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16章 《请设皇家实学学会疏》

第416章 《请设皇家实学学会疏》

    苏泽看向张毕,谈到了他熟悉的机械领域,张毕信心满满的样子,苏泽突然说道:

    “张大匠,黄少史前几日来信,他已经完成了月角距法的制表工作,也准备回京向陛下献表。”

    “至于那笔奖金。”

    张毕听完也愣住了。

    为了解决航海中定位的问题,东宫设置了高达五千银元的悬赏,求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人。

    张毕制作的高精度航海钟,和黄骥主持天文测绘编制的月角距法,分别是时钟法和天钟法两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件事原本没有什么热度。

    原因也很简单,普通百姓根本不关心经度测量的问题,而且精密时钟和天钟授时,这都是非常高深的知识,普通人根本连讨论的门槛都摸不到。

    但是随着时间变化,这一切也随着时间开始变化。

    大明的商船越来越多,有关航海的话题也开始逐渐引起大众关注。

    对于普通的官员和百姓来说,航海的专业问题他们并不感兴趣。

    但是有关新大陆的消息,却引起了大明上下的关注。

    红夷(西班牙人)在新大陆殖民的消息,通过往来于新大陆之间的西班牙船长,在大明港口停靠的佛郎机人,逐渐被大明知晓。

    红夷在新大陆建立殖民统治,新大陆上盛产金银,红夷用宝船拉着一艘艘的金银往来于大洋上,随着《商报》上越来越谈及新大陆的消息,京师已经人尽皆知了。

    《商报》还刊登了一篇名为《金银岛》的故事,这是一篇通俗,讲的是某个大明船长发现了一座停靠着搁浅红夷宝船的岛屿,带回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一夜暴富的故事。

    这篇故事虽然被士大夫嗤之以鼻,认为又俗套又充满铜臭味,但是却在海员之中影响力巨大,谁不想要发现海上搁浅的宝船呢?

    不仅仅是宝船。

    随着倭银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这个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白银”,这个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大明诚然是世界中心,但是这个世界很大,很多地下也埋藏着金银矿石,这个理念也已经传播开。

    倭银公司有特许贸易资格,它天然要比其他商人更赚钱,在对倭贸易上普通商人是竞争不过倭银公司的。

    这些商人开始前往南洋的港口,开始和西班牙人接触,想要从他们手里贸易到白银。

    还真有一部分船长和西班牙人建立了联系。

    西班牙人正在面临严重的危机。

    大量输入金银,对一个国家并不是好事。

    大量白银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加重了西班牙的国内的危机。

    从1500年开始,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四倍,但是地租却没有上涨,这等于地租的实际价值暴跌。

    而地租是封建经济的锚定物,地租的暴跌,摧毁了西班牙的日常物价体系,甚至这场危机还从西班牙蔓延到了整个欧陆。

    输入白银,不仅仅摧毁了西班牙的封建经济,也让西班牙的工业崩溃。

    大量廉价的白银,让西班牙人发现,从欧陆其他国家进口工业品更加划算。

    白银廉价到,从英国或者尼德兰进口布匹,都要比西班牙本土织布要便宜,结果就是西班牙国内本就很薄弱的工业直接破产。

    农业也被摧毁,因为地租锚定了粮食价格,地租的贬值,也是农产品的贬值。

    这样的情况下,普通西班牙人开始涌入新大陆淘金,或者放弃农业从事贸易,大量土地抛荒。

    西班牙人运回大量的白银,却因为自身工农业凋敝,反过来要向欧陆其他国家购买粮食和工业品。

    而这时候,西班牙人又连续陷入到几场战争中。

    首先是尼德兰危机。

    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死后,他的外孙查理五世即位。

    查理已经在1506年从他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子)方面继承了尼德兰,这时又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

    从此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地。

    但是西班牙人,在做殖民者的时候,对待美洲人和欧陆老乡,都是一样不当人的。

    西班牙在尼德兰成立了很多宗教法庭,高压统制尼德兰人,近十年来尼德兰的反抗越发的激烈,为了镇压尼德兰人,西班牙投入了的大量的金银。

    西班牙人还和奥斯曼人争夺马耳他岛,爆发了激烈的海战,虽然西班牙取胜,但是为了这场战争,西班牙人建造了无敌舰队,又花费了大量的金银。

    西班牙人也意识到,仅仅是金银是不够的。

    或者说,直接运回金银,未必是最经济的选择。

    西班牙人很快发现,能够消化这么多白银的国度,也只有大明了。

    于是西班牙人尝试开辟亚洲航线,从南美洲殖民地前往吕宋,用南美洲的白银和大明商人交易,换取大明的商品再运回欧洲。

    大明商品,是要比金银更加保值的硬通货,而且商品是用来消费的,流入市场并不会造成通胀。

    但是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自己打的如意算盘,却让大明有了新的想法。

    为什么要从西班牙人手里交易白银呢?

    这个问题一旦冒出来,所有人都开始思考。

    是啊,为什么要从西班牙人手里交易白银呢?

    苏泽早就在《乐府新报》上写过有关南美洲,也就是“南州”的风土见闻了。

    当时苏泽也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南州本地是有土著的,西班牙人也是近几十年才开始控制南州的。

    既然这样,你们西班牙人,不也是占着别人的土地吗?

    既然这样,我们大明人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南州开采黄金白银呢?

    这种最朴素的想法冒出来之后,远航寻求新大陆的想法,开始在海商群体中出现。

    但是探索新大陆是很困难的。

    西班牙人在没有定位技术的情况下,是用人命趟出来的航路,而且西班牙人还控制了沿途的岛屿,如果大明想要获得这条航路,就要一座岛一座岛的争夺过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这时候经度法的价值就出现了。

    所有人才明白,苏泽的高瞻远瞩!

    如果能准确定位,那海船就可以绕过一些西班牙人控制的岛屿,直接依靠定位航行到新大陆。

    这样的探索就等于开了地图的探索,危险系数也就大大降低了。

    然后是东宫的五千银元悬赏,彻底打响了经度之战。

    所有人都知道,东宫的这笔悬赏,肯定是苏泽建议的,更多人开始投身进来,试图解决经度问题。

    比如有人尝试改进木星定位法,用更高倍数的望远镜,来寻找木星的卫星,制作出更容易观测的木星时历来。

    还有人试图改进时漏,制作出更稳定的计时器,但是时漏只能在稳定的环境下工作,无法用来船上。

    还有人研究钟摆,尝试制作能够在船上依然精确的钟摆,成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却促进了摆钟的发展。

    苏泽甚至看到了有人总结出了钟摆定律,只可惜研究出这个定律的工匠没有留下姓名,但是这方世界的钟摆定律,不会再叫伽利略钟摆定律了。

    目前最有希望胜出的,就是黄骥的月角距天钟法,和张毕的航海钟时钟法。

    在几个月前,《乐府新报》上还报道了两人的进展,这场经度之战还一度成为盘口,但是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个方法会突破,最终盘口没能开出来。

    苏泽也没到,两种测量经度的方法,竟然同时有了突破。

    而苏泽知道,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对的。

    航海钟在原时空有着广泛的运用,一直都是测量经度很好的办法。

    月角距天钟法也有好处,船长或者领航员只要有天文学知识,给一台六分仪和月角距测算表,就能够测算出经度,这要比昂贵的航海钟省钱多了。

    没办法,在精加工机床出现之前,航海钟只能依靠张毕这样的顶尖工匠手搓,一个张毕这样的工匠,一年也未必能手搓出一个合格的航海钟,这也就意味着航海钟必然是奢侈品,往往一个舰队只能拥有一只。

    当然,远洋航行的时候,最好是两法并用,这样才能排除干扰误差,更加准确的定位。

    张毕自然也了解竞争对手的消息,等到听黄骥也取得了突破,马上就要返回京师的时候,他的脸也白了。

    五千银元的悬赏,张毕自然也是心动的。

    有了这笔钱,他就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制作出更加精密的航海钟。

    可这笔悬赏是东宫出的,而黄骥是太子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

    黄骥还是翰林院出身,少史令,张毕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匠官。

    身份上的巨大差异,让原本志在必得的张毕,也开始患得患失起来。

    看到张毕这个样子,苏泽说道:

    “张大匠不必担心,黄少史的性格我是知道的,他肯定不会利用他和殿下的关系来获胜的。”

    “我也会请殿下公平的主持这场竞赛的。”

    听到这里,张毕稍稍安心,既然苏泽保证了,那他相信这次竞争一定会公平进行。

    毕竟以苏泽的威信,不可能唬骗自己的。

    张毕抱着自己的航海钟离开,苏泽拿起奏疏,开始思考起来。

    经度问题事关航海的未来,这是极为重要的科技树。

    原时空,正是因为英国率先解决了经度问题,这才能在南美洲的加勒比海上,用私掠船和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打游击,最终取代西班牙人,成为海上霸主。

    大明水师放在亚洲,是毫无疑问的亚洲第一水师。

    可如果放在全世界,和借款造船的西班牙比,规模上还是有差距的。

    没办法,造船受限于材料,建造舰队需要的木材也需要时间处理。

    而成熟的船长和水手,更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战才能锻炼出来。

    西班牙人就是依靠海洋和贸易才能成为海上霸主的,几乎是全部押注在了舰队上。

    而大明又是一个陆权强国,本身也没有水师传统。

    既然如此,想要弯道超车,自然就要通过技术。

    炮舰技术和航海技术同样的重要,两者如果都能领先,那就能让大明水师弯道超车,同时也成为海权强国。

    推动技术的发展,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必须要提高科学家的地位了。

    苏泽想了想,拿起一份空白奏疏。

    《请设皇家实学学会疏》

    苏泽这份奏疏的内容很简单,请求在翰林院下,设置实学学会,从官方和民间举荐实学人才,组成这个实学学会。

    实学学会不是官职,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实学领域的专家可以在这里定期交流,发布最新的实学成果。

    苏泽又提议,在这个实学学会成立后,再邀请相关的专家,成立一个经度委员会,最后由这个经度委员会,来决定太子五千银元经度之战悬赏的最终归属。

    等到写完之后,苏泽倒是没有直接塞进手提式大明朝廷。

    既然要推广实学,那肯定要拉上高拱,苏泽准备带着奏疏去拜访高拱,请高拱在内阁帮着通过这份奏疏,也能节约下宝贵的威望点。

    既然是公事,苏泽直接带着腰牌来到内阁,请中书舍人将奏疏递给了高拱。

    不一会儿,高拱就在会客的偏厅见了苏泽。

    高拱成为首辅之后,大力推动实学,但是效果却并不是很好。

    原因也很简单,实学这东西本就是苏泽缝合的科学和人文社科科学,再加上儒学形成的一个大筐,自然是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塞。

    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后,下面官员为了迎合他,也开始大谈实学。

    很多人连实学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是把以往的“心学”换了层皮,反正跟着高首辅喊喊实学就行了。

    高拱也明白,官场这群老油条,对学术也没多少兴趣,学术不过是身份标签,是用来混圈子的门票,对学术也没有什么忠诚可言。

    可越是这样,高拱就越是焦虑。

    自己又不可能一直做首辅,等自己退下来,实学又要怎么办?

    所以看到苏泽这份《请设皇家实学学会疏》后,高拱放下手头公务,立刻见了苏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