟,想法和见识都固定了,不少都是不堪用的纨绔子弟,他们要是进入咱们武监,反而会败坏武监的风气。”

    “让年级更小的去上预科,从小培养,这才是我们武监需要人才。”

    “而且力气是要从小打磨的,身体也要从小养,听说教务长早早就给预科供应牛奶,肉食也是管饱的,为此陛下可是从内帑掏了不少银元。”

    夏忠孝连忙说道:

    “原来如此!苏教务长也太厉害了吧!当年武监预科成立的时候就算到这些了?”

    李如松也不知道苏泽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但是这位教务长大人从来都是以擅长谋局著称,他很多布局都是几年前就埋下伏笔的。

    比如平民子弟入职武监预科。

    当年武监预科刚成立的时候,让地方上推荐入学,第一期预科就弄进去了很多平民人家的子弟。

    这其中很多人家境困苦,都是靠着预科的廪饩和免费伙食,才完成了预科的学业。

    其实前两期也有贫民子弟,但主要是武举入学的,人数不多。

    但是第一期武监预科中,就有了近三分之一的平民子弟。

    李如松再思考苏教务长的谋划,更是觉得其中蕴含深意,这绝对是早早谋划好的。

    以后武监越来越正规,就必须要从武监预科入学,但是武监预科已经留了一定名额给平民子弟。

    想到这帮勋贵们,苦心谋划,在陛下身边搞禁卫营,想要提高勋贵的影响力,却被苏教务长偷了家,在军事体系中撕开了平民晋升的口子。

    李如松的嘴角笑容就压不住了。

    和苏教务长耍心眼子,这帮勋贵加起来都不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