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
中秋佳节将近,京师之中节日气氛比往年更浓。
原本京师普通百姓没什么余钱,自然也没什么过节的想法,过节反而是过关,年关难过的说法可是比很多过年习俗都要久。
但现在不一样了。
除了家里有余钱,更追求生活质量之外,很多百姓的日子也比以往更忙了。
这也是工业化时代的特点,相比对时间要求不高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人更加的忙碌。
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家人们出游休息的日子少了,自然也会更加重视难得的假日
中秋节本身又有合家团聚的意味,所以这个节日又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
而就在这些日子,京师的商铺中又推出了一种新式的月饼。
月饼其实早已有之,《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宋人吃饼过中秋的传统。
只不过那时候的月饼,不完全是圆形的饼,也没有大家公认的月饼做法和样式。
等到了明初的时候,太祖朱元璋会在中秋节给大臣赏赐中秋酥饼,这时候才有了月饼的雏形。
不过酥饼的外壳是脆的,苏泽刚穿越的时候吃过一次,口感类似于原时空的苏式月饼。
而且那时候馅料也比较简陋,很多酥饼干脆就是实心面馅的,苏泽吃过一次后就没有再吃了。
而这一次,东宫的商铺开始出售一种新式月饼。
含蛋液的面粉饼皮加上大量的糖,烤出来的月饼外皮更加的酥软。
枣泥、豆沙加上糖制成的馅料,对于这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甜味炸弹,却更能俘获普通人的心。
这年头除了最顶尖的权贵,谁家能天天吃糖啊。
这些月饼都是用模具压制的,月饼上还印着“团圆美满”的吉祥话,一推出后卖爆了。
京师的孩子们从此以后,对中秋节又多了一个念想。
但是苏泽恶意的猜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甜腻的月饼会成为甜蜜的负担。
中秋佳节的气氛随着新月饼的推出,变得更加浓厚。
权贵人家都请来戏班,准备搭台唱戏。
而今年官府也出钱,在水晶宫博览会前搭起了临时戏台,请来戏班唱戏,算是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这样团圆日子中,离别也同步发生着。
军令如山,镇北军得到命令后,五日内就完成了集结,京师百姓纷纷来到北门,看着军队开拔。
京营之中有不少都是京师子弟,离别总是充满哀愁的,更不要说送去北方苦寒之地。
李如松也站在人群中,朱时坤走了,如今夏忠孝也走了,只剩下他们克虏军还在京师。
李如松本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人,但是现在也有些惆怅。
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上战场。
随着军队北上的,还有一批前往安东都督府赴任的官员。
如果是镇北军北上,军官们是悲喜参半,悲的是离开京师,喜的是终于有了去战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但是被安排到安东都护府的唐谨行,就是纯悲了。
为了帮李成梁的忙,现在唐谨行要去和李成梁团聚了。
安东都护府甚至还在辽东以北,这里可都是白山黑水的冻土森林,是生女真出没的蛮荒边境!
到这里去当官,和发配有什么区别?
自己苦读多年,好不容易考上进士,从辽东到京师当官,可这又要回去了!
一想到这里,唐谨行后悔到捶胸顿足,早知今日,当年就不该为了李成梁的人情,在吏部散布消息!
唐谨行愁眉苦脸,一名工部官员凑过来问道:
“是吏部的唐大人吧?”
唐谨行在吏部做了几年官,认识的官员不少,他认出这名工部官员,名叫孙怀远,和自己一样原来都是从六品的主事。
这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倒霉蛋。
这次成立安东都护府,六部九卿衙门都凑了人,去填充都护府内的文职岗位。
同病相怜,日后又要一同为官,唐谨行对孙怀远也做出拉拢的样子,两人寒暄了一阵子后,孙怀远问道:
“唐大人,你是选的几年啊?”
“啊?”
孙怀远疑惑的说道:
“不是你们吏部定的章程吗?这次去安东都护府,孙某是主动报名的。”
“主动报名?”
唐谨行愣了一下,还有主动报名的蠢蛋?
那些武夫去辽东,是想着建功立业的,你们文臣还能在边疆建功吗?
只听到孙怀远说道:
“你们吏部不是定了章程,可以选三年或者五年援边,孙某选的是五年的。”
“在安东都护府五年,只要五年考满合格,回京之后就能在原职的基础上官升半品。”
“官员双俸,另一半的俸禄可以发给京师的家人,子弟可以优先入学,还能分到新式土楼的公租房。”
“孙某在京师为官多年,始终碌碌无为,这次去安东都护府,也算是给家人一个交代了。”
“难道唐大人选的三年?我都算过了,三年和五年其实时间差不多,但是五年多了子弟入学国子监预科和武监预科的优待,这可是很划算的。”
还能选?
唐谨行因为打击过大,和张四维谈话过后就请假回家休息了,并不知部里这件事。
不是,我怎么没得选啊?
尚书大人,我也要选啊!
唐谨行恨不得现在就冲回吏部,询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三年后归朝。
“听说都是苏翰林向杨尚书提的,杨尚书也准了,杨尚书真是一名好官啊!”
“唐大人你出自六部,一定是杨大人看中的人才吧?”
“都说杨大人举贤不避亲疏,连自己身边的得力人才都舍得派出去,果然如此啊!”
听到这里,唐谨行的心终于死了!
他本来想要澄清这些荒唐的传言,这位杨尚书可不是什么知人善用的君子,根本就是一个不报隔夜仇的小人!
可是他又不敢说,生怕这话传到杨思忠耳朵里,怕是这辈子都别想要回京了!
算了算了,还是先去了辽东,然后再想办法请求调回来吧。
——
【《请开拓辽东疏》通过。】
【东北开拓时代从此开始,大量内陆百姓闯关东,最终将冻土变成了家园。】
【安东都护府的成立,宣誓了东北和远东地区的治权,大明逐渐将这些地方变成稳定的统治区域。】
【这片远东土地,同样也带来了领土战争,一个充满土地扩张欲望的邻国,给边疆带来了新的威胁。】
【国祚+2。】
【威望+1000。】
【剩余威望:1700。】
苏泽关闭了【手提式大明朝廷】,竟然加了这么多的威望?
苏泽想了想,这大概和民间越来越强烈的“追复汉唐”的思潮有关。
自从大明几次对外战争胜利,并且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战利品后,民间对于盛世的期待又多了一些。
追复汉唐故土,这是《新君子报》最先打出的口号,然后就被各大报纸引用。
《新君子报》甚至还考举了汉唐时期的地图,将汉唐控制的西域区域都囊括进去,作为单独的地图出版。
这份地图也获得了热捧,不仅仅《新君子报》出版的地图卖空了,就连京师的盗版书商纷纷加印,市场上也供不应求。
看来是自己切中了民意,所以才能涨这么多的威望的啊。
可以往苏泽也做了不少百姓欢迎的事情,为什么以前没有增加这么多?
苏泽有了一个猜测。
这个【威望】,大概是能对国家有影响力阶层的威望。
以往这个群体就是“官员”,甚至可以狭隘的说是“文官阶层”。
因为只有这种威望值,才能决定政策的走向。
但是如今随着更多阶层冒头,就连朝廷制定政策,也要顾虑很多阶层的呼声,那能够影响朝政的群体也增加了。
正在追复汉唐狂热之中的京畿市民阶层,也有了自己的需求。
自己迎合了他们的需求,自然也就增长了威望值了。
当然,这只是苏泽的猜测,他合上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不一会儿一名身穿工匠服饰的人走进了报馆工坊。
以往大明的匠人都是短打加上半裤的打扮,实际上普通劳动人民基本上都是这副打扮,儒衫是读书人才会穿的衣服,穿上儒衫根本没办法干活。
随着京师百姓的生活变好,加上从事工匠工作的人增多,也有了“工作服”的需求。
现在匠人衣服,一般用耐磨的买棉布制作,竟然也和原时空一样,进化出工装背带裤(类比小黄人)。
苏泽不由的感慨,果然大众服饰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适应工作和生活,这种背带裤方便干活,流行起来似乎也是必然的。
张毕原来是印刷馆的雕版学徒,在发明了滚筒印刷机后,苏泽举荐他成为匠官。
匠官虽然也是不入流的官员,但也算是进入到官员行列,但是张毕依然喜欢这幅工匠的打扮。
张毕算是苏泽出名之前的旧部了,《乐府新报》算是苏泽从政后第一个功绩,所以张毕依然用“总编”来称呼苏泽。
“苏总编,上次卑职说的钟表,已经制作出来了!”
张毕在机械上很有天赋,在改进了印刷机之后,他又迷上了钟表。
钟表可以说是最精密复杂的机械装置了,张毕一边拆解一边研究,将自己从印刷机上赚到的奖金全部砸了进去。
在苏泽知道这件事后,又将涂泽明送给自己的西洋座钟送给了张毕,同时又掏出一笔钱来资助他对钟表的研究。
张毕果然在钟表上非常有天赋,他在听了苏泽的描述之后,摸索出一套机械原理,并且设计出了名为擒纵的特殊机械装置。
在发明了擒纵装置之后,张毕制作的钟表精度又上了大台阶。
在苏泽看来,张毕制作的钟表已经非常精密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西洋钟表。
这个时代大部分的西洋钟表只有时针,能够精确到分针的,就是涂泽明送给自己的高档精密钟表了。
而张毕制作的钟表,已经有了秒针,并且一天下来误差已经在一分钟内了。
这已经是了不起的精度了!
这样的钟表,其实用来计时已经完全足够了。
可苏泽需要的不仅仅是计时的钟表。
航海的时候,海上确定纬度是很容易的,无论是六分仪和郑和使用过的牵星板,都可以非常准确的测量纬度。
但是经度就很困难了。
测量经度的两条路线:
一是制作准确时钟,在确定了标准时间后,利用当地时间和标准时间的时差,计算出经度的方法,名为钟表法,这也是苏泽资助张毕,试图制作出更精密钟表的原因。
二是通过测绘天象,利用星体位置来计算时间,以星体为钟表来计算时差,最后计算出经度的方法,名为天钟法,既以天为钟。
这条路线就是在南京天文台测绘的少史令黄骥,正在钻研的事情。
黄骥在南京不仅仅自己测绘星图,还从民间搜集星图资料,同时又让沿海各港口,搜集各国的星图测绘结果。
黄骥前阵子来信,天钟法已经有了新的突破,他从月亮运行轨迹中找到了规律,似乎发现了利用月相来计算标准时间的方法。
这些年来的投入,终于有了结果。
张毕将一座精致的钟放在了苏泽面前,向苏泽说道:
“总编大人!这是卑职制作出来新钟!在陆地上十天的误差在一秒以内!”
“这么高!”
苏泽惊喜看着这座钟,这个精度已经足够充当航海钟了!
但是苏泽又问道:“可是这座钟在船上准吗?”
时钟法最重要的就是航海钟了,海上和陆地上的环境不一样,颠簸的海浪和潮湿的海上空气,都会对钟表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在陆地上准确的时钟,到了海上就未必准确。
张毕自信的说道:“总编大人,卑职在牙雕绣球上等到了灵感,使用了多级平衡的装置,可以保证在颠簸的环境下,依然保证钟表的稳定。”
张毕拆开了外壳,苏泽看到了类似于后世相机云台一样的装置,不由感叹张毕的巧思。
张毕又介绍了他为了应对湿度和温度影响,使用双金属来抵消金属热胀冷缩的工艺,最后说道:
“总编大人!卑职愿意携带钟表出海,验证时钟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